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23:45:54
...

2017年12月31日,“2017年度中国科学新闻”评选正式宣布。和南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特别新闻人物”;邝广利、石、、刘、王泽山、、、何华武、胡瑜等10人当选为“2017年度中国科学新闻”。

据报道,此次公益活动由中国科学日报、科学网、医学日报和科学新闻联合主办,旨在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在2017年确定“知识英雄”。

据了解,“年度中国科学新闻”评选迄今已成功举行了七次。由于其严格的权威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它在科技领域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今年的评审团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治珍院士任团长,许多“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院士和资深媒体人士担任评委。

根据“中国科学新闻年度人物”的评选标准,获奖者应在2017年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大创新贡献并获得重大荣誉。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出成绩。它在科学技术传播和普及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和独特表现。推动企业创新产业生态,引领市场应用,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经过众多网友的评选和投票,以及院士和专家的严格评价,上述四个领域的十名候选人最终当选。同时,鉴于和南对中国科技事业的突出贡献,评委会一致推选他们为“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2017年中国科学新闻

“2017中国科学年特别新闻人物”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黄大年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技学院前任教授

2009年,怀着爱国热情,黄大年从英国剑桥回到祖国,并被选为该国“深度勘探关键仪器设备开发与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过去的7年里,黄大年带领团队,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他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填补了我国“探索天空、探索海洋”的许多技术空白。中国的深部勘探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中,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原型的开发突破了关键技术,为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壳一号”样机的成功研制,为我国超深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慢性病在长春去世。他只有58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下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坚持科学技术为国服务的理想,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幸福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为中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令人感动。*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为国效力的伟大和真诚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他的爱国主义和报效祖国的伟大事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斗争结合起来。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岗位上做起,为实现“两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2017年5月26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黄大年先进事迹,追授黄大年“时代模范”荣誉称号。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任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原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首批成果:FAST望远镜的调试进度超出预期;中国的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了脉冲星,并探测到了数十颗高质量的脉冲星,其中两颗已经通过了国际认证。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黔南州平塘县科都镇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100米限制。它有30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的灵敏度高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综合性能高10倍。未来20到30年,它将保持世界级设备的地位。从FAST的提议到最终完成,历时22年。1994年4月,开始了FAST选址工作,南和他的同事开始了十多年的前期研究工作。为了找到最适合在贵州建造500米口径球形射电望远镜的地点,南人洞从1994年到2005年在贵州覆盖了数百个洞穴,最终选择了克都镇的泸水村作为建造射电望远镜的最佳地点。自2011年正式开工以来,随着支撑框架施工、反射板组装、综合布线工程、进料支撑系统的机舱吊装试验、主体工程的完成以及整个系统的联合调试,这一“智能眼”终于开启了。

20多年后,南人东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在我国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梦想,他那曾经爬过无数座山的雄健身影变得萎靡不振...南人东22年心血的结晶——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为中国科学家探索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打开了“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深更广的世界。

2017年9月,因病去世。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南人东先进事迹,并追授南人东“时代模范”荣誉称号。

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邝广利

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主任(待定)

2017年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验收。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根据专家委员会的鉴定,该装置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明显超过国家批准的性能指标,“磁体技术和综合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著名的强磁场磁体专家汉斯·施耐德·蒙他说,合肥的混合磁体有潜力达到45t,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过40t的混合磁体之一,使中国成为国际强磁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史·龚毅

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1月,施一公教授的研究小组在《细胞》杂志上再次发表了关于接合体结构和机制的最新结果。本文报道了在核糖核酸剪接反应完成后,酿酒酵母剪接体呈现三维结构,总分辨率为3.6埃。

2017年5月,石研究小组在《细胞》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类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结构》的论文。这是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类剪接体结构,也是第一次在接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观察到酵母以外的高等生物的剪接体结构。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杨超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2017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被授予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杰出贡献。

杨超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的研究。2016年11月,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杨超领导的研究团队凭借在“神威太湖之光”上运行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的研究成果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的零突破。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的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月11日,大连化工学院和延长石油“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成功生产出纯度99.71%的合格产品,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值。

大连化工学院刘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10年启动了“煤基乙醇技术关键催化剂”的研发。2014年,大连化工学院和延长石油启动了“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试运行将于2016年底开始,合格产品将于2017年1月11日生产。该示范项目的成功投产表明,中国将率先设计和建设一座100万吨的大型煤基乙醇装置。这对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短缺,替代石化原料,净化油品,净化煤炭使用,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王泽山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月,在2016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泽山因在炸药及爆炸物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成功地解决了提高炸药能量性能的难题。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的“三冠王”:他们因若干废弃炸药和爆炸物再利用的关键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因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的尖端技术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因这种模块化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力发射装药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位82岁的院士在科学界表演了他的“帽子戏法”,这要归功于他在炸药和爆炸物领域的辛勤工作。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徐芑南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2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2017年试航申请的顺利完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进入运行阶段。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开发的一种作业载人潜水器,最大深度为7062米,可在99.8%的海域进行深海调查。

2009年8月,我国自主开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首次在海上进行了试验。徐方楠,73岁,像个年轻人一样被困在船上。从那以后,中国的载人潜水器试验达到了每年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的新深度...直到到达海底以下7000米,并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试验海域潜水至7062米,这也是世界上同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潜水深度。

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顾铭

中国交通天津航务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17年11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开发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田坤”在江苏启东码头成功下水。“田坤”号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和海水混合物运送到15000米以外的地方。它可以被称为“造岛艺术品”。“田坤”号是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总长140米,模型宽27.8米,模型深9米,最大挖掘深度35米,最大绞刀电机功率7500千瓦。它在亚洲排名第一,在许多表演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全船进口,到国外设计和国内施工,到国内独立设计和施工...从无到有,从强大到强大,“田坤”的诞生是一个里程碑。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何华武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6月26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启动,分别作为G123和G124高速列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两种不同类型的“复兴”连接起来,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运行,并连接列车之间的电力和网络。“复兴”是纯正的“中国血统”,是中国铁路总公司领导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何华武院士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作。作为首席技术官,他主持了第六个大型铁路提速项目。组织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系统集成整体优化,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胡雨

HKUST迅飞首席执行官

在2017年11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科大迅飞一口气发布了多个领域的10多种人工智能产品。从教育到医疗,从客户服务到智能家居,到手机和车载环境,迅飞的“智能医疗助手”机器人、智能微课工具1.0、肖翻译机器1.0、白翻译等“黑色科技”产品不胜枚举。

在胡宇和他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科大迅飞一直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领导者。

他们的技术在国外竞争中多次击败微软、谷歌和其他公司,并获得第一名。他们也是第一批开始使用语音作为接入端口的公司,用互联网的潮流来规划人工智能产业。

科技传播者(包括科普工作者)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王雪纯

央视主持人,“来吧!《走向未来》的制片人

来吧。《走向未来》是2016年夏天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一个科学实验节目。在这个项目中,大规模的室内和室外科学实验,如物理、化学和生物,都变成了解谜题。“来吧,王雪纯!为了未来。

2017年7月“来吧!第二季将向未来播出。在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升级,竞赛系统变成了纯平原人的竞赛模式。除了优秀的科学实验之外,学生欺负者和学生欺负者之间还有一场*比赛:来自“未来队”的30名未成年学生欺负者和来自“加油队”的30名成年学生欺负者。在权威科学家和团队的全力支持和合作下,该计划以最生动的方式展示科学实验,并以最简单易懂的形式解释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