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叶笃正院士:大师远去 云悲海思
■本报记者冯彭克峰
他被许多人称为“大师”。
他在青藏高原开创了气象学。建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以及大气长波能量色散理论。
他开辟了全球变化科学的新领域,提出了人类有序活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
何代表中国人民,在国际气象界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并于2005年获得中国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他的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然而,他永远离开了我们。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著名大气物理学家、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叶笃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消息一传出,乌云就笼罩着大海。
“用生命书写了美好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对他的老师去世深感悲痛。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曾庆存回忆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导师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当时他去了叶先生的家。“当时,叶先生的听力已经严重恶化,他只能用纸来交流。”
10月16日下午4点,当我听到老师病重的消息时,中科院的院士赶到医院,和叶先生住在一起。
“叶先生是个非常坚定的爱国者。他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思想引进中国,为中国大气物理和国际气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吴国雄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
在吴国雄的印象中,叶笃正是一个“富于思想,能接受江河入海”的人。“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甚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期间,他一直非常谦虚,完全不张扬。在学术研究方面,他非常善于吸收各种先进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昨天我刚从航天中心获得了赵九章中青年科学家奖,我正准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师。然而,坏消息来了,这是很难接受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黄刚在博客上向他的导师致敬,“你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美好的人生,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您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将让中国的大气科学再创辉煌!”
这也是所有“也门”学生的愿望。
"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很大的表演空间."
1916年2月,叶笃正出生在天津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性格内向,热爱科学研究,年轻时就享有国际声誉。
1945年,叶笃正被公开派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著名气象学家罗斯比手下学习,并成为芝加哥大学大气环流研究小组的成员。
勤奋聪明的叶杜正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弥散》发表在《美国气象学报》上,被誉为动态气象学的三大经典著作之一,在国际气象界享有盛誉,是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不过,叶笃正希望尽快回国,为新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自1950年回归中国以来的60多年里,叶笃正一直在实践自己的理想。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在青藏高原系统地建立了气象学。目前,国际气象界在研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已经接受并应用了这一研究成果。
1957年,叶笃正及其同事对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引起了国际气象界的极大关注。到目前为止,他阐述的大部分基本理论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公报指出,叶笃正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首先指出了大气化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为全球变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由于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叶笃正被许多人称为“大师”。然而,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在谈论他的学术成就时总是强调荣誉应该属于集体。
一个朋友曾经问叶杜正是否后悔回家。他说:“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任何离开舞台的天才演员都会黯然失色。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很大的表演空间。我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和我一起工作,我不后悔。”
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许多研究人员都记得叶笃正的一句话:“科学工作者的生活经历就像一出戏。这部戏的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必须有一个舞台,这是中国科学院和大气物理研究所给我的;同时,必须有许多演员互相帮助和协调,这样戏剧才能成功演出。”
“我的学生肯定比我好。”
谈到叶杜正,吴国雄回忆说,1977年,他跟随叶杜正攻读研究生,期间单位推荐他出国留学,他的考试成绩也是合格的。然而,不愿意离开他的导师,并计划留在叶先生继续他的研究。然而,我没想到叶先生会坚持要把他送出国。“他说,中国已经封闭了很多年,需要出去了解更多关于大气领域的最新信息,以便他在学习之后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大气科学和气象研究还比较落后。叶先生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动态气象学知识带回了祖国。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气象研究的“中国学校”或“东亚学校”曾庆存回忆道。
提起老师,曾庆存感动得无法言语。“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叶先生负责给我们上动态气象学的课。虽然当时的课程只有两个月,但他并不认识我,但当我决定去苏联学习并建立一个导师时,他花了一个晚上来帮我分析。”
“目前的大气物理学在西方有以罗斯比教授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在东方有以金伯教授为代表的莫斯科学派。如果你向金博学习,当你回来的时候,这两所学校将会有互补的优势。”至今,曾庆存仍记得当时叶笃正的回答。
“我的学生肯定比我好。学生必须有超越老师的精神。否则,科学如何进步?”这是叶杜正常说的。
中国科学新闻(2013-10-18,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百年彭桓武:“默默无闻”的大师
下一篇:星云大师谈上班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