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研究》采用专职编辑制 影响因子连续3年破8
在中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细胞研究》无疑是一颗“明星”。
自1990年成立以来,其影响因素一直攀升至今,已连续3年打破8项。
■记者甘晓实习生文超
自创办以来的23年中,影响因子稳步攀升,连续3年突破8项——在我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细胞研究》杂志无疑被称为“明星”。
这种本土制作的“明星”杂志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中国科学》的一名记者最近参观了位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办公楼的《细胞研究》杂志编辑部。
在隔间里,几个年轻的面孔正在阅读最新的杂志《细胞研究》。是的,他们是这本杂志的全职编辑。
《细胞研究》杂志副总经理李告诉记者,与大多数学术期刊不同的是,《细胞研究》使用的是全职编辑系统,这是该杂志成功的秘诀。
做一个专业的看门人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采用“责任编辑制”,即学者兼职担任期刊责任编辑,负责审稿。编辑部负责稿件的分发、校对和排版。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减轻了编辑部的压力,但很难保证期刊论文评价标准的相对统一,因为学者们主要关注自己的科研工作,局限于自己不同的科研领域。
然而,《细胞研究》杂志使用的是“全职编辑系统”,全职编辑负责科学研究成果的专业把关人。这也是《细胞》、《自然》和《科学》等世界*期刊的做法,因为全职编辑不仅可以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处理稿件,还可以避免学术利益冲突,因为编辑不再承担科研任务。
一个优秀的专业看门人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与科学家有密切的沟通。即使像《细胞》这样的国际一流杂志,其主编和团队成员也经常走出家门,访问世界各地的著名实验室,与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
《细胞研究》的编辑主任程雷也认为,好的全职编辑依赖于与科学家的交流。
“等待一份好的手稿问世就像等待一个馅饼从天而降。”“积极的编辑是好编辑,”程雷告诉记者。
杰出人才短缺。
李坦言,优秀的专职编辑是稀缺人才。在他看来,专职编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准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其次,他们有很强的英语能力。第三是与科学家、作家和评论家保持良好的沟通。
“虽然条件很简单,但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并不多。”李表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最有可能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候选人是“具有博士后工作经验的海外博士生”。
胡芳芳就是这样一个天才。2010年,她来到《细胞研究》杂志,开始了她的全职编辑生涯。今年1月,胡芳芳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计划”的支持,这让她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除了审阅和提交文章,日常工作还应侧重于最终裁决和语言修改,这将需要大量时间。”胡芳芳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编辑在审阅稿件时应该判断文章的原创性、实验的完整性和结果的相关性。至于如何把握具体的判断标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会。这完全取决于编辑在实践中积累的“技能”。
关注“幕后英雄”
科研圈一直流传着“科研不好就编辑”的思想。业内人士认为,组建高质量学术期刊专职编辑团队的难点在于对编辑身份的认同和相应待遇的提高。
当一个医生面临毕业后做科学研究或编辑的选择时,前者无疑更有吸引力。“科学研究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写文章和评价职称都是一个人自己的成就。”程雷说。
没有一位期刊编辑因发表优秀的科学研究论文而被人们铭记。然而,在程雷看来,服务好科学家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称科技期刊编辑为“幕后英雄”并不过分。
"当我第一次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时,我犹豫了."“当时,最大的担忧是职业道路的局限性,”胡芳芳回忆道。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技出版业。专业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有多种途径,例如,他们可以转到出版行业,也可以受雇于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管理或科研评估。然而,国内科技出版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专职期刊编辑的职业晋升步骤也不明确。
然而,现在胡芳芳已经坚定了他的信念。"工作的内容总是在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的发现."她是这样描述她的工作的。
李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需要一流的学术期刊。一流的专职期刊编辑也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科学新闻(2013-05-14,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