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访地下云图网带头人:预报地震能否实现

科普小知识2022-07-21 19:59:07
...

十年后,我们仍然对提及大地震深感悲痛。几天前,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成都市高技术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该所)宣布,它已开始在四川和云南省建设中国第一个地下云图网络。

这个云图网络不是一个现实的网络,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一旦建成后得到验证,就有可能实现云图像网络覆盖区域的地震预测。这意味着困扰全世界的地震预测难题可能会被打破。

《北青报》的记者采访了地下云图网络的负责人、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曲博士。

地震能像雨雪一样被预测吗?

《北京日报》:地震预警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王曲: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立即被发现,然后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预测是在地震发生前预测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如有必要,发出警报。

目前,我队开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技术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就地震预测而言,世界上还没有建立类似地下云图网的系统。

《北京日报》:请简要介绍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如何实现地震监测和预报。

王曲:在目前的规划中,川滇地下云图网络计划在川滇地区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其中,每个传感器监测的物理量可以在两三秒钟内反映8-20公里的地下压力和能量。这样,我们可以快速、实时地了解8-20公里地下的应力和能量变化。传感器实时监测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预测中心,预测中心在收集这些数据后可以自动生成地下云图。

通过地下云图,我们可以实现地震预报。

《北青日报》:如何直观地理解地下云的图像?

王曲:事实上,地下云图反映了地下8-20公里的应力和能量的动态演化。在视觉表达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幅在天气预报中画出的动态云图。在云的图片中有一些云漂浮在天空,这对应于地下,这也是意思。如果天气预报中使用的云量图中有许多云,很可能会下雨。在地下云图上,高应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高,而震级与应力区面积有关,发生时间与“应力云”的变化速度有关。

这个系统什么时候能工作?

《北青日报》:你反复提到地下8-20公里。你为什么选择监控这样一个范围?

王曲:历史经验表明,对人类造成破坏的地震震源深度几乎都在20公里以内,如海城地震、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都在20公里以内。此外,震源深度小于8公里的地震的震级很难很大,因为当深度太小时,应力和能量积累很难很大,所以震源深度小于8公里的地震的震级一般小于5级。因此,川滇地下云图网的主要科学目标是解决浅源地震(深度小于20公里)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技术。

《北青日报》:这个系统什么时候可以工作?

王屯:我们在发布消息的时候,说我们期待川滇地下云地图网在1到2年内建成,但目前可能不会太久,可能今年就能建成。简而言之,在建立地下云图网络之后,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来收集大约10个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案例,进行地震预测的内部技术测试,然后逐步进行地震预测的公开测试。如果成功,*将提供基于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测公共服务。

由于四川和云南的特点,地震频率相对较高。统计数据显示,5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发生3次以上。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在3年内收集到大约10起5级以上的地震。

系统预测有多准确?

北青日报:如果成功,整个系统的预测精度是多少?

王曲:地震预测只能给出一个时间间隔,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预测只能给出震中地区,不能精确到一个点。

例如,如果系统验证成功,就有可能预测某一地区在未来三周、三天甚至三小时内发生地震的概率。但是我不能告诉你地震肯定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当我们预测地震的概率将达到需要警惕的值时,我们将根据规范发出提醒,让每个人提前做好准备。

《北京日报》:如果它成功了,会把这项技术推向国外吗?

王屯:这是肯定的。我们总是能够为全人类服务。因为地震预测是造福人类的事情,而不是赚钱的事情。如果成功,世界将看到中国的创新能力。

温/本报记者

阅读更多

地震预报的新尝试:中国建立首个地下云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