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工程中心小而散 院士认为成果转化或可另辟蹊径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21:13:18
...

据本报讯(见习记者王梓霏)“中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规模很小,难以运作。”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在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术年会学术会议上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业与科研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为此,国家启动了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旨在开展工程研究和验证,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中国已建成100多个国家工程中心。

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国内工程中心的“桥梁”功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虽然许多工程中心依靠企业,但主要研发工作仍集中在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参与科研创新的程度有限。

“工程中心基本上依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特殊支持。企业的投资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它在某个单位的支持下,人数相当多,但力量很小。”陈定昌认为,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据报道,国外工程中心主要由企业出资,规模较大。以美国为例。起初,美国只有大约10个国家工程中心。每个中心都有企业指派的代表。企业每年要向工程中心支付50万美元才能享受到工程中心的所有研发成果。现在,美国的工程中心已经达到45个。

钱对企业来说不多,但企业可以很快了解中心的科研成果并及时转化陈定昌说,在中国,工程中心的建设有许多部门的交叉利益,导致大型工程中心的建设无法进行,而一些没有实力的部门也纷纷效仿。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连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集中力量组建一个相对强大的工程中心,并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中心相结合。

谢连辉曾帮助一些工程中心进行论证。然而,令他惊讶的是,一些工程中心最终没有建成,尽管他们有很大的力量。“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但没有领袖,结果很难传播到所有行业。”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记者,可能有另一种方法来改变结果。“企业没有必要去找科研院所,但科研院所也可以主动去找企业。例如,如果我们不能生产产品,我们将去生产它们的企业,我们将提供资金。”

欧阳自远认为,这也是一种“转型”方式,即结合国家的重大任务,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生产这些产品获得技术升级。“这就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20多年来引领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式。”他强调。

《中国科学日报》(第四版,201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