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才计划含金量几何?代表委员建言尽快梳理整合

科普小知识2022-08-01 18:51:56
...

人才是支撑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青年科研队伍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都推出了自己的人才计划。在为年轻人才带来空间的同时,“五花八门”的人才项目也引发了一些疑问和担忧。

“高校的科研人才都在争夺‘帽子’。多少长江学者,多少人才在某某计划中“人才评价不是看科研能力,而是看论文数量和影响因素”和“一些人才计划有重叠的位置和浪费科研资源”...3月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教育组进行讨论时,许多委员就人才计划的有关问题发表了意见。

在今年的两次会议上,NPC和CPPCC的一些成员提出了建议,呼吁迅速整理和整合目前众多重叠的人才项目,为年轻人冷静下来从事科学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才计划的选择存在重叠和交叉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人才计划的实施,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迅速。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居世界首位。

授予优秀人才称号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荣誉和研究条件是有效的激励措施。然而,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峰认为,近年来,各部委、各省市、各单位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导致人才职称过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部委层面,除各部门联合实施的人才计划外,教育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制定并启动了11、13、11和14个人才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和省级已分别制定和启动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省级以下人才计划不计其数。

“各级*和各部门的人才计划在定位、选拔目标、学科领域等方面存在重叠和交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柳岩表示,一些人才职称与资源配置挂钩,如学科评估、科研项目申请、双班学科认可等,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才。

评估标准有问题

一些人才规划的评价标准不科学、政策多,导致科研浮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重视上海大学副校长王筱凡说。

据了解,科研人员和机构获得人才计划的相关称号非常重要,围绕人才“帽子”的科研人才竞争非常激烈。

为什么研究人员如此重视这种天赋“帽子”?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解释说,因为“帽子”与科研资源相关联,它也与职称、奖励和待遇的提升相关联。例如,杰出教授一旦获得“长江学者”奖,每年可达20万元。“当我们去不同的学校进行研究时,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说今年我们会有几顶“帽子”。大学科学研究只是为了“帽子”,这是不应该做的

争取荣誉和资源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院长史大宁(音译)补充道,选择人才项目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创新能力和潜力,而不是简单地看指标。“正确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不同性质,采用相应的标准分类评价。但是现在,不管你做什么,你经常会看到论文数量、影响因素、专利和其他数字指标。”这导致许多研究者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回避难以快速产生结果的研究方向,不利于实现我国前瞻性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尽管中国学术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共32.4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7.1%,但仅占CNS三大期刊的5%。

提高人才计划的“含金量”

针对人才规划的相关问题,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上的书面讲话中提出了一个好的规划:尽快制定人才规划的总体管理办法,推进人才称号的“去利润化”,提高人才称号评选的科学化水平。

“目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人才计划的总体管理措施。”钱峰委员建议明确管理部门及其权责,明确各类人才项目的目标定位、支持对象、支持方式、选拔程序、选拔规则和考核方式,建立退出机制。同时,通过科学评估,关闭低效计划,整合相似和定位相近的人才计划,精简人才计划和职称,形成以*各类人才计划为主体、省级以下人才计划为补充的人才计划体系。

“我们应该提倡人才‘去利’的称号,从源头上引导科研人才不去抢‘帽子’。”施大宁委员呼吁切断人才称号背后的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选择、研究启动资金、个人晋升和学术成果评价与人才称号脱钩,将人才称号降低为反映科学贡献和学术能力的科学荣誉。

针对如何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改革,林忠钦委员建议将选拔标准从注重人才身份转变为注重人才能力,以研究成果质量和研究潜力为核心,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和不同学科采用分类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