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期刊不应重“外”轻“内”

科普小知识2022-08-16 20:16:07
...

科技期刊不应重“外”轻“内”

胡升华

科技期刊不应重“外”轻“内”

尚志聪

要真正提高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仅仅一两份出版物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我国建立科技期刊体系。

虽然世界上有埃尔塞维尔和斯普林格这样的案例,但在现阶段,我们不能把办刊视为纯粹的企业和商业活动。我们也要从国家长远战略的高度考虑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切实赶超。

■我们的记者韩天棋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了“学校奖助陈研究团队1350万元”的消息,提到学校表彰陈研究团队,共颁发奖励和资助经费1350万元。据报道,陈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篇题为“水稻抗稻瘟病会议中转录因子的天然等位基因(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抗稻瘟病的广谱性)”的研究论文。这一举措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合理引导科技工作者传播科技成果,不断优化学术生态,“大力支持各类公共基金资助的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把促进国内学术界获取和利用科技成果放在首位”要努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所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和传播权问题,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如何?鼓励优秀科研成果首先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有什么意义?中国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现状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尚志聪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大幅提升。“一些科学领域也进入了Q1评价区。应该说,英文科技期刊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数量相对较少,分布在各个学科中。”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起步较晚,一直是‘车间式’经营。”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认为,与我国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实力还远远落后。

例如,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一些重要学科的论文比例仅为25%左右,绝大多数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然而,我国这些学科的科技期刊数量更少,仅占5%左右。胡升华解释说,这表明,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科研投入、科研水平、论文产出等环节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仍然太弱,科技期刊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科技期刊数量有限、影响力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国研究者在发表论文时选择期刊的倾向”

《中国日报》的“中文”问题影响几何

胡升华和高智聪都强调,鼓励中国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意见值得推广。

“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科技影响力的重要方面。鼓励优秀科研成果首先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有利于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尚志聪还警告说,由于所有外国期刊都是收费出版的,中国研究人员在外国期刊上发表论文时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发表后咨询时还必须花钱购买数据库。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这两项费用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

因此,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中文”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科研经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汤之聪说。

尚志聪认为,除了发表论文的期刊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那就是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和发表论文。“英语在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是由殖民扩张造成的,英语比其他语言更准确是不自然的。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用中文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尤其是在技术工程领域。科学的普遍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技术项目通常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例如,国家建筑技术、国家冶炼技术等。盲目追求在英文出版物上发表论文是有争议的。”

但是,胡升华也提到,科学界对于科学研究者意见的约束力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国家当局和战略科学家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并希望发展我们自己的出版物,但相当多的一线科学家仍然倾向于在具有更大国际影响力的外国期刊上发表他们的成果。“这是现阶段的一个必要过程。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如果没有更多的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这些意见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科技评估的“指挥棒”也应该改变

“只要中国评估体系的接力棒转动起来,中英文发表论文的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尚志聪以涂有友获得诺贝尔奖为例解释说,“涂有友的诺贝尔奖获奖论文是用中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科学通报》当时并未进入SCI,其学术成就仍被国际学术界所看到和认可。可以看出,同行评价是通过作品本身的贡献来衡量的,而不是通过语言和出版水平。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转向用代表作为评价指标,实行代表评价制度。作品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出版物上,出版物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等等。这只是一个参考数据,同行评审很重要。”

“中国科学院规定,院士候选人必须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果科技评估的“硬门槛”倾斜,可能有助于《意见》的实施。高等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估系统的设计需要有形和有形的支持。”胡升华接着说道。

胡升华认为,一两本刊物不足以真正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必须在我国建立科技期刊体系。“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编辑的《国家科学评论》在第一两年就达到了8的影响因子,在综合类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五,这表明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好事,我们仍然可以做好事。我们不缺钱,也不缺少重要的成就。我们缺乏的是期刊的整体发展战略。”

“*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科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和传播一直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领导部门和科学家对学术刊物和学术期刊的布局进行了周密的规划,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没有将结果作为纯粹的公司行为公布,而是让市场来监管。相反,我们聚集了国家的力量,把它作为国家科学发展的一个环节。当时,科技期刊的出版计划是由科学家们自己制定的。没有科学家来管理期刊,就很难管理期刊。”胡升华指出,虽然世界上有埃尔塞维尔、斯普林格等案例,但现阶段我们不能把办刊视为纯粹的企业和商业活动。我们也要从国家长远战略的高度考虑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切实赶超。

《中国科学新闻》(第七版,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