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日前举行的第55届香山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朱邦芬也提到了著名的“钱学森问题”。
科技后备人才的早期发现
事实上,中国早在40年前就开始探索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培养。
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青年班,主要招收未完成普通中等教育但成绩优异的年轻人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培养优秀人才的规律,培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促进中国科学技术、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1985年,HKUST在总结和吸收办好儿童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设立了“教学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零班”),这两类学生由儿童班管理委员会管理。
科大初级学院执行董事陈洋表示,截至2018年8月,科大初级学院已有3162名学生毕业,培训了来自庄小炜、罗立群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200多名教授。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来自中国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并获得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科学技术奖,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就奖和美国斯隆研究奖。
1999年,包括中国科学院王守官院士在内的60多名科学家共同发起了北京青年科技俱乐部。据中科院院士匡介绍,在过去的20年里,已有2300多名学生会员参加了“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实践培训。一群前成员,包括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王思远,已经成长为领先的国际科学家。
匡听云认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不断关注和鼓励科技后备人才的早期发现,为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
让优秀人才“涌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石建农说,在一个人出生后的24-30个月里,大脑中的突触数量最多,此后大脑的可塑性逐年下降。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婴儿开始”。
“对青年科技人才进行早期培训活动,就是要精心营造一个优秀人才能够涌现的环境”。”朱邦芬说。
杨晨说,HKUST初级班的培训过程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权,允许他们“*”选择课程、导师和专业,并“自主学习和研究”。
不幸的是,许多人没能一直坚持科学研究的道路,而是选择了转行。杨晨说,在与青年科技志愿者接触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科学研究的艰辛。科学家也可以成为学术活动中的风云人物。“科学家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
这样,学生更有可能满怀信心地坚持科学研究。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石建农说,相当多的新一代科技人才在海外流失。据统计,2013年,中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为2448.8亿元,当年自费出国留学准备支出为5940亿元。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失海外令人遗憾。
在这方面,十多年前走出“科学俱乐部”一路来到耶鲁大学的王思远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才有机会出国,开阔视野,获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在他的交往中,许多人仍然愿意回到中国。现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海外人才,许多“硬科技”创业项目的创始人都是海归。
受到青年班和“科学俱乐部”的巨大成功的启发,许多社会资源已经认识到早期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北京市教委于2008年启动了“飞行计划”,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也于2013年启动了“卓越计划”。
“为明天的杰出科学家创造机会。”匡听云呼吁北京青年科学俱乐部坚持走差异化的道路。该俱乐部的教员由一线科学家组成。同时,俱乐部坚持“去功利主义”的公益性,与“应试教育”和“竞争教育”相分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人才的规律,有利于青少年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
下一篇:给青年人创造做科学的春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