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
*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专家分析,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就业形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2、就业前景
广州南方人才市场2014年初的一次调查发现,英语、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专业连续3年蝉联全国本科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前10位。
作为一家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公司,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就业前景最被看好的本科专业为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本科专业为动画、法学、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英语、美术学等。
麦可思报告称,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这些专业已连续三年被“亮红牌”。
3、就业悖论
热门不吃香冷门遭哄抢
近几年,曾经被认为炙手可热的计算机、英语、法律和金融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而昔日被看作“冷僻”的专业如土木工程、气象、园林、印刷、针灸、物流、中医按摩等,则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状况。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前些年,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好就业的专业各个学校都来办,结果造成了宏观上的失控。”
研不如本专不如职
学历高却不好找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怪象”。“读到硕士和博士后,专业性越来越强,调整的空间反而变小了。”黄德宽说。莫荣说,“国外一个系一年就一个博士生,在中国可能好几十个,一个老师就带好几个,这种都往硕士、博士方向走的培养模式有很大问题。”就业难与毕业生本身的就业观念也有关系。黄德宽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就高不就低’,读了硕士博士,往往让他们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现在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工厂招工难,这种情况一年比一年加剧,县以下的工厂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年轻人很少。”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迎驾集团总裁倪永培说,“我估计再过几年,很多企业就开不了工,因为这一批40多岁的人离开以后,没有人接替。”黄德宽建议,“毕业生应该降低就业重心,如果人人都盯着大的城市,就业难度会更大。”
4、就业“拼图”
拼数字
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然而各地公布的高校就业率却依然很高,多数都在80%以上。
两会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专家朝克说,有的高校出于生存需要,诱导学生就业造假,而教育主管部门出于政绩需要,往往也不会主动严查就业率造假。国外高校是在学生就业一年后再进行就业率统计,统计口径非常严格,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评价机构操刀。“希望就业统计回归到以就业质量为标准,这样才会倒逼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制度。”
拼爹妈
现状: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说,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际脱节,大学生就业中“拼爹”显而易见。另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出身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两会委员建言:“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不少,但相对于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响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我们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呵护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起点的公平,更要逐步实现好工作在*外。“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风能够吹起来,让个人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年轻人的信仰。”黄德宽说。
拼运气
现状:上个名牌大学,学个热门专业,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社会公认的成功。由于没有求职的统一标准,实现读书带来的“有用”,基本靠运气。
两会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入口不正确,当然会导致出口难,就业难的症结要回归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探讨,只有教育回归本质,才会实现就业从容。教育本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却都在拼分数,什么对考试有用就学什么,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开设什么,至于能不能就业,全凭学生们去拼运气吧。“希望初等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学到常识,大学能够学到受益终生的技能,这些能力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
5、就业难原因
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社会原因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