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
孔飞力(AldenKuhn)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2016年2月16日去世。
中文名:孔飞力
外文名:PhilipAldenKuhn
国:籍:美国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933年9月9日
逝世日期:2016年2月16日]
职:业:文学家,社会学家,汉学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美国著名汉学家
代表作品:《现代中国的起源》、《叫魂》
1、人物介绍
孔飞力(PhilipAldenKuhn),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CWoodrawWilson)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
大学期间,孔飞力被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教授(ClydeKluchholn)教授讲授的心理人类学深深吸引,曾经想投奔克拉克洪教授门下学习人类学。但当向克拉克洪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克拉克洪教授告诉他,
孔飞力
对孔飞力影响较大的还有社会学家诺曼包拔(NormanBirbaums)、政治学家塞缪尔·比尔(SamuelBeer)。受他们影响,孔飞力开始研究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并对怎样应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理解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到英国著名的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历史。1955年夏,回美国,应征入伍,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旅生涯。他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Montery的军队语言学校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尽管难学,但他却逐渐着迷,如饥似渴。一年的中文学习经历对孔飞力的人生旅程产生了关键影响。偶然的契机让他开始注意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并与之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中文学校的学习结束之后,孔飞力转移到东海岸。在那里,继续服完了剩余的18个月兵役。与此同时,他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生,1959年获得硕士学位。
稍后,孔飞力考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JohnFairbank)、史华慈教授(BenjanminSchwartz)学习中国历史,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太平*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MilitiainChinaDuringTaipingRebell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T’uan-lien),196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
2016年2月16日去世。
2、人物简历
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WoodrawWilson)高级中学
同年考入哈佛大学。
1954-195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历史。
1958-1959年,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8-1962年,担任福特基金外国研究员。
1963年,开始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讲师。
1965-1966年,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员前往日本京都大学从事研究。
1970-1971年,担任ACSL中国文明研究员。
1971-1974年,担任了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主任。
1971-1976年,担任当代中国联合会委员会委员。
1975-1978年,担任美国历史评论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5-1977年,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主任。
1980-1986年,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担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员。
1984年,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到北京的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接触到1768年乾隆年间发生的“叫魂”案清宫档案。
2016年2月16日去世。
3、人物成绩
50-60年代的有关学术思潮对孔飞力的学术成绩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学阶段,
孔飞力就在哈佛大学接受了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的指导,萌发了人类学的关怀。接着,诺曼·包拔 新的史学思潮主张人类社会彼此独立和多元的观点,促进美国中国史专家酝酿“中国中心观”,关注中国社会本身的“独特性”,并尝试从中国社会内部重新发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年鉴派史学家还重视用长时段方法研究一个
叫魂
孔飞力精于概念分析、重视运用中国原始档案,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基本功。孔飞力等第二代中国学家注意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过去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冲击”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学术交流的正常化,使美国学者获得直接接触清宫档案的机会。这些都为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
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出版的间隔都很长,但每一本著作问世都引起轰动,是学术界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晚期的*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现代中国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他还参加过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
孔飞力利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把1796—1864年间中国社会的军事化的过程、组织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清朝衰落,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为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寻找新的出路,当它危及现存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正统文化意识时,清朝的统治政权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行政能力都无以应付社会大动荡的局面,危难之际,传统士大夫阶层纷纷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组建武装,与清军合力镇压太平军。
4、学术研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把海外华人移民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新重点。海外移民史的研究,使他得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考察融为一体,在更开阔的视野下审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探讨海外华人与祖国、与住在国的复杂关系及其身份认同、历史与现实遭际、华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心态等问题。他认为海外华人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研究海外华人,可以了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他们为什么会离开国家去移民,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怎样、怎么发财?或者成功,或者失败。还有,别的民族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欺负华人,有什么历史缘故?海外华人和当地的居民、*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怎么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内容很多,它涉及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民族学和国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学科都构成海外华人研究的一部分。
1993-1994年,孔飞力在哈佛开设海外华人课程的。孔飞力认为中国文化使中国移民形成几个很有价值的特点,一个是家庭制度,一个是商业化,中国早期商业化的历史和移民的历史关系很密切。还有一个特点是在海外维持中国文化,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移民在海外,它的融合过程,事实上很慢。中国人在泰国融合得比较成功,可是很多泰国的华人家庭仍然维持他们原来的中国姓,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信仰都是非常中国化的,具有很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孔飞力认为,要理解海外移民史,必须将中国漫长的国内移民史作为基本的背景,海外移民史只不过是整个移民进程的一个特例。孔飞力十分强调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历史本身联系起来考虑,海外移民史的根在中国。这是孔飞力研究海外华人移民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立场。
孔飞力形象地将中国比作一所海外移民的学校。他所谓的“移民学校”,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著名商业城市,如厦门、广州等。孔飞力认为它们是向海外移民的“中转站”。海外移民在国内这所“移民学校”获得的是“历史资本”,即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历史经验,而不是“文化资本”。
孔飞力在中国社会史、政治史的研究中,历来十分注重研究绅士——社会精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海外移民史问题上,他仍然关注社会精英这一群体的作用。当然,在海外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群体中,社会精英不再是拥有功名的文人绅士,而是来自各个方言集团和区域集团的华商。孔飞力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使海外华人精英获得其领袖地位的认同。一是,通过强调“祖国”意识来超越方言的、区域集团的界限。二是,通过捐款给慈善事业和教育。获得当局向他们颁发各种头衔。海外华人社会精英追求身份认证的结果,就是泛华运动(pan-Chinesemovement)的兴起。
孔飞力深刻总结了泛华运动的双重后果。从积极方面讲,泛华运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具有社团甚至地区影响力的华人领袖,如陈嘉庚。但从消极方面看,泛华运动又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祖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不是社会—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使得华人在新加坡这个被其*称为多元种族的国家里以及其他南洋国家中倍受排挤。在东南亚,“华侨”一词至今仍具敏感性,他们与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常为排华运动之口实。
5、人物评价
有学者认为,孔飞力关注的核心命题,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如何“脱胎换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孔飞力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他的视野纵横晚清、民国、*初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间,美国的学术思潮演变、中国和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多维变化,无疑为他的思考提供了宏阔的思维空间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养料。他的学术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博士论文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研究1796-1864年的地方军事化、清王朝衰落及太平天国运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等问题,是谓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胚胎”滋长和“胎动期”。孔飞力分析了中国社会自身动荡不安的社会历史环境,传统国家权威的衰落和绅权的扩张,国家与社会的均势向士绅代表的地方社会一端倾斜,孕育着近代的因素。
90年代以来,孔飞力分析“现代国家的起源”,此为“脱胎换骨”问题的长时段、宏观的考察,从魏源到*,孔飞力围绕着三个基本的需要解决的课题(即扩大的政治参与如何与增强国家的权力和合法性相一致?政治竞争如何与公共利益的概念相一致?国家的财政需求如何与地方社会的需要相一致?),总括性地讨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脱胎换骨”的“换骨”问题。
孔飞力是一个饮誉国际中国学界的著名大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孔飞力开始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以其新颖的视角、精当的方法、独到的见解,在美国中国学界奠定了学术地位。他关于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关于“叫魂”案的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研究,关于现代**的观念形态研究,都成为美国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人才的必读书。被公认为是费正清之后,引领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前沿走向的重要学者。
孔飞力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明海外华人的商业成功。因为,正是17世纪以来中国内部的商业化、城市化,使华人具备了在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是后天获得的历史经验,而非先天具备的文化特质。这种观察视角的确比先入为主地从文化传统入手,更具说服力。不过,文化人类学在研究移民问题时,比较强调移民的文化人格和国民性的作用,新儒家在研究东亚经济奇迹时,视儒家伦理为海外华人的文化基因,显然,孔飞力以“历史资本”反“文化资本”。
6、学术成果
RebellionanItsEnemiesinLateImperialChina:MilitarizationanditsSocialStructure,1796-1864.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1970,secondprinting1980withrelevantnewpreface
《*晚期的*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Soulstealers:TheChineseSorceryScareof1768.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1990.
《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OriginsoftheModernChineseState,StanfordUniversityPress,Stanford,California,2002.
《现代中国的起源》
IntroductiontoCh’ingDocuments:Vol.LReadingDocuments:TheRebellionofChungJen-Chieh.HarvardUniversity,FairbankCenterforEastAsianStudies,1986(WithJohnK.Fairbank.)
《清代文献介绍:第一卷:阅读文献:钟人杰*》
TheHomeland:ThinkingabouttheHistoryofChineseOverseas.The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Press,1997
《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