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芦山震区生态修复亟须新思路
■孙爱民,本报见习记者
“在海拔1100米处,滑坡面积为6000平方米,裸露岩石比例为30%,受损物种为20年生杉木。”
4月26日上午9点,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生态中心主任刘清率领的10人科研小组对四川省宝兴县穆平镇的跨河滑坡进行了“指责”。
这是庐山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科学研究人员正在对地震后的生态破坏进行初步评估。
目前,庐山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正在逐步结束,灾后重建也开始提上日程。《中国科学日报》记者在参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时发现,包括地方林业局、科技局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内的许多部门已开始在救援的同时制定生态恢复和重建计划。
探索新模式
“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灾区在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大差异,震后生态恢复应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思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颜屋说。
据了解,虽然芦山地震的生态破坏面积比汶川地震小,但潜在的破坏程度比前者更严重。庐山地震区人口密集,有1个*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森林公园。这不仅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也是许多珍稀鱼类和植物的栖息地。
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来看,芦山地震灾区的生态恢复价值不亚于汶川地震灾区颜屋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大的保护区,人和自然交织在一起。”
此外,庐山地震区和汶川地震区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同。“汶川地震灾区东部是成都经济圈的一部分,西部经济相对较好,但庐山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告诉记者。
“汶川地震后,我们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芦山地震后,根据该地区的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开拓一些新思路,探索一些灾后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新模式。”颜屋说。
促进产业升级
作为负责编制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的技术负责人,潘认为灾后重建并不是建筑的全部完成。如何延续群众的生活,如何进行生产,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地震前,大理石加工是宝兴县的一项重要产业,但对当地植被和河流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如何降低此类产业在灾后重建中的比重,以减少对保护区生态的威胁?
据专家介绍,利用灾后重建的机遇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生态旅游、特色种养业等特色生态产业是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几位生态专家在庐山地震灾区调查中看到的希望。
“这里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有许多特殊的水果、中草药和许多旅游资源。”刘清告诉记者,“这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果提供政策、*规划和科技援助,就可以实现社区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有机结合。”
野生猕猴桃和圈养山羊是庐山地震区著名的资源物种,也是专家眼中未来产业升级的基础。
"庐山地震生态重建应结合生活、生产和生态进行造血重建."刘清认为“生态修复与人的关系,生态修复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关系应该得到妥善处理,在关注人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保护区”
他告诉记者,生态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界参与生态破坏评估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需要更多的科技力量来介入
4月26日中午12点,中国《科学日报》记者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的专家一起抵达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发现地和命名地——凤同斋*自然保护区。这是研究人员集中调查的地方。占地60万亩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10%以上在地震后遭到破坏。
峰同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向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抱怨”:我们在震后生态恢复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科学指导和良好的项目设计。“我们有资金和援助,但我们不知道如何建立这个项目,也不知道如何花钱。”
据了解,庐山地震区保护区的恢复要求很高,珍稀物种的保护条件也很苛刻。生态修复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技力量介入。
因此,潘认为,在对芦山地震灾区的支持中应强调科技支撑,“生态恢复与重建应依靠科技力量,生产与重建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整合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经验,系统开展整个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生态恢复、评估、监测、保护和重建工作,并为其他地区提供技术支持颜屋告诉记者,“经过两次惨痛的教训,科学家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实践。他们不应该在每次地震后如此慌张和困惑。”
中国科学新闻(2013-04-30,第一版集锦)
下一篇:为何运动了也瘦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