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评价,让医务人员得偿所愿
■我们的记者崔学勤
两会前夕,中国办和国家办发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秦博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等回应。,表示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医生的评价可能成为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的突破口。
秦伯夷对人才评价体系极为关注。他在《科学与社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文撤回的反思: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的紧急改革》的文章。
如今,论文和学位都与职称的晋升和待遇有关,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链”。在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年轻医生只能扭转这种“利益链”。”秦博一表达了年轻医务工作者的无奈。
钟南山认为,对医生的评价取决于他的潜力、他是否有临床创新能力、他是否有临床科研和思维能力,以及他是否能创造新的思想、技术、设备和仪器。
至于如何科学地建立人才评价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段淑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医生的首要工作无疑是看医生。但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也取决于临床医生的重要贡献。
“对医生,特别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有一定的学术要求也是适当的。关键是学位问题。如何平衡医疗和学术的要求?”段淑敏说,要求所有医生都发表论文显然是不合理的。医生的晋升和评估不应仅仅基于论文的发表。
秦伯夷指出,医学的进步需要医生的临床医学实践和研究,当然也应该鼓励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然而,不是每个医生都必须做科学研究,更不用说要求每个医生做出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肖氏医院院长蔡秀军认为,纸质评价存在不良后果,应采用分类评价。全科医生的考试应以医学技能和临床表现为导向,不需要论文。
“在完成繁重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临床医生很难开展学术研究。因此,过度要求他们发表论文很可能会造成问题。”蔡秀军说,医生的学术发展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基于兴趣而不是压力,二是基于临床实践和临床需要的发现,而不是为了论文而写论文。
对于创新型人才,钟南山建议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的结合。
"大医院的医生,尤其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可以设计不同的职业道路."蔡秀军指出,对于学术成就突出的医生,除了为主治医生和主任医师开辟专业渠道外,还可以为副教授和教授开辟学术渠道。向学术职业发展的医生应相应减少医疗工作量,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使他们有时间、精力和条件进行医学学术研究。
“最有能力的人是最了解公共关系的人,公共关系是改革的最大阻力。”钟南山认为,人际关系和小圈子对公平的人才评价有很大影响。
段淑敏在谈到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时认为,论文很容易成为量化指标,而医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却没有这样便捷的量化指标。与此同时,学校和医院的排名和评估现在要求发表论文,这使得所有单位都不得不要求医生发表论文。因此,要彻底改变现状,主管部门应该有正确的方向。
"医生的成长不值得因为考试而付出代价."秦博一强调,人没有能力做一切。*应该接受长处和短处的考验。
对此,蔡秀军还指出,目前医生晋升指标的建立和评价大多超出医院的决策范围。对于医生职称的晋升和评定,主管部门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还要给予医院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科学新闻(2018-03-22,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格兰仕空调压缩机过热怎么办
下一篇:金毛狗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