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PurpleMountainObservato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950年5月,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310人,在学研究生157人(其中硕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
1、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紫金山天文台
发展演变
1927年4月,国民*迁都南京,为颁布授时之需,在教育行政委员会内附设时政委员会,任命临时*秘书高鲁主持。*研究院设立后,将时政委员会改称为观象台筹备委员会。
1928年2月,观象台筹备委员会被划分为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聘用高鲁为天文研究所所长;同年4月,高鲁请南京市工务局李宗侃工程师设计天文台建筑图,还亲自与助手到紫金山第一峰查看测定。
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终于建成,并于9月1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典礼。
1935年5月,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行星中心按紫金山天文台意愿将其命名为“中国”号。
1937年8月23日,受日军侵华战争影响,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撤离南京,后先辗转撤到长沙,又迁至桂林,最后迁移至昆明。
1950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接收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
1953年,建立天体物理组。
1957年,建立天体演化组。
1961年,建立恒星室,主要从事恒星物理和演化。
1958年,建立太阳物理研究室。
1982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座太阳塔在紫金山南麓建成,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
1997年,成立天体物理研究部。
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2009年,中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紫金山天文台运行。
2011年,成为首批“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的研究机构。
2014年7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科研条件
设备资源
紫金山天文台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共有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和单行本)数十万余册,馆藏文献库之丰富,居中国之首,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全的天文图书馆。馆藏分两个部分组成,天文文献和中外学科期刊,该馆收藏着胶片星图、各种载体的天文出版物,完整的保存着许多重要的西文天文连续出版物,有许多从创刊至今收藏完整,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如1827*的《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1849*的TheAstronomicalJournal,1895*的AstrophysicalJournal等天文方面的核心期刊至今一卷不缺。
人员编制
截至2012年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在职职工310人,其中科技人员255人、科技支撑人员14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专职)、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7人;共有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陈彪、熊大闰、陆埮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刘四明、陈学鹏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设有4个研究部、5个实验室;此外,该台还建设和运行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
台级研究部(4个):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
台级实验室(5个):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实验室、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CCD相机研制实验室、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
野外业务观测台站(7个):南京紫金山科研科普园区、青海观测站、盱眙天文观测站、赣榆太阳活动观测站、洪河天文观测站、姚安天文观测站、南极DomeA天文台
合作交流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紫金山天文台与南京大学、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和南京大学建立“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合作单元。2009年与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一起签订了“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合作协议”;与东南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研发中国自主的南极支撑平台;与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一起和中国科技大学签订天文英才班协议,联合培养天文人才;与*立天文台、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荷兰空间研究机构(SRON)等重点开展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合作;牵头中法航天合作SMESE卫星预研项目。紫金山天文台发起的东亚天文会议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天文交流平台之一。
2012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芬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澳门及香港等21个国家(地区)共有在签协议11个;联合发表论文约76篇;主办或协办各类国际会议4个,包括“中德太阳物理双边学术研讨会”、“2012南极巡天望远镜国际合作会议”、“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研讨会”、“星系形成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等,参会国外学者近60人次;聘请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3人(新增2个);全年出访人员159人次,来访人员152人次;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科研所联合培养博士生23人;共有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正式会员64人。
3、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紫金山天文台
2012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发表科技论文192篇,其中在中国*发表76篇。SCI论文128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70篇,被引用95篇次;申请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专利授权数5件。该台完成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的发现》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成员单位参加的“嫦娥二号”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另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1项。
学术期刊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天文学报》(季刊)和英文刊《ChineseAstronomyandAstrophysics》的承办单位。
《天文学报》创刊于1953年,是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紫金山天文台承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中国现代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1989年起,该刊被英国科学文摘(SA)和苏联文摘杂志系统收录。
4、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共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天文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天文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
工程硕士培养点(1个):控制工程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天文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在学研究生157人(其中硕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先后共有八篇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中获院长特别奖1名,院长优秀奖1名,院、分院类冠名奖5名,有1篇博士生论文获得中科院优博论文,1篇硕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硕论文。
5、文化传统
紫金山天文台
1、标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英文缩写“P.M.O.”构成。
2、由英文字母“P"叠加而组成的英文字母“M",形如紫金山的三座山体。一山高于一山的图形象征天文事业的步步发展,体现了“发展天文事业,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
3、山顶的环形表示着天体的运动,隐喻了太极图形,同时形如字母“O”,充分体现天文台特定的历史意蕴与文脉背景。
4、标志色——紫色与橙黄色与“紫金山”这一名称色相语义相吻合。
台训
严谨求实、勤奋开拓
6、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台长杨戟
党委书记张丽萍
党委副书记赵长印
副台长张丽萍、常进、赵长印
纪委书记赵长印
历任台长
1高鲁1928年2月-1929年2月
2余青松1929年2月-1941年1月
3张钰哲1941年1月-1984年7月
4童傅1986年4月-1991年4月
5张和祺1991年4月-1996年9月
6陆本魁1996年9月-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