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天地 守真科学:回眸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即将揭晓。此前,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已经连续17届颁发,其中27届获得了该奖项中最重要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从第一届获奖者吴文俊、袁隆平到最后一届获奖者赵忠贤、涂有友,作为我国数千名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这27人诠释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广度和中国科研精神的高度。他们的科学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精神和品格也是值得专门研究的。
性格的力量
如果我问你,这些科学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家庭和国家的感情,爱国主义和对国家的奉献,以及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可能是许多人的选择。
27位最高奖项的获得者都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亲身体验了这个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史长旭、叶笃正、徐光先、吴、谢加林、郑哲民、张存浩、程...27名获奖者中的大多数在早年都在国外学习。他们有机会留在国外,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和发展机会,但他们都选择了回国。正如史长旭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受列强欺凌的旧社会长大的。出国留学后,我们冲破一切障碍回到了中国。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后悔,只是梦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关于那些回到中国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所以我们不必细说。他们为国家辩护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中都可以看到。1984年冬天,为中国核武器事业而躲藏的于敏再次来到西北高原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在这个他曾多次踏足的又苦又冷的地方,他记起诸葛亮六次离开岐山的坚定决心,并大声念出“离开老师后的榜样”:“在赴约的那天,他睡不着,吃不下,吃不下...他努力工作,死了。”这样的场景怎么可能不感人呢?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从国外购买了一台超级计算机,但由两名外国专家监督和使用。他们不得不同意做任何事,而不做任何事。这深深伤害了从事计算机研究的金怡濂。“我们深深感到,我们未能分担国家的担忧...我们决心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让我们的计算机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最后,他主持开发了“神威”电脑,这使中国在世界上提高了威望。
这些科学家做选择时非常简单。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就没有第二选择。从合成石油的研究,到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到高能化学激光器,张存浩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职业。有些人不明白,但他非常坚定:“这是国家战略的第一线话题。我们不能讨价还价。”同样,徐光先也四次改变了研究方向,从量子化学到复杂化学、核燃料提取、稀土分离,最后回到量子化学。为何如此?他说科学研究应该始终关注国家的需要。正如他坚持回国时所说,“科学不分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他们为国家英勇战斗,从不退缩。王中成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拿把手术刀,把‘中国’这个词写在世界*神经外科排名上。”为了尽快开发青蒿素来解决疟疾的困扰,涂有友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王坚持研制国产预警飞机,给中国的预警飞机起了个“智能机”的绰号。
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这就是他们实践和肩负国家和人民的方式。叶杜正说,经过研究,最令人担忧的是没有办法报效国家。袁隆平说,离地球越近,你看到的天空就越远。王选说,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联系起来,就有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王永志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想说一件事:能参加国家和民族的几件大事是我的荣幸。
不要失去本色
作为科学家,27位获奖者从未失去他们的本色,实事求是,保持科学研究的简单和神圣。
他们坚持真理,保持科学的纯洁性。有一次,程设计的核试验方法遭到一名副指挥官的反对,并被说服屈服。程说:“我不管他是不是副司令员,我只看他讲科学。”
他们不会分心,愿意坐在科学的长椅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物理学界在用氧化铜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中遇到了瓶颈。许多人转向其他领域,但赵忠贤坚持不放弃,并相信超导会有突破。经过多年的坚持,他的科研生活迎来了另一个高峰。
他们一贯热爱科学。吴85岁时,在南京一家博物馆的检查中得了脑梗塞。许多人认为他的建筑生涯已经结束了。然而,他在医院接受了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当别人每天练习4小时,我就练习8小时。我告诉自己,我必须尽快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
他们热爱科学,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玷污或玷污她。晚年,黄昆经常收到学术会议的邀请,但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他认为这门学科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走后不说话不好。别说,你是个大架子;我说了,但我害怕说错话。郑哲民一生坚持做科学研究。他晚年获得的荣誉越多,他就越害怕。他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能做更多真实的事情,“好像他欠了什么,但仍不清楚”。谢加林的学术秘书看到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时会把谢加林的名字列入作者名单,但谢加林坚持要把它删掉。他讨厌学术界“搭便车”的坏习惯。
愿意成为女王
他们对自己的晚年不满意。他们上上下下寻求帮助。他们抽不出时间。刘东升被称为“超级老人”。他78岁时去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88岁时还去过罗布泊。吴90多岁了,还站在手术台上。只要他不出差,他每周都会去舞台做手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摔倒了,让我在手术室里摔倒."80多岁时,李振声仍然到田间看小麦,组织实施“渤海粮仓”工程,向盐碱地要粮。当闵恩泽80多岁时,他“想做更多的事情”。他想把最高科技奖的奖金用于“中石化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课题,即明天和后天需要研究的课题”。吴正毅脚步扁平,经常在实地考察时摔跤。然而,在开花的那一年,他两次进入*,爬上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并且嘲笑自己“摔跤也能发现新的物种”。
"一个真正杰出的科学家应该既自信又谦逊。"这是吴文俊的话,这是他和那些敢于为国家服务的科学家们的写照,当他们完成了这个世界后,他们愿意做第二个,无动于衷地展示他们的雄心壮志。
顾朝浩先后涉足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和物理等领域。除了满足国家的需要之外,另一个原因是为子孙后代开辟道路。他的学生洪嘉兴院士说:“他带领大家探索和开辟道路。当他找到去金矿的路时,他把金矿给了跟随他继续挖掘的年轻人,同时他带领另一群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王曾获得凯特琳癌症医学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世界癌症研究,不久辞去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职务。他说生活就像一条抛物线。当一个人的体力和创造力达到一定高度时,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下降趋势,让更有能力的人去做。“我最希望看到的是血液研究所能够不断挑战新的高度。就我个人而言,退休后我不会闲着。我将成为一名好顾问和好士兵。”
为了给后代开辟道路和让路,一个人不能对他的前辈忘恩负义。在获得泰勒环境奖后,刘东升特别拜访了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王恒生。“我父亲那年101岁,他的头脑不清楚。刘先生仍拿着弟子的礼物,恭恭敬敬地将证书展开,给他父亲看,并鞠躬感谢师父的好意。”王恒升的女儿王英迪哀叹道:“你的人品怎么会不被人钦佩?”
他们是主人,也是主人,但是他们低下头,愿意为他们的孩子服务。在“嫦娥一号”工程中,总指挥栾、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被称为“铁三角”。在这个团队中,孙家栋把所有的工程和技术问题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宁愿做一个*。他对欧阳紫媛说,“我为你工作。我的职责是把你的眼睛和手伸向月亮。"
由于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些科学家经常被称为“某某之父”。例如,孙家栋在中国被称为“卫星之父”,于敏在中国被称为“氢弹之父”,王被称为“中国预警飞机之父”。然而,他们自己从未声称是这样。相反,他们对社会给的名字感到不安。“我一看到这份报告,就想给作者写信,请他们修改一下。”孙家栋说道。
无论达到科学的顶峰有多难,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将继续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科学梦想和荣誉而奋斗。老一辈科学家令人钦佩的精神和品格也将继续传承下去,照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记者陈海波)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历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