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每座建筑之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庭院幽雅。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1959年,人民*把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末,陈氏书院又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中文名称:陈氏书院
别名:陈家祠
地理位置: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开放时间:830-1700,1700停止入场
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羊城八景,广东省5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10元(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是免费开放日)
1、历史
陈氏书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凡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只需缴纳一定的金钱,均可以加入,并将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供奉,宗族内的子弟到广州备考或办事时可入住陈氏书院。
中华民国年间(1917至1919年)的围栏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以陈颖川堂和陈世昌堂的名义购买广州西门口外的连元街、荔枝湾福水塘、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房产兴建陈氏书院。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院落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但从此失去祭祀祖先的功能。
1960年经省人民*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期间,万块牌位尽被烧毁,尽余两块幸存。两栋坚厚的木大门上的两个门神公,被人用凿子挖成大坑洼。大厅两面的壁画被凿毁。陈家祠主体建筑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并作为印刷车间。9月,广州电影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后院当局在后来重修陈家祠时,对木大门、墙壁,都用涂料填充平整光滑,请门神画作原作家陈略先生用中国国画传统工笔按原貌绘制。
1980年,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复原维修,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2002,2011年,陈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两个版本的羊城八景,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陈家祠
2、结构
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筑深三进,广五间,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14.5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陈氏书院的主体建筑正门两边的外墙上有《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6幅大型砖雕;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尤具特色的还有第二进后侧长廊上的柚木屏门双面镂雕,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20幅木雕,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中路一、二进间的院子内有石栏杆镶嵌的铁铸双通花栏板“金玉满堂”、“三羊启泰”。
陈家祠结构
郭沫若曾于1959年造访陈家祠并赋诗赞美其建筑艺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3、绿化广场
陈家祠广场
2009年,荔湾区人民*将包括广州市第四中学初中部(原广州市第三十二中学)在内的校舍及商铺拆除,将广场扩建至原面积的两倍。
4、雕刻艺术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刘庆伏狼驹砖雕
陈家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
木雕
5、展览
陈氏书院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直在书院内举办各种展览。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还不定期展出石湾艺术陶、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蚀花玻璃等广东民间工艺品馆藏。
雕塑
6、旅游指南
地铁:地铁1号线陈家祠站D出口。
陈家祠-公交车站:17短线;17路;104路;105路;107路;109路;128路;193路;204路;233路;250路。
陈家祠总站(中山七路)-公交车站:268路,413路,高峰快线61路
上一篇:虎牢关
下一篇:昌宁鸡飞温泉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