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书院
1、概况简介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被载入《中国历代书院志》。
问津书院位于大别山南麓脚下,风景秀丽,人杰地灵,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遗迹,也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书院之一。2010年,问津书院与道观河共同规划为红色旅游区进行大规模修缮和开发。
问津书院历经千年,风雨无阻。其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传播儒学文化。问津书院自古倍受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推崇,在弘扬儒学、传播知识方面取得过辉煌成就。书院讲学活动自宋至清,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代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龙仁夫、吴澄,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都亲临书院,讲学布道。指点*,答疑解惑,四方学子咸聚闻道,一时名动海内。名儒学士也为其留下许多不朽之篇章,如朱熹晚岁曾讲学于此,并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2月8日题诗赠给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历朝出自问津书院的举人、进士、名儒、要吏不计其数。问津书院讲学活动,自宋至清,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明清两朝的中叶,讲学活动达到了巅峰。明万历年间还在河南的商城建有问津书院分院。清康熙、嘉庆皇帝曾分别御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匾额。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翼轸先生也为书院题写了“问津书院”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牌匾。
问津书院几经兴废之,虽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但从其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殿宇中,仍能使人感悟到书院旧时的辉煌,孔庙静寂的高雅。近年来,新洲民间已自发恢复起祭孔典礼,问津书院也成为当地人们追慕先贤、励志向学的课堂,各地文人墨客、专家学者也络绎不绝的驱驰考学。如今,问津书院主体已经修缮完毕,中断百年的问津论坛已经恢复,媒体的报道和社会的关注也将让问津书院再度繁荣。
2、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问津书院 | 竣工时间 | 公元前122年 |
类别 | 古代书院 | 开放时间 | 全天候开放 |
地点 |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村问津河畔 | 门票 | 免费 |
3、庙院介绍
问津书院
史载刘安修建孔庙后,曾徵招伏生、申公、夏侯、戴德、欧阳生等名儒学士,住庙讲学,著书立说。中国古代庙学缘起于此。
唐会昌二年(842年),黄州刺史杜牧改孔庙为“文宣庙”,庙设学堂,教化士民。杜牧亲莅讲学,弟子数百人,庙学发展至兴盛时期。
宋时诸儒往复孔庙讲学。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守黄州,扩庙兴学。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八日,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题自画像诗以赠孔庙。人称“东南三贤”张栻、吕祖谦,随晚年的朱熹一同讲学于此,是孔庙庙学演进为“书院”的缘起。
宋末元初,江西永新人龙仁夫为湖广儒学提举,晚年归隐孔子山下,在孔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时称“龙仁夫书院”,为书院开山之鼻狙。
明、清时期,先后登坛讲学的名儒达百余入,多为天南海北的客籍大儒。数百年间,儒士们师承渊源,学派分宗,各自立说,众家争鸣,繁华纷呈。一时钟鼓管弦之盛,几与鹿洞、鹅湖、东林、首善相媲美。
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守仁多次主讲庙院,使庙院讲学宗风为之一变,四方士子,前来候教。其“陆王心学”成为庙院讲学最大门派,百年不衰。继承者有邹守益、郭庆、吴良吉、耿定力、耿定向、耿定理等。
明神宗年间重修庙院时,湖广巡抚熊尚文捐资为庙院命名,并撰书“问津书院”匾额,始以问津书院名世。
清代,问津书院学子辈出,声名海内。顺治年间左侍郎王封澍称:“问津与岳麓、濂溪,皆在楚腹鼎峙而三”。湖广儒学提举副使蒋永修题《书院碑序》曰:“惟楚有材,雄长天下,独黄为之冠”。至民国初,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书法家张翼轸募捐复修讲堂殿宇,重题“问津书院”仪门匾额,使儒家文脉自汉始延续至近现代。
问津书院自古为楚黄儒学文化教育的圣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延续。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启动问津书院百年维修保护工程,抢救问津文化遗产,问津书院得以再创辉煌。
4、历史沿革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原名孔庙、文宣庙,坐落在旧街孔子河村孔子山南麓,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因邾县(即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时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西汉淮南王刘安遂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庙祭孔,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
【东晋】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时任豫州刺史毛宝,曾在此拜谒孔子庙,拨款修葺。
【唐】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时任黄州刺史(新洲为黄州府治)、著名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意,更届名为“文宣庙”,并在此开坛讲学。
【南宋】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来此讲学,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非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此时已年近七十,有时不我待之感。
【元】
元初,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首创问津书院(时人称“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筑室讲学。平生以重道为已任,博学多闻,所撰《周易集传》18卷,见解独到。卒年90余岁,葬于阳逻华山。后学颇推崇其气节,多有赞颂。其墓旁及问津书院分别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凭吊、奉祀。
元末明初,陈友谅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新洲邾城,并称帝邾城。后朱元璋在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一度毁于战火。后经地方官吏儒士多次复修,但其规模较小。
【明】
明朝,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两次大规模复建书院,孔子庙与学宫合建,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熊尚文还题写了“问津书院”四字。“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互相章明,而问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试曾说:“澹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
明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全国上下为其建生祠,唯湖北不建,魏党欲置楚中士子于死地。以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问津为由,借机对问津书院儒师萧继忠、刘承烈迫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锦衣卫至书院抓捕萧、刘,他们泰然自若,连家人也不告知,欲从容赴义。在押赴京城途中,魏党遭诛,始获还乡。
明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以张献忠为首的义军征战楚黄,问津书院在战乱中再次遭受兵燹。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问津书院仅存正殿三间以及东西两庑部分建筑。
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公元前164年至前122年,孔子山附近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为记此事,汉代淮南王刘安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子庙,设私学,这可能就是问津书院的前身。
【清】
入清后,问津书院从顺治初逐步为地方州、府官绅所控制,成为了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康熙初年再度复修并扩建。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与曾国藩的湘军大战新洲,书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因此,书院也得到了修复和发展,在湖广提学使蒋永修的主持下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得到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和嘉庆皇帝御笔“圣记大成”金匾。这使其声播海内,名噪一时。湖广提学使蒋永修撰千余言,作“重修问津书院碑记”。
清代晚期,黄冈县科举界上层人士,每在开科取士之前,先要在问津书院进行一次预考,凡在书院考试及格者,均有希望考中秀才或举人。
【民国】
民国初年,著名书法家、孙中山总统府官员张翼珍为问津书院重修题写“问津书院”石匾。1933年黄冈县在此设立学院,直到解放。
【*】
1954年,新洲县人民*在孔庙举办文化学习班,1957年改办小学,1975年创办初中,1977年增办初中。1981年旧街属武汉市管辖,孔庙被新洲县人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原办中学迁走。
5、构造讲析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傍山依水,座北面南。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左方是山脉纵横的高山,右边是村田相间的原野。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宠;近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讲堂、正殿;左右两旁为东西二庑;二庑之外,另建亭、斋、楼、阁数栋,整个建筑墙院护围,占地面积数十亩。
仪门一幢三间,门楣榜书“问津书院”。朱红油漆大门6扇,中为大成门,左名金声,右叫玉振,再外各为东角门和西角门。诸门表面皆为兽面铜环帖金。仪门外正面设屏墙,东西两侧设辕门,东门署“道冠古今”,西门署“德配天地”。整个气势庄严威武,堂皇胜似望族门庭。
由仪门直线而入,是讲堂。讲堂一幢三间,门楣榜书“问津堂”,是历代儒生学士传道讲经的地方。讲堂内设中堂。中堂连屏八扇,左右各连屏四扇,堂下左右各有掖门,通东西两庑;正中连屏六扇,上书“圣经一章”四字。
由讲堂深入,是后幢正殿(大成殿)。正殿前面为宽广的露台,露台上承正殿前檐,下接讲堂后檐,左右横宽与正殿前檐长度等同,台基纯用青石镶成,上铸交龙云气。露台的东西两侧,有台阶各九级,下达讲堂。穿过露台,即为正殿。正殿由数根银朱油漆的粗园木柱支撑而起,空旷而又轩昂。殿中设朱红神龛1座,上悬黄罗幄1幅,内奉孔子圣像。圣像之前,置雕花镂朵供桌1张,桌上陈设礼器,置铁磬、香炉、花瓶、烛台之类。殿左悬钟,殿右架鼓,阶前置一铜制大鼎。圣像之上,分别悬挂清圣祖康熙帝和仁宗嘉庆帝御制的“万世师表”、“圣集大战”金字匾额。圣像两旁,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在正殿两侧,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两侧,以讲堂为中,上起正殿,下至仪门,一左一右,两两相对,是东西两庑。东庑西向四幢,为两祠两斋;西庑东向四幢,为两祠两馆。东庑首幢为“仲子祠”,奉先贤仲子像;次幢为“隐士祠”,奉先逸长沮、桀溺牌位;三幢为“洁粢斋”,是祭孔时祀典设厨做饭之所;四幢为“奉牲斋”,是置仓收租、祭孔时宰杀猪、牛、羊三牧之地。西庑首幢为“文公祠”,奉先贤朱子像;次幢为“诸儒祠”,奉历代大儒、名官、乡贤牌位;三幢为“酬庸馆”,奉捐主牌位;四幢为“斋宿馆”,是祭孔时来宾住宿之地。
在东西两庑之外,另建亭、斋、楼、阁数栋。东庑洁粢斋之前,有“饱德亭”,为祭孔时来宾用餐的客厅;洁粢斋之后有“理事斋”,为祭孔管理人员办公就寝的地方。西庑“斋宿馆”之后,有楼阁两幢,南向,上下对峙。上幢为“文昌阁”,奉帝君像,悬“文章司命”匾额;下幢为“魁星楼”,奉魁星神像,悬“文光射斗”匾额。
整个书院既庄严气派,又美轮美奂。殿堂祠馆上覆琉璃碧瓦,下铺方面石砖。室内画栋雕梁、丹楹刻桷;院外朱栏曲槛、宫墙护围。其内门户相接,走廊相连,行走于其间,雨天可不湿足,晴天可遮荫凉。书院的一砖一石,一梁一柱,一纹一饰,无不体现着美学与建筑学的修饰与搭配,无不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6、典故传说
问津书院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孰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见,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此事记于《战国策秦策》《三字经》《孔子师项橐相问语》)
孔子使子路问津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为桀溺畈。(《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渡河落水山间晒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千年一叹孔叹桥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一千八百多年后,孔子的夙愿,以及世世代代一河两岸民众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思想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
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他们一边哼着美妙的韶乐,一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挂。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舞着木杵,有节奏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往东边的山脉一瞧,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一个“之”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点不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个山头,只见那捧泥土飞向空中,越变越大,飘落在那座山顶上,形成了之字的一点。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一个完整的之字了。”
另一传说为:孔夫子他顺势将手中的旱烟灰向山顶磕去,就成了“之”的—点。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孔老夫子,就将他磕烟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烟墩脑”,而如今烟墩脑依旧存在。
之字山的传说,美妙而神奇。汉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美感。亲临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与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突然,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孔子见官差来到,便停止了讲学。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践约,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夫子高深学问,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后会有期,他日定当觐见拜教。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陈国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却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
7、名胜古迹
问津书院
《明·一统志》载:“孔子山在黄州东一百里,相传孔子自卫适楚当登北山"。
《问津院志·古迹》载:其山“峰峦端正,下宽上锐,前开两翼,左缩右舒,书院正在其中。古时四周古松合六七百株,溜雨参天,青葱隐隐,拥翼圣殿,望之使然生敬。”
《湖广通志》载:倚河北岸为孔子山,山上有讲经台。
孔子山上有台,即书院坐山之巅。巅周四削,台圆如规,其平如掌,宽约69米(清代量地尺计量为二百尺,每尺等于34.5厘米),高约34.5米(按清代量地尺计量为十余丈),三级坡脚,层累如台。相传孔子与诸弟子讲经其上,故名“讲经台”。
孔子河
《湖广通志》载:孔子河在县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孔子河因“孔子使子路问津”故名,在问津书院前(一名问津河)。源出黄冈县五云山麓,迂回十余里,重岩泻出,下复丛峰双锁,颜港之水自北来注合流孔子山前眉湾一曲带转襟,环绕出山右汇为墨池流入鲍湖而去。
坐石
《明·一统志》"黄州城东―百里,相传孔子自卫适楚当登山上,
有坐石草木不侵。”
《湖广通志》“当律之动,有石莹然,名坐石。墨池在其右。”
孔子坐石在孔子山左河岸。相传“孔子使子路问津”时当坐此石(民间称为“孔子洗脚石”),其睁处隐隐有双骭迹,岩石壁上有摩岩石刻“坐石”二字,笔力极遒劲,每当波浪涌动,水石相激有声铮鏦,石面约宽6.9米(清代量地尺计量为二丈,一尺等于今34.5厘米),光滑如镜,莹洁可爱,四旁草木不侵。
"坐石"二字,魏碑书体,字约30公分大小,阴刻而成,苍劲古朴,尤其是"坐"字,将两个"人"字刻成"口",使其更显端庄。史载"坐石"二字为汉唐时留下来的旧物,是新洲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长沮冲
《问津院志》载:长沮冲一名“长沮畈”,在孔子山左,桀溺畈一名"桀溺冲",在孔子山右。
长沮冲(旧名“长沮畈”)在孔子山左,因楚国隐士长沮隐于此地耦耕故名。冲口两山对峙。
宽数十步,长三里许,左右山岗盘曲,冲亦有石碑镌"长沮冲"三个大字。
桀溺畈
桀溺畈(旧名“桀溺冲”)在孔子山右,因楚国隐士长沮隐于此地耦耕故名。河北岸田数十亩,宽平沃衍,有石碑,镌"桀溺畈"三字。河南岸有小庙祀“沮、溺”为土谷神。
孔叹桥
《湖广通志》载:孔子河桥垒石跨津上,一名孔叹桥。
孔叹桥坐落问津书院门前右边半里许孔子河上,磊石跨津南北,宛如虹流紫电,龙堰苍波。古称书院“水关"。该桥四墩三孔,全长23米,桥墩为棱形,桥墩高2.5米,桥面宽2.3头。用15根长约8米、宽0.5米、厚0.4米的大青石板分三组相接并列平铺而成。
相传孔子到此问津无果,涉水时书又遭水淹湿,孔子望水兴叹。明代黄冈知县茅瑞徽于公元1604年募捐修建纪之,名曰"孔叹桥"。至清代1851年重建。
晒书场
《湖广通志》载:孔子山西北隅为晒书场。
晒书场在孔子山西北隅相去里许。是五云山至孔子山中间分脉而断起、顶平如台的小丘,其高稍低于孔子山。原台上有古松二株,铁榦虬蟠,仓髯龙奋,每雨风雨之时,若有飞来之势。
相传孔子师徒涉水过河时,车上的输被水淹湿,只好回车上岸在此晒书,故名。
讲经台
《湖广通志》载:倚河北岸为孔子山,山上有讲经台。
讲经台在孔子山顶峰,峰巅四削,其圆如规,其平如掌,宽可二百尺,高十余丈,层累如台,巧若天造。相传孔子与其弟子讲经其上,故名。
墨池
《问津院志》载:墨池在孔子山右就里许。津流出口即河水所汇而成者。水曲如池,故曰池;石黝如墨,故曰墨。南岸山石高出,深"墨池"二字,千载下犹有泼墨生云之势。
《山川纪异》载:孔子山上砚石,每雨墨水浸出。
在孔子山右约500米处,有一条从孔子山流出的小溪与孔子河交汇。此交汇处经河水冲刷,而形成一个水曲如池的地方,石黝如墨,故曰墨池,池水久旱不涸。南岸临池石崖上刻有"墨池"二字。经历千余载,犹有泼墨生云之势。此处后因修京九铁路而毁。
在墨池边,有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下雨天,烟石即漫出墨水。传说孔子当年及其弟子门借着山崖上往下滴的泉水,在此时上研墨行文,写完后就拿着笔到池子里去洗,故墨池水被染黑。
砚石
《问津院志》载:其处山川纪异,孔子山上砚石,每雨墨水浸出。
清代因战乱而毁。
进步处
进步处,在问津书院外十步。风亭东面、书院山麓边有一块
突出的石头,上刻"进步处"三字,旁勒"五迪"二字。
进步处地面用青石板铺有品级道。官员们进入问津书院(孔庙),按古制文官下贱轿,武官下马。在停马场下马、下轿后,官员们要整装束带,从进步处按品级大小,依次踏上品级道,躬敬缓行进入书院。
风亭
《湖广通志》载:桥北有风亭,当孔子道,匾曰“圣贤路上”。
风亭在孔子河桥北市,上额书“圣贤路上”四字。相传明季一巡检所题。
弦歌里
《问津院志》载:弦歌里(位于)孔子河北,峰峦端正,下宽上锐,计高千尺,前开两翼,左舒右缩,书院正在其中。四周古松合六七百株,溜雨参天,青葱隐隐,拥翼圣殿,望之使然生敬。
相传孔子走到哪里就讲学至哪里,鲁之弦随之也就想到哪里。孔子当年在孔子河村遇河受阻,师徒便在该地逗留,读书著书,开设讲坛,并弹琴自娱,弦歌不衰。
弦歌里即今书院地。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农人在书院对岸烟墩脑山下锄挖田岸,得石窖,疑有宝藏,愈加用力,挖出石碑一块,上书"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铭"九个楷篆大字,后书"绍圣二年(1095年)某月某日,葬于城北九十里弦歌里之鹰山"。然则此地可考为宋之弦这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在问津书院对岸烟墩垴山下挖田时,掘出—石碑,上书“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铭"九个楷篆大字。墓志铭上所记内容如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农人掘出的石碑一致,是为同一石碑的又—次出土。
该碑现藏于问津书院内。它的出土,是孔子当年曾来此地的又一佐证。
回车埠
清光绪《问津院志》裁:回车埠一名“回车坡”,又名“卧车盘”,在书院北十里,石岑崔嵬不生草木。
《湖广通志》载:桥北十里曰回车埠。
传说“项橐垒城”挡住孔子去路的地方,在书院北约十华里。此处为一有石的土山坡,草木不生。
话说孔子带领他的弟子,沿着楚黄古道,自北而南,驾牛推车,好不容易到了邾子国五云山下。一群孩子列在道中挡住去路。他们把路旁的石块堆起来,筑出了个小小的方形城,有个名叫项橐的7岁小孩,往里—坐,俨然一副“城里人”的派头,悠然自得。孔子见状,即问项橐:"小孩,你怎么不避让车子了"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孔子闻之,无言而对。
孔子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这位目同寻常的孩童,觉得蛮可爱,于是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孔子问."你知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项橐不紧不忙地回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比雌,枯枝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一边听一边抚掌,口里念道到:"善哉!善哉!”项橐一番智慧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难堪又佩服。
接着,项橐反问了孔老夫子3个问题,结果呢,孔老夫子连一个字也没回答出来,只好说了句:"后生可畏,焉能求者之;不如今也"!
于是回车绕行,怎知转弯过急,车轴扭断,车卧在地,不能前行。待去附近村庄请来木匠修好车轴,才继续南行。后人即称此地为"回车埠",又称"卧车盘"。
迥澜石
在问津书院东约三华里。颜子港下自港至此,巨石高而险峻,河岸此处石壁尤加陡峭,高达数仞,宽至数围,其平如削,上镌“迥澜”二大字,旁款三小字,上二字剥落不可辨,下一题字尚可认识(此石现已毁)。
鹰山
问津书院前孔子河南岸,与孔子山南北中轴相对峙,即问津书院案山(又名烟墩垴)。顶有小墩如冢形,传为秦代烽火台。山势自顶台至山脚走向犹如“之”字形状,当地又称“之子山”。
传说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被河水挡住了去路,使弟子子路问津于楚国隐士长沮、桀溺而不得。无奈坐在河边岩石上叹息,抬头向河对岸望去,见大别山延绵到此的余脉恰似—个之乎者也的“之”字,而美中不足是“之”字缺—点。于是他顺势将手中的旱烟灰向山顶磕去,就成了“之”的—点。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孔老夫子,就将他磕烟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烟墩脑”,流传至今。
颜子巷
《问津院志》载:颜子巷在书院东三里"迥澜石"畔,源出五云山支麓,据津上游自北来注入孔子河。
颜子巷在书院东三里许。该处小溪潺潺,巨石峥崚森列,河岸此处石壁尤加徒峭,高可数仞,大可数围,光平如削。上镯“迥澜”二大字,旁款三小字,上二字剥落不可辨,下一题字尚可认识,后因修孔子河水库被湮。
相传孔子弟子颜渊非常好学,惜时如金。当年他跟随孔子在今孔子山一带逗留时,经常一人跑到此地,坐在一块石头上读经诵典。“颜子巷”因故而得名。
孔子河水库
孔子河水库是人工水库,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清水塘村,为新洲的三大水库之一。孔子河水库拥有着乌龟山、观音岩、新庙等当地著名景点,如今的孔子河水库成为了问津书院“一海”即学海景点,并且经由新洲东部红色旅游公路贯通多处红色遗迹和绿色生态、禅宗文化旅游景点景区。
8、文献记载
问津书院
《论语》“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孔子世家》“去叶,返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战国策·秦策》“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注:此项橐即为垒石挡住孔子道的小孩,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后被称为回车埠,以记此事。回车埠为问津书院胜迹。)
《史记》“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圣贤冢墓记》“黄载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
《黄州府志》(明万历)“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固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相距约10余华里。——引者注)正当官道,亦有黄山。”
《黄州府志》(明弘治)“子路问津处在县北九十里,旧有孔夫子庙,后人拙地得石碣,有‘子路问津处’五字,遂建问津书院。”
《湖广通志》“孔子河在县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山川记异》“黄州东(应为北,原书误记。——引者注)百进而有孔子山。相传孔子适楚,尝登山。上有孔子坐石,草木不侵;有砚石,墨水浸出。”
《问津院志叙》(清康熙)“孔子河、孔子山这个地名在汉代及齐梁时期就已流传,这两个地名在当时的文人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明、清时期地方志书籍对这里的地名、胜迹记述颇多。”
《问津院志》历代达官名流对这里的竞相推崇,许多风流才子还留下了诗词碑记,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唐之杜牧,宋之孟珙、朱熹,元之龙仁夫、吴澄,明之王阳明等大儒都在这里开过讲堂。
《问津院志艺文卷》(清光绪)“使子路问津处碑,田夫耕地得之,出士已数百年。”
《黄冈县志》“楚志亦云夫子入楚,问津、歌凤皆在此地。”
“东林书院的高攀龙及江苏、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名流亦不时到此(问津书院)登坛讲学,一时声震遐迩,与当时誉满天下的白麓洞(庐山)、鹅湖(江西铅山)、东林(无锡)、首善(京都)等四大书院相媲美。河南省商城学者盛二泉为承继问津学风,在商城民、汤池两地建问津分院。”
《江黄学府—问津书院》该书由知名学者,问津书院文物研究专家李森林著,系统的记录了问津书院的史料,受到各方的重视。
9、文化活动
问津学堂
“问津学堂”以继承和发扬传统问津文化、引领和倡导*核心价值观为己任,让学术成果大众化、专业知识通俗化,提高大众的思想文化素养。自开办以来,已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近20期。
10、诗歌选摘
问津书院
执辔问津,耦耕人哪知道一腔悲悯;
升堂入室,知德者才洞彻片席渊源。
2、问津书院大成殿内有联曰:
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
传道得徒,行道得舆,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3、孔庙受竞相推崇,讲堂有联:
天相楚黄,万古斯文开道脉;
地留辙迹,千秋多士接薪传。
4、问津之盛遂擅天下,名儒箫继忠诗云:
仰止黄山路,巍巍夫子堂。
云霞归户牖,日月焕宫墙。
5、魏晋南北朝孔庙一度荒废,萧继忠诗云:
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
空余耦耕地,今古共栖皇
6、宋朱熹赠自画像题诗与问津书院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7、明代著名诗人吴国伦游孔子山时有诗云:
孔子南游后,山川莫可名。
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
雨洗沙茸净,波吹石发轻。
惟应楚孺子,下马濯尘缨。
8、康熙年间翰林、诗人陈大章有诗赞曰:
往事麟洲迹久讹,讲堂犹系宋山河。
凭将一掬西台泪,洒作千秋正气歌。
9、乾隆五十二年,黄冈训导孙云祺撰联曰:
鹿洞衍心传,集注千秋明大道;
鸿泥留爪迹,画图一幅志亲题。
10、清代诗人、江南盐运使谢菼诗云:
停骖回辙近宫墙,几辈先贤有讲堂。
道里本来连楚蔡,山川原未改邾黄。
麟洲文字今犹古,雉羽威仪集且翔。
私淑千秋分一派,要从泗水问津梁。
11、满清大兴“文字狱”时流传的打油诗:
问津书院出难题,考得童生翻眼皮。
混吃几餐鱼肉饭,我是特地来玩的。
11、问津纪实
以下为21世纪以来问津书院的纪实,所述之事均可见于媒体报道:
时间事件
2001年问津书院3块碑刻再现曾引起社会轰动
2002年问津书院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专程视察了问津书院,提出了“整旧如旧”的原则,要求“一定要把孔庙修复好”
2004年03月中旬武汉20多位书画名家齐聚新洲问津书院,吟诗作画,抒发豪情,纪念孔子在此留下足迹。书画名家们把当场完成的35幅书画赠送给了书院。
2005年2月6日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五台山善财洞住持能修法师向问津书院捐赠了“万世师表”康熙御匾。
2005年5月区*与港商签订合作开发问津书院协议,该项目积极运作。
2005年6月14日《楚天都市报》以“一对白发守护人,愿意栖居破败孔庙”对76岁老人陈任旭的义守问津书院的事迹以进行首页报道。
2005年9月13日由能修法师再次捐赠的一尊湖北省最大的孔子汉白玉全身雕像运抵问津书院,意在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
2005年新洲区委托武汉理工大学对问津书院进行整体修复规划设计,引进新加坡东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对书院进行保护性开发。
2005年12月16日热衷中巴经济文化交流的巴西友好人士西蒙娜和凯文,在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孙君恒的陪同下,一同来到新洲问津书院参观考察,这是外国友人首次访问该书院。西蒙娜表示,将向海外推介问津书院,促进书院旅游资源开发。
2005年12月20日*中华渊源文化交流学会理事长洪武雄一行,在武汉科技大学孙君恒教授引导下,前来问津书院参观考察,很喜欢这里厚重的文脉和美丽的乡村景色,依依不舍地离开孔子河的时候,专门取清澈的河水,带回*。
2007年4月4日《楚天金报》以“孔子河几成'垃圾河'”报道孔子河现状引发广泛的关注。
2007年7月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文物管理局以及有关高校的领导和学者组成考察组,对问津书院进行了全面考察,要求做好问津书院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2007年11月4日50巴西客人参观新洲问津书院和新洲二中徐源泉公馆。此次对问津书院和新洲二中以及徐源泉公馆的参观访问,使他们近距离深入了解了新洲的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问津书院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洲二中现代辉煌教育成果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1月19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汤恩佳博士参观了问津书院,他建议:要很好地保护孔子圣迹、宣传问津书院,把书院建成培养儒师的基地
2008年6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市政协文史委、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新洲区人民*共同主办的“问津书院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新洲区驻地邾城街召开。章开沅、陶德麟、冯天瑜、皮明庥等10多名武汉地区著名学者与会并作发言,长沙岳麓书院的代表应邀远道前来参加会议,介绍了他们的宝贵经验。
2008年6月26日章开沅、陶德麟、皮明庥等30余名知名史学家和学者探访问津书院,为保护和利用问津书院建言献策。
2009年11月29日知名学者、民间文史爱好者李森林公布“高考密卷”《书院课稿》,其中多为原问津书院生员参加乡试、会试科举应试的考卷。
2010年4月春秋时代“烽火台”遗迹“烟墩脑”经媒体报道为外界所知,为孔子南游新洲再添佐证。
2010年10月6日武汉常阳集团与新洲区旧街街办事处签订协议,将投资1.2亿元对问津书院进行修整,计划恢复明清时代问津书院原貌,修整孔子河河道,修建孔子文化碑廊,开发孔子河水库,新建仿古一条街等,打造闻名的儒家文化旅游景点。
2010年10月7日中断100多年的“问津讲坛”重新开讲。同时,首届报恩文化旅游节上透露书院有望被修复成明清时代书院鼎盛时期的原貌。
2010年12月8日《长江日报》以再度“两代人守护千年历史孔庙30年”对陈家义务看守问津书院的事迹进行报道,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热泪一片。
2011年9月8日香港孔教学院向新洲区*捐献了一尊“孔子圣像”,在孔子圣诞日耸立在新建的问津广场。
2011年新洲将以东北部红色旅游通道建设为主轴,以问津书院景区、少潭河景区、腾云山景区、道观河景区、将军山景区“五区”,问津书院、花朝盛会、腾云茶园等“十景”为支撑,打造东部旅游新区。
2011年9月28日以“儒家文化传播与问津书院”为主题,2011年湖北国学论坛在新洲区举办,以此拉开了武汉(新洲)首届孔子问津文化旅游节的序幕。
2011年11月13日保护开发新洲问津书院的《问津书院景区控制详规》通过专家评审,将打造成穿越时空、传承经典的文化体验景区。此前,新洲区委托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编制了《问津书院景区控制详规》,按照“唤醒历史记忆,再现人文情景,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开发思路,打造一个穿越时空、传承经典的文化体验景区。
2012年3月17日“中国(湖北)问津教育文化产业园”规划出台,有2000多年历史的问津书院将变身为占地万余亩文化教育基地。问津书院广场孔子铜像揭幕暨问津书院维修保护工程开工仪式举行。
2013年7月28日湖北省孔子问津文化发展促进会在省政协成立,十届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当选为会长。
2013年12月11日《问津国学讲坛》时长30分钟,采取周播形式,去年12月9日开播,一年来已播出80期;栏目以坐落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的著名文化圣地——问津书院命名。
2014年8月29日武汉市新洲区文化体育广电局、新洲区广播电视中心与武汉图书馆首度携手,联合举办“问津学堂”与“名家论坛”大型公益学术讲座。
2014年9月28日湖北省孔子问津文化发展促进会隆重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暨2014湖北问津文化论坛。论坛同时举行了庆贺问津书院百年大修基本完工、《问津文化丛书》发行、“问津杯”全国诗词大赛等系列纪念活动。著名学者陶德麟、黄钊等与会专家学者就传承和弘扬问津文化、问津文化内涵与当今价值等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2015年4月18日来自武汉常青实验小学和新洲清安小学的25名学生、二十余名市民,以及两名在武汉工作的德国外教参加了问津书院寻访活动,沿着古驿道,步行3公里,寻访传说中孔子当年带领弟子周游的足迹,听新洲历史专家讲沿途的孔子问津故事。
2015年5月18日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按期完工,进入扫尾验收阶段,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2015年06月02日距新洲区问津书院9月竣工还有4个多月,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我省唯一孔子遗迹的修复细节却质疑不断。
2015年09月26日2015年新洲红色印迹徒步大会活动在新洲问津书院启动,吸引了2500多名户外爱好者参与其中。
2015年10月15日《台北·手机——七人摄影联展》活动在新洲区问津书院拉开帷幕,本次活动邀请到*著名纪实摄影家林添福、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日报摄影部主任田飞等20余名海峡两岸摄影家、诗人参与。
2015年10月30日上午文化学者刘建华为新洲文化系统机关*带来了题为《孔子的悲怆之困与穷通精神——从“子路问津”说起》高端文化讲座。
2015年12月7日经心书院执行主席熊华敏、秘书长陈雨倩及工作人员一行访问了问津书院。熊华敏主席代表“现代儒商研究会”会长王均豪向问津书院赠送了价值200万元的名家瓷板画《孔子讲学》。
2015年12月12日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新洲问津书院百年修复落成》:我国唯一因“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而得名的古书院——新洲问津书院百年大修落成。
二十多位国内知名儒学学者及儒商,参加问津书院儒商文化高端对话。
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设国学研究基地在此挂牌。
2015年12月22日武汉市新洲区作家协会成立暨首届会员大会在问津书院讲堂举行。
2015年12月26日2015问津文化论坛暨湖北省孔子问津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会会议在武汉举行,会议推选十届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为促进会新一任会长。
2016年1月20日由新洲区人民*、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主办,新洲区委宣传部和新洲区文化局承办的“跟着孔子去旅行”大型摄影展暨孔子文化讲座在问津书院开幕。
2016年01月22日“文化精准扶贫活动”之“春联进农家”活动在问津书院举行,正式拉开了全区为精准扶贫对象送春联活动的序幕。新洲区书法家协会的20多名书法家们冒雪来到问津书院,现场挥毫,为贫困村民免费写春联,为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
2016年01月22日市人大代表李敏娟建议,在“十三五”时期,保护利用好问津书院,将其打造成武汉重要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魅力。
2016年2月20日在新洲区问津书院广场前,一场“金猴献瑞贺新春”的舞龙大展演,吸引了2000余名居民聚集观看。
2016年3月5日“传承问津文化,文明你我同行”徒步比赛在红色旅游线举行。
2016年4月7日新洲问津书院举行2016年春季祭孔活动。这是问津书院百年大修后首次举行春季祭孔大典,使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春秋两大祭之一的春季祭孔得以恢复
2016年4月18日新洲区2016年全民阅读暨“问津读书节”在问津书院正式启动。
2016年4月23日以“弘扬问津文化、感受美丽新洲”为主题,省内包括武汉大学4名外籍留学生在内的3000多名徒步爱好者,齐聚风景秀美的问津故地,参加武汉(新洲)第二届问津之路徒步大赛。
2016年5月14日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均豪、原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柏安伦等儒商精英,齐聚千年问津书院。
2016年6月5日问津书院隆重举行纪念6.5环境日暨“环保心·绿色行”徒步活动,2000余人参加纪念活动。
2016年8月11日首届“珞珈国学·大学·论语”大学生公益研修营问津祭孔活动在问津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五十名各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学子为我们演绎了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大祭礼之一的“释菜礼”。
2016年8月28日新洲区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千队万人”健身舞大联跳在问津书院举行,由各街镇选拔的19支舞蹈队共400余人参加了比赛。
2016年9月11日中*学传统与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武汉新洲问津书院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30多位著名学者和40多家书院代表齐聚问津书院,就当代书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6年9月16日2016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武汉赛段比赛将在新洲举行,这是国际重大体育赛事首次走进新洲。比赛将于9月16日上午9点开始,起点为问津书院广场,经红色旅游线、道观河、新道公路、106国道回到问津书院,绕行两圈,全长99.6公里。
2016年9月27日上午新洲区2016年赈灾捐赠仪式在问津书院广场举办,共募集社会各界赈灾款物6052万元。
2016年10月15日、16日知名作家、诗人刘益善、田禾、王新民、李鲁平、刘诗伟、马竹到访新洲,开展看新洲、写新洲活动。6位文学大咖与新洲作协进行了座谈,参观了问津书院、凤娃古寨、仓埠紫薇园等相关景点。
2016年10月14日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九次年会在四川德阳隆重召开,武汉新洲问津书院荣获2016年度中国孔庙保护先进单位。
2016年11月4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郭齐勇教授做客问津书院,精彩开讲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意义。
2016年12月26日下午提出了书院下阶段的六个工作目标:申报*文保单位;申报问津艺术博物馆;申报“3A”景区;打造问津文化品牌;建设国学研究基地;建设问津旅游小镇。
2017年1月5日问津书院山长陈清平、云深书院山长柳忠秧、金泉书院山长朱若溪、玉清心书院山长蒋莉、涤亚书院筹备负责人黄斌和湖北大学蒋方教授、湖北省电视台主持人许可秋、儒商刘合学等参观、访问了位于武汉市新洲区的云深书院、问津书院。
2017年2月6日武汉市新洲区在问津书院举办民俗迎春展演,高跷亭子、八十八行、牌子锣鼓、打鼓说书等15个“非遗”及民俗项目集中亮相。
2017年3月3日湖北日报专题报道《“问津文化”滋养新洲大爱》。
2017年3月5日由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文化局、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商学院主办,新洲区旧街街道办事处、区林业局、区文化馆、新洲区旧街街新集小学承办的"2017新洲区‘新青年下乡’进驻仪式暨学雷锋54周年纪念活动在问津书院举行。
2017年3月28日武汉市新洲区问津书院举行春季祭孔大典,社会各界群众2000余人祭奠至圣先师孔子。
2017年4月16日武汉新洲区举行“问津之路”徒步大赛,吸引一万多人徒步大山里的新洲“最美公路”——新洲红色旅游公路。浩荡壮观的徒步大军,尽情感受一路的山水之美。
2017年5月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前,农发行武汉市新洲区支行组织全行*员工开展了“书院寻根·国学教育”主题活动:寻访国学教育基地——湖北省问津书院,接受国学再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