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学技术的前景: 共生律

科普小知识2021-08-19 23:52:18
...

科学技术的前景: 共生律

根据扩大人的能力的需要,科学技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破土而出,走上了人类发展历史的伟大舞台。根据扩展人类能力的需要,科学技术按照“人格化法则”揭示的原则从古代和现代走向现代。那么,根据“辅助人类法则”和“拟人法则”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的未来前景是什么呢?这是本节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古代科学技术利用物质资源创造人类工具,部分地扩展了人类的物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能源和物质资源创造动力工具,部分扩大了人类的体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并显著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利用信息、能源和物质资源创造智力工具,拓展人类智力,并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从古代到现代到现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一个非常清晰的科学技术发展序列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古代材料科学技术只能用一种资源(材料)来拓展人的体能,到现代能源科学技术可以同时用两种资源(材料和能量)来拓展人的体能。此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了综合利用三种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来扩展人类的智力。从古代材料科学技术到现代能源科学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再到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现代能源科学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拓展和增强。

当然,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片面发展或滥用某些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得到了发展。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现在我们很难在古诗中看到中山清水秀的美景。新闻报道称,由于污染,某某河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种事件并不罕见。科学技术的滥用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空气被严重污染,新的疾病正在出现。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必须注意他们。

人们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自身的能力相比,工具系统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它会导致人类和人工工具之间关系的改变吗?言下之意是担心有一天这个工具会“反顾客导向”。

从表面上看,这种担心似乎非常合理和合乎逻辑。然而,那些有这种担心的人已经忘记了前面强调的两个重要事实和前提。

首先,通过对“科学技术补充人类规律”的分析,我们知道科学技术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只有人类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这也是前面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只有当人类自身的能力不能满足改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需要时,人类才能创造科学技术来帮助扩展自己的能力。因此,科学技术的出现纯粹是由于“辅助人员”的需要。这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如前所述,有些人之所以鼓吹“机器统治人类”的恐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或接受“科学技术帮助人类”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生存竞争”的思维方式,他们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斗争”关系运用到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上。这种申请显然毫无根据,因此是不合理的。由于科学和技术及其产品(工具和机器)不是一个社会的意识主体,所以在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主体之间不存在“谁统治谁”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有人感觉到“机器的压迫”,那么他们就会感觉到“机器背后”的另一种人施加的压迫。统治和被统治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与机器或人类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一些人会说:如果机器的能力继续增长,有一天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它会反过来统治人类吗?前面的分析曾经指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创造各种智能工具;同时指出,这些智能工具在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和信息执行等方面可以赶超人类。他们将在信息认知和决策等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继续向人类学习,但他们永远不会赶上或超过人类。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机器是由人类创造的,但人类自己无法解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如何实现的(这可能是一个不断进步但从未被理解的谜),而且机器不可能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此外,如前所述,人类是所有智能问题的创造者(正确和前瞻性的解决问题是创造力的第一表现),他们也是解决智能问题的规则的制定者。所有智能机器只能在人类给定的问题和规则的约束下解决问题。因此,人类必须拥有创造性智能,而机器只能拥有常规智能。智能机器永远是智能机器,永远不能与人类相提并论:尽管它们在许多非创造能力上可以超越甚至远远超过人类,但在创造能力上却永远无法匹敌。这决定了科学技术将永远遵循“助人”的规律和“人格化”的规律。不管科学技术如何继续发展,不管机器的能力如何继续增长,机器最终都是帮助人类的工具。他们不能统治或取代人类。

这就引出了科技发展的第三个规律——“共生规律”。它的含义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产生是为了帮助人,并按照人格化的规律发展,是为了帮助人,那么发展的结果必然会回到原来帮助人的目的。因此,所有人的能力都应该是自己的能力加上科技产品的能力(智能工具),即

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智能工具能力

这是“共生法则”的表达。

在这个共生体中,人类和智能工具之间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智能工具可以承担所有非创造性或常规性的劳动(广义劳动),而人类主要承担创造性劳动,当然他们也可以在需要时承担非创造性劳动。这样,人类和智能工具之间就形成了和谐、默契的“互补优势”分工与合作。在这个合作共生体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智能工具处于“帮助人”的地位。

作为万物之灵,人的创造力是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人类有许多能力,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许多人类能力可以(也应该)被机器取代。只有创造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天职,是“为什么人是人”的标志,不可能被机器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创造过它,他的价值(除了生殖继承)几乎等于一台机器的价值。另一方面,除了创造,机器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

然而,如果没有智能工具在共生体中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人类将会亲自从事各种有意义的劳动,那么人类的精力将不得不被消耗在许多不该被消耗的地方,而他的创造力将不会真正有效地实现。总而言之,人类有人类的功能,机器有机器的功能。两者有合理的分工,默契的合作,人类得到了主要机器的帮助。它们恰到好处,相辅相成。这就是科技“共生法则”的初衷。一旦这种和谐、默契的“人机共生”模式形成,人类能力(自我能力+智能工具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完美水平,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好水平。

应该指出,科学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它将帮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但是如果我们滥用科学技术,它将带来伤害甚至自我毁灭。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指导。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重大变化都是在人类有新需求的条件下发生的。无论何时,科学技术和人类将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和谐共处。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