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杜玉涛:从克隆猪研发骨干到“健康中国”践行者

科普小知识2022-07-26 09:01:49
...

*十九大代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华大运动首席科学家杜:

从克隆猪的R&D脊梁到“健康中国”的践行者

杜玉涛:从克隆猪研发骨干到“健康中国”践行者

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杜。《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身在科研第一线的杜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华大体育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与领先的科研开发机构华大基因一起成长。她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克隆猪的研发团队的成员,现在正致力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她也是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帮助党成为华大基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最近,杜一直在为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得知自己当选的消息后,她既兴奋又不安。令人兴奋的是,该组织给予了如此巨大的信任和认可,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她现在每天都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与身边的同事交流,希望能传达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帮助更多人选择

适合你的运动

1999年,杜·本科毕业,被新成立的华大基因组计划选中,推荐到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此他进入了克隆领域。2006年6月,杜·的丹麦团队迎来了世界上第一只手工克隆的小猪。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杜·成为手克隆猪技术的专利持有者之一。

一年后,杜毕业并回到华大基因。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她完成了实验平台的基本建设和实验系统的优化。2008年,她带领研发团队在中国成功开发了第一批“人工克隆猪”。同年,她被授予深圳“双百计划”荣誉称号和“广东省地方领军人才”称号。

在华大基因,很多人亲切地称杜为“杜老师”,因为除了做科学研究,她还承担课题和团队。“作为一名*员,他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敢于挑战自己,努力在组织需要的地方做得更好。”杜说,有一段时间,她一直沉浸在实验室里,陶醉在研究工作的纯粹世界里。后来,她被老板叫醒,毅然走出实验室,从科研岗位调到管理岗位,结合党员的先进水平,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机会,也是党员的社会责任和行动意识。”目前,杜在华大基因的旗帜下关注华大运动。

杜说,华大体育的目标是帮助每个用户做好健康管理,包括建立个人健康基线和体育健康账户,以及风险评估,动态监测和干预方法。许多运动爱好者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情况下盲目选择某种运动,这实际上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健康。她希望她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改善人们的健康,帮助更多的人在了解自己基因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运动。

企业党建不能

脱离商业现实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是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吸引力、激活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工作。”作为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党委书记,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党建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为企业的党建工作出谋划策。她认为企业党建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党员可以被安排在同一个支部。这样,他们不仅是党的同志,也是工作伙伴。他们可以带头冲锋陷阵,一起克服科研难题。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成立于2008年5月,现有25个党支部,782名注册党员。其中,95%是35岁以下的党员,40%有学士学位,57%有研究生以上学位。这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

杜表示,市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按照业务发展模式实施“党建+互联网”制度,更好地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先锋论坛”、“小班会”、“微考场”等形式开展培训讨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力,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华大基因党委坚持“严”字。今年共收到入党申请书58份,确定发展人选4名,吸收预备党员5名,党员转正9名,解决党员历史遗留问题317个。“我们严格控制党员进入,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杜对说道。

在华大基因,许多党员在他们的岗位上有"党员示范岗"。杜说,党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表现自己的特点,接受监督,以身作则。

对话

杜:引进人才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南方日报:你什么时候入党的?入党的“第一意图”是什么?

杜::1996年,我还是一名医科大学生,学校老师鼓励和推荐我宣誓入党。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来说,入党是一件非常光荣和鼓舞人心的事情。从那时起,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总是为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

当我和同志们一起上党课时,我经常告诉年轻的同志们要记住他们的“第一颗心”和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多年来,无论我的工作如何变化,我的“第一心”从未改变。像许多人一样,我入党的“第一意图”不是名利,而是在事业上不断进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员,让组织满意,并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南方日报:十八大以来,你身边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杜·:我亲眼目睹了基因技术造福人类的过程。过去,我们对基因技术的印象相对较高且冷淡,我们的视野更复杂且更长远。过去几年,我目睹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和基因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27亿美元,历时13年,被认为是与登月计划具有同等意义的开创性事业。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基因测序的成本一直在下降,甚至比科技领域流行的摩尔定律还要低。现在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享受基因技术带来的帮助。

南方日报:第十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你会把哪些草根声音带到会议上?

杜::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我最关心的是我的工作领域。在科技创新领域,民营科技企业充满活力。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创新。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不可低估。希望党和*继续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例如,我们在基因测序和出生缺陷筛查方面的工作不仅是一个行业,也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回应和推广。

我也关注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目前,广东和深圳对创新型人才非常有吸引力,在货币补贴和住房保障方面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建议在人才评价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打破职称评定的规则,在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的情况下减少人才,使年轻人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

南方日报记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