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来源:百度图片
对许多国内大学来说,2017年9月2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双一流”大学名单。结果,许多大学的发展道路被改写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呈现在他们面前。与此同时,伴随机遇而来的挑战已经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该报见习记者徐悦和记者陈彬。
近日,天津理工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天津理工大学校庆期间,在喜庆的气氛中,举办了以“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论坛,许多高等教育学者参加了论坛。
面对“双一流”的建设,尤其是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一流学科”,这些高校院士们有什么样的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于;
明确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在余看来,首先要考虑和弄清楚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一流学科。其中,“如何”是大学需要关注和思考的关键词。
“所谓‘一流学科’必须首先发挥主导和支撑作用,引领相关国际学科的发展,然后支撑我国的战略需要。”
此外,还说,一流的学科还应该有三个要点,即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培养高素质的一流人才;以坚实的学科体系为基础,生产重要的知识产品,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学科和国际教育与科学技术充分融合的学术平台。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解决总体布局问题。”于说,首先是要弄清变化和不变量在学科中的地位。“学科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是同步的。新时代将对学科领域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相关技术将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因此,大学应该协调创新与理论的关系。
有了良好的布局,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而于则认为“引进与教育并举”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合适的措施。
“所谓同步引进和教育,就是在引进一些领军人才,促进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培养中青年人才,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于解释道。
他还建议,高校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参与,“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成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因为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几个学科建设领导的事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
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团队的力量。
刘吉臻在讲话中指出,学科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发展和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不可能成为所有学科中的一流学科,但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建设一流学科。
在刘吉臻看来,一流的学科应该是教师聚集的相对高层次的基地。高校围绕一个点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同时,一流学科也应成为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重大研究成果输出的基地,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最后,一流的学科也应该成为先进办学理念、理念和体系的创新源泉。
“对于高校来说,长期致力于建设至少一门一流学科是非常重要的。这件事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很难让整个学校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如果做得不好,很可能会引起内部摩擦。”刘吉臻说,“一所学校已经进入‘双一流’,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受益。办好我们的大学和学科,培养好人才,提供好的社会服务,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大学对国家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陈军:
两手抓一流纪律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作为一流大学的校长,陈军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流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着力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们不要混淆,教育人们不要担心,教育人们不要害怕。”陈军解释说,所谓的困惑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没有烦恼意味着满足人才的基本物质需求。而不畏惧则要求研究人员无所畏惧权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的精神。毕竟,在世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理论和重大突破在开始时往往是未知的。
关于建设一流学科的第二个出发点——科学研究,陈军说,研究人员应该首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因为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的知识体系,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各门学科都在以新的方式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纪律。他们总是在发展和创新。”
除了学科自身的发展之外,陈军表示,研究者也应该重视跨学科整合,尤其是在跨学科整合变得非常重要的今天,跨学科整合在学科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军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目前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但在他看来,正确有效的管理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学院都应该形成独特的制度和机制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即使食堂叔叔做饭做得好,他也能为此做出贡献。”陈军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
研究者应该具有包容性和人文性
在“双一流”建设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广大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感和素质呢?王玉明在讲话中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发,指出科学研究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王玉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深受人文艺术的影响,从而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哈立德说,不要问西方的东方,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凑在一起。这充分体现了包容的人文情怀。”王玉明说,梁启超遵循了《易经》中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道德高尚”的校训。陈寅恪先生对王国维先生题词“独立精神,*思想”的怀念,无不蕴含着崇高的宽容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宽容,而不是全盘否定,即使对西方文化也是如此."王玉明说,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学研究都应该具有包容和宽广的胸怀,践行*、平等和*的理念。对于科技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应给予更多的考虑和宽容,以建立文明和谐的学术环境。
同时,王玉明强调,学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全面发展的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有用的机器”。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善良、诚实和友好的重要性,永远不要失去一个人的个性,甚至一个人的人性。我们必须坚守做人的底线,永不动摇。”他说,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思想素质教育,还要重视体育和美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他们的智慧。
《中国科学报》(2018-09-11,第7版)
上一篇:砹213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