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让内审成为科研管理臂膀
"审计就是找茬。"这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化学所)副所长、纪委书记何鸿平在关注该所内部审计工作时,一些科研人员的看法。“内部审计人员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对冒犯科学家的恐惧,这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竞争。”何鸿平说。
然而,近年来,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从2012年开始,地球化学研究所以内部审计为切入点,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被动抽签到主动申请审计
2012年,恰逢中国科学院监督检查局推进科研经济业务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根据要求,研究所组织了一次深入细致的内部审计。
“当时,研究人员非常抵触,最后不得不抽签,并审核所选的小组。”何鸿平说。学院实行学科群管理制度,共有25个学科群,每个学科群有一名学科群组长。审计发现,许多纪律小组存在问题,如在外地租用汽车的程序不完整,以及不定期支付劳务费。“大多数时候,并不是科学家想占便宜,而是他们对管理一无所知。”何鸿平说。
地理与交通研究所所长在研究所工作人员会议上宣布了此次审计的结果,认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院积极修订完善资金使用和管理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加强管理。此外,领导多次结合审计结果介绍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
此后,研究所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学科带头人也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在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资金使用上遇到问题,他们会积极与纪检、财政及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沟通,寻求解决办法,防范风险何鸿平说。
2013年,五个主题小组自愿报名成为审计目标。
“1+N”模式
2012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级纪检监察审计暂行办法》的人员编制要求,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选择了一名具有科研背景的优秀博士作为专职内审员。此外,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以专职人员为基础的“1+N”审计模式,以一名专职内审员为核心,多名财务骨干和下属单位财务领导为主要力量。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人员短缺和无法开展工作的问题,而且通过多重审计提高了财务骨干和学科组财务领导的政策法规水平。“1+N”审计模式不仅体现在团队建设、工作机制和业务能力上,还延伸到审计内容上。
从2014年开始,研究所的审计重点也从“单一内容”转变为“1+ N”模式。“1”指常见问题,如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而" n "是指根据学科组科研工作的特点确定的审核内容,如学科组有较多的野外工作,侧重于车船租赁费和人工费。本课题组主要从事实验研究,重点是试剂和实验耗材。
根据被审计主体群体的特点,确定审计内容,使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审计效果更好。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研究所不断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
积极应对挑战
每次审核后,审核工作组将召开工作总结会议。成员将总结工作中的有益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针对一些野外科研活动无法获得报销凭证的问题,审计人员向研究所报告了情况并提出了建议。训研所进一步修订和改进了关于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提高了管理效率,并减少或避免了外地活动中的资金管理风险。
"审计服务于科学研究,旨在更好地解决研究人员面临和可能面临的问题."何鸿平说。广州地理与交通学院每半年以《内部审计简报》的形式向员工汇报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内部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何鸿平说,审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重视和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目前,研究所的研究经费以每年20% ~ 30%的速度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研究所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给经费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据介绍,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将围绕科研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理顺内部审计制度,在制度制定和管理实践中大胆创新,使内部审计在研究所科研经费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凸显,进一步创新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经费使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电脑主板烧了保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