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中文名称:长江中游城市群
外文名称:CityClusterintheMiddleReachesoftheYangtzeRiver
别:名:中三角、中四角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与华东地区
*驻地:武汉、长沙、南昌、合肥
邮政区码:430000、410000、330000、230000
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方:言:北方方言、湘语、赣语等
1、发展过程
2006年4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
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部委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者,以及由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主要领导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就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高度共识。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2年12月底,*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他对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负责人说,把安徽纳进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湘鄂赣三省联手谋求全国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合作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又称“中三角”。
2013年,三省携手深化为四省共襄,“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呼之欲出到瓜熟蒂落,一个新经济地理概念水到渠成。
2013年2月下旬,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达成《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按照《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与此同时,四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动,建立医疗服务共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跨市结算等。
2013年6月,在汉召开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论坛提出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环状快速铁路网,合武客专将升级为高铁,并实现提速。论坛上,长沙、南昌、合肥、武汉四城市社科院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定期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由四市轮流承办,共同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4年2月27日至28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2月28日,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发布了《长沙宣言》,携手冲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长沙宣言》约定,四省会城市要积极放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家战略优势,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共同推动区域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并就健全四省会城市交流合作保障机制达成了共识。按照“核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原则,构建新型城市化合作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提升省会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和辐射引领功能,共同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合作推进国家总体规划进程,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布点,争取重大示范点政策,争取重大产业专项布局,争取重大环保项目布局;加快推进区域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创新网络建设,全面巩固和深化专项领域合作;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对四省会城市共同推进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逐项试行牵头负责制。
2015年4月5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涵盖湖北、江西、湖南三省,标志着“中三角”格局正式得到国家批复,而此前一直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安徽省因已被划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畴之中,正式退出“中四角”格局。
2、区域范围
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以武汉城市圈、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襄荆宜城市带(襄阳、宜昌、荆州、荆门);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和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萍乡市、吉安市的新干县。
3、区域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明确,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规划》明确,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
上海市委党校研究院邹磊博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该规划的出台意味着,较为沉寂的“中部崛起”再次得到决策层重视。湖南、湖北、江西正好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的交集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发展被纳入到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框架下进行部署,堪称“中部崛起2.0”版。
“长江中游和长三角、成渝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的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三者交相辉映,是拉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三驾马车’。该规划的出台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将更为细化,更具针对性。”邹磊指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则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将有利于推动该区域的联动发展,其中,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的地位将得到强化。
根据《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未来将在六大方面重点发力,分别是: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用、深化对外开放。
其中,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规划》要求,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规划》要求,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规划》要求,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此,罗守贵表示,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将首先获得利好,交通、水利等方面都将迎来建设高潮。其次,湖北、湖南在制造业尤其是新兴制造业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基础,未来这方面的功能也将可能强化。
4、一体化旅游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旅游业将成为城市群融合的先导产业。湖北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表示,湖北旅游部门将主动对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挥旅游产业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腰带。
在过去几年间,“中三角”一直在进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2012年2月,湖北省旅游局就发起湘、鄂、赣三省旅游部门率先签署合作协议,三省联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旅游标准、管理和服务的对接等六大领域展开合作。2013年5月,湘、鄂、赣三省共同推出跨区域旅游产品、旅游优惠年票,共建无障碍旅游区。2014年5月,湘、鄂、赣三省308家旅行社结成中三角旅行社联合体大联盟,共同打造一体化旅游区。
5、特点
三极三圈三核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三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三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三核”);并以三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共三大都市圈(是为“三圈”);三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四极”)。
主轴成环,城市同带
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三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三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