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经费成为创新“助推器”
■我们的记者秦志伟
2016年7月,*办公室和*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系列“放松联系+鼓励”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赞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济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中国金融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康佳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当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在今年的NPC和CPPCC会议期间,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意见发表后,他将更加关注政策的实施。在走创新型国家道路、推进供给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应遵循科研规律,更快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把国家的钱花在刀刃上。"
科学研究的规律是什么?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红认为,科学就是发现未知,科学研究是不可预测的,“体现在科研经费上,就是不要做得太过分。”
早在2015年两会上,吴红就建议用预决算制度取代目前广泛实施的财政发票报销制度,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但相关部门回答说,这是不现实的."吴红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在2016年NPC和CPPCC会议上,康佳提交了一份关于"尊重科学研究法律和取消横向项目资金管理"的提案。此后,他没有收到书面答复。相反,他被告知,该提案已作为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提交相关部门参考。康佳认为当时这个问题仍然相当困难。
2016年7月,中国办和国家办联合发布意见,从预算调整、资金比例、支出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放松联系+鼓励”的措施。,受到科研人员的欢迎。
吴红对劳动力费用的规定印象深刻。根据《意见》的规定,劳动力成本的比例没有限制,这意味着所有参与项目研究和就业的人员都可以花费劳动力成本。“虽然《意见》的规定没有在我们这一级得到具体落实,但相关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吴红说。
今年年初,包括吴红在内的五位教授申请了广东省300万元的创新团队项目。根据2016年3月《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修正案)》,人工成本计算为40%,即120万元。然而,经过团队成员的协商,他们只提交了80万元。
吴红专门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计算过程:一个为期五年的研究周期,平均每年16万元,项目组共有40名成员,实际上每人每年4000元。“为了尽最大能力花掉国家的钱,国家也应该信任知识分子。”吴红说。
“*委员会让步了十步,而地方当局只敢走五六步。”
虽然吴红认为广东省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的规定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与《意见》中规定的“劳动成本预算无比例限制”不一致。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
2016年9月,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金融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地方性新政策》(以下简称《办法》)实施《意见》的城市。
随后,北京农林科学院根据《意见》和《办法》等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但在制定过程中遇到了不一致的地方。
虽然《办法》规定“取消对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比例的限制”,但增加了“绩效支出只能用于项目组成员”。然而,《意见》建议取消对绩效支出比例的限制,绩效支出的安排应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这是一个有许多模糊之处需要探索的地方。"北京农林科学院项目管理部部长告诉记者。经过调查和反复讨论,他们最终通过了一项折衷的决定,这反映在今年1月初实行的管理措施中:如果科研项目是在国家一级,它们将按照*政策进行管理;如果是北京的科研项目,将按照北京的政策进行管理。
“科研经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尚未出台,仍难以取得实际成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张博利告诉《中国科学》。
康佳也一直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实施科研经费管理细则。“但现在还不清楚。”康佳认为,一些主管部门尚未采取积极行动,真正解决困扰知识分子的问题。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桂表示,许多单位没有足够的政策,没有解放思想,只是盲目追求风险最小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允许走10步,但地方*一般只敢走5到6步。"但是李成桂也承认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与此同时,权力已经下放,但监管链不能放松。张伯力认为,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通过制度供给激发科技创新潜力”
李成桂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坚持方便和高效两个原则。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减少外部力量对科学研究的过度干扰
事实上,过度行政干预导致的权力寻租行为受到了批评,不当科技功利观念的入侵破坏了外部社会环境和科学研究的文化氛围以及科学界的内在道德价值观。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多少问题,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更是创新文化的建设问题。”李成桂说,全社会需要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丰富创新土壤,净化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日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介绍了广西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创新。据报道,从2016年开始,广西首创将每季度申请一次项目资助,也就是说,项目在一段时间内不需要申请,从理论上讲,项目将由成熟批次资助。
“改革最大的亮点是,科技资金不会完全跟随财政年度,而是可以在资金没有用完时转移到资金池。”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宝山认为,尽管这种管理方法的效果还有待检验,但它能让研究人员毫无意外地花钱,值得推广。
陈宝山还提醒,相关部门的评标工作量将会增加,不同批次标书的质量需要关注。"重大项目可以分批进行,这不适用于一般项目."陈宝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只有第三方的干预才能持久。
有消息称,广西科技部门正在制定计划,对项目申请实行“正常制度”,对科研项目实行“公开制度”。上述两个系统预计将于2017年6月正式实施。
“只有打破制度环境的约束,通过制度供给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使科研经费真正成为创新的“助推器”,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康佳说。
《中国科学新闻》(第一版集锦,2017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