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建言雄安水安全
本报记者王通讯员王超
河北省的雄县、荣成县和安信县,虽然很久没有人知道了,但一夜之间就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到了人们的耳中,无数人的朋友圈都被他们屏蔽了。根据*规划,熊安新区将"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蓝绿色、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和谐水城"。实现“和谐水城”,无疑离不开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大青河流域。白洋淀的上游在太行山中。地势相对较高,为平原地区补充水分创造了条件。流域内的主要水系呈扇形,向东流入白洋淀,白洋淀通过天津海河流入大海。白洋淀水量的减少也将直接导致天津河流干涸和供水不足。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的杨永辉团队长期从事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和农业水资源的研究。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切断上游农业供水是解决熊安新区缺水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白洋淀缺水
我们需要治愈疾病并寻求基本原则。
从历史上看,当海河流域的水到达北京、保定和石家庄等城市时,这些城市存在山口或冲积扇区,水资源丰富,形成了大量的湿地,如河流、湖泊、池塘、沼泽和泉水。根据保定市水文水资源局的数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白洋淀的平均水量高达20亿立方米,每年排入天津的水量高达18亿立方米。其广阔的水面和沼泽湿地在维护中国北方生态平衡、补充地下水源和向天津供水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我们研究,白洋淀减水的关键时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能源和电力供应得到了保证,农田灌溉得到了很大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供水减少的情况更加严重。白洋淀的水位从20世纪50年代洪灾时的海拔10米下降到1982年的干涸湖。”杨永辉的团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1988年的夏季洪水使已经干涸五年的白洋淀再次蓄水,但面积却大大减少。特别是1999年以后,水位长期徘徊在海平面以上7米左右,接近干涸的湖平面,并被“引黄济湖”和“引跃济湖”长期保持干涸。
“治病求本”,科学家发现白洋淀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是增加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占流域用水量的60%以上,将通过田间蒸发蒸发到大气中杨永辉告诉记者,由于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是水作为一种资源消失的主要方式,因此减少了农田、河流、湖泊、森林等的用水量。已经成为解决熊安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关键。
他引用了一系列数据,“根据我们以前的研究和重新计算,目前白洋淀上游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为79.3万公顷,其中63.9万公顷正在进行有效灌溉,占总种植面积的80.6%。播种面积122.7万公顷,其中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分别占32.4%、37.9%、13.1%和13.6%。它们是上游地区的主要耗水作物。灌溉(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直接消耗量为22亿立方米,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洋淀基本持平。这表明,目前白洋淀流域减少来水的关键是上游农业灌溉用水的增长
农业节水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0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农田节水技术,提高了单水粮食生产效率。然而,“节水”和“降低用水量”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在全球能源和资源领域被称为“杰维斯效应”,也就是说,效率的提高并不等于消耗的减少。
“以白洋淀上游为例,与1990年相比,2014年高耗水果蔬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2.1倍和3.9倍。实际用水量达到22亿立方米,这是白洋淀和熊安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他说。
对熊安新区缺水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熊安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除了传统的节水和增加水量外,关键是要调整和储存山、河、林、湖的布局,减少地表蒸发,增加清水的生产和流量。”杨永辉举了一个又一个的例子。
“以白洋淀上游为例。该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22万公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62.5万吨和331.8万吨。但是,小麦和玉米产量的22.8%和66.4%出口到其他省份和地区,这对于减少高耗水作物和农业用水量是可行的。”他说,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休耕,实施有限的水灌溉,是大幅度降低农业用水量,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因此,建议研究建立实施方案和政策机制,减少该地区高耗水作物的种类和规模。通过有限水灌溉和有限水种植,可以恢复白洋淀和熊安新区的清水生产和流量,改善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杨永辉的团队建议,熊安新区的建设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城市回馈农村,获得农民拥有的土地和水资源使用权,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使用总量不会增加。
考虑到各地区目前正在制定山水林和农田湖泊的恢复计划,他建议在山水林和农田湖泊的恢复计划中考虑用水需求。
杨永辉说,山、河、林、湖是一个整体,森林、草原和水体的用水量增加,进入白洋淀的水量自然会减少。在白洋淀上游规划中,禁止显著增加水资源形成区和沿河河道的用水量。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确定上游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的实际耗水量,开发耗水管理技术,并通过限制高耗水生态系统类型的发展,增加流入熊安新区和白洋淀的清洁水。
《中国科学新闻》(第七版,2017年9月18日)
下一篇:刘徽创立的割圆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