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丫髻山
地处京郊平谷西北部的丫髻山,旧属怀柔故地,为燕山余脉。其丫髻山庙始建于唐初,历经辽金,盛于元明,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大凡老北京人皆知昔日曾有两句老话儿:一句是“北京城———东有丫髻山,西有妙峰山”;另一句是“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前句说的是位于北京东西分别有座道教名山,即京东平谷的丫髻山和京西门头沟的妙峰山。后句说的是丫髻山上的石碑跟卢沟桥的狮子一样,多得数不清。这从一个侧面足以说明:昔日丫髻山建筑的著名程度与辉煌。
这座被人称之为华北“小布达拉宫”的古建筑群,其修复重建工程现被列入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历史上它曾被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近畿福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丫髻山海拔虽仅高361米,但因其背靠燕山,面向平原,平地拔起,故而,远望山峰兀立高耸,颇有几分雄壮巍峨之势。其山之顶鬼斧神工般地凸起两座峰岩,酷似女孩头上梳的两个发髻,故名“丫髻山”。相传唐朝初年时,有位道士云游至此,便被其山环水绕幽雅神奇的形胜深深吸引,遂不舍再走。经四方募化,在山顶结庐建殿,供奉玉皇神像。自此,经千余年历代不断修葺与扩建,最终使丫髻山成为一处拥有规模庞大古建筑群的道教名山。从山脚下的紫霄宫向上望去,依山而建的各种古建筑鳞次栉比,遍布山坡,显得十分恢宏壮观,颇有神韵与气势。
丫髻山庙古建筑群主要分三部分,即:山脚下的主体建筑紫霄宫、观音堂;山腰的主体建筑东岳庙、回香亭;山顶的主体建筑碧霞元君祠、斗姆宫、玉皇阁、钟鼓楼与两顶之间的三皇殿及山门。此外,这三层主体建筑之间还散布有三官殿、菩萨殿、巡山殿、龙王庙、虫王庙、马王庙、药王庙、灵官庙、万寿宫、御碑亭、南天门等大小几十座建筑。丫髻山庙古建筑群中的楼台殿宇最具风格特色的精华部分,当属山顶的主体建筑了。沿路登上四十八盘,抵达碑林之后,人们抬头就会望见一堵巨大墙壁迎面而立。原来是山顶上的两座峰岩皆用巨石包砌,灰浆勾缝,形成十余丈高陡峭而巨大的平台;远望其险峻挺拔的巨大墙体,略呈乳白色,十分耀眼。而建在峰顶平台上的庙宇,皆为灰墙黄瓦。东顶的玉皇阁为两层圆形建筑,类似天坛的祈年殿,内供玉皇大帝像。西顶的碧霞元君祠大殿内供碧霞元君像(俗称娘娘),大殿之后为斗姆宫。两顶之间有内供伏羲、神农、黄帝像的三皇殿相连,由此可登东顶、西顶。登顶皆须从钟楼和鼓楼之下门洞而进,宛若进入两座古堡之中,又犹如登上仙山琼阁之境。晴空艳阳下,黄色琉璃瓦覆顶的古建筑熠熠生辉,更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观,透着一种神秘感,宛若*的布达拉宫一般。俯瞰整座庙宇宫观,恍若天宫仙界,令人叹为观止,确实可称之为宏伟壮观,气势非凡。
丫髻山作为道教宫观,曾创造了一个全国之最,即历史上受皇封次数最多。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作《玉皇阁碑文》,记其六旬来此祝沼之事,并称赞丫髻山“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骈肩叠迹,不可胜计。古称积高之区,神明所舍,况兹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岗峦回合,蜿蜒磅礴而钟秀,于是则其神气所感,数有灵应,理固然也。”雍正元年,正值康熙七十诞辰,刚继位不久的雍正帝曾立朝规:每十年期,皇帝必须亲来丫髻山主持祭祀礼仪。乾隆十二年、十八年,乾隆帝曾两游丫髻山,并御制丫髻山诗碑,诗云“水如银匝,山是紫英蕖。柳态笼烟际,桃姿过雨余。暂来欣揽结,欲去更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