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之子诉北大原物返还案今开庭 不拒绝和解
2013年3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左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来源:北京新闻
2010年,季承(右)在火车上接受了《济南时报》记者的采访。资料来源:《济南时报》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上官云)“明天我将亲自出席审判。”30日,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81岁的季承在北京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证实,季承与北京大学关于返还原资料的纠纷将于本月31日开始,诉讼标的为1亿元,诉讼费用超过54万元。但季承表示,提起诉讼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我想取回这649件文物,并希望在此基础上筹集资金。目前,我仍然不拒绝与北京大学和解,我希望加入北京大学,成立季羡林基金会,设立“季羡林奖”,实现我父亲的愿望。
他要求归还649件文物、字画。
在这次庭审中,季承和北京大学之间关于归还原始资料的争议可以追溯到几年前。2001年7月6日,季羡林与北京大学签订捐赠协议,同意分批捐赠14种图书、手稿、古今书画等珍贵文物。不过,季承表示,捐赠协议中涉及的文物是父亲婚后收集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即使父亲想捐赠,他也必须先分析财产,然后捐出自己的一份。
“根据2009年1月13日的清查结果,北京大学在季羡林有577件文物和字画,其中207件是古代字画。后来统计了38类72件文物,所以我要求归还的文物变成了649件。”季承说。
作为回应,《新京报》于2013年3月发表了一篇报道。文章称,季承诉北京大学归还季羡林遗产案已正式立案。与此同时,据报道,根据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发给季承的一份文件,北京大学表示,季羡林先生于2001年7月6日签署的捐赠协议是合法有效的,从未有任何取消捐赠协议的迹象,原捐赠协议包括38项内容。
“2001年签署协议时,没有具体的捐赠清单,也没有划分生产之后的捐赠清单。2008年12月,我的父亲季羡林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批东西“只是为了保存,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会把它们全部捐出去”。季承说,在那之后,季羡林说“如何处理这些文物,并再次讨论它”,并没有明确表示他将捐赠它们我将在这些父亲死前向法庭提交他们陈述的内容作为证据。"
自2009年7月父亲季羡林去世后,季承一直在与北京大学谈判归还这些文物、字画。据《济南时报》报道,经过近三年的不成功谈判,季承于2012年6月14日将起诉书邮寄给法院。2012年8月3日,案件正式开审。将近四年后,这个案子终于上了法庭。
诉讼无奈,愿与北京大学合作设立“季羡林奖”
事实上,季承并不愿意与北京大学打官司,而是希望共同设立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季羡林奖”。季承说,在他去世前,他曾与父亲季羡林讨论过这些书画的归属问题。季羡林同意设立“季羡林奖”的想法我想要回这些字画,不是在换钱后挪用,而是在此基础上筹集资金,设立这个奖或基金会,实现我父亲的愿望。"
“北京大学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获得这样的“季羡林奖”应该是一件好事季承透露,当评委们上周四见面时,他们也表示“将永远支持和解”并“之前已经多次沟通过,但北京大学一直对此表示“同意”和“可以谈判”。然而,它从未对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给出任何明确的意见,诉讼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我要求归还的这批字画和文物价值很高,里面有唐伯虎、苏轼等人的真迹。我希望这批字画和文物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呆在仓库里。”季承说。
随后,记者就此事致电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负责人没有给予太多回应,只是说“我们的律师会准时出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