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
邢国是商周时期的古国。商代时期,井(邢)方是商都北方的一个方国,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井(邢)方之女妇妌出嫁为武丁之皇后,商代末期,商纣王升邢伯为邢侯,并在邢侯国修建沙丘宫苑为其行宫。西周初周成王为感谢周公辅政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邢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载于史册,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时期,邢国衰弱,齐桓公率诸侯联军救邢,邢都迁夷仪,后被卫国所灭,转而被晋国所有,楚国大夫子灵(巫臣)奔晋,晋侯封其为邢伯,后升为邢侯,邢国遂成为晋国的附属国,巫臣传其子狐庸时期,因反抗雍子争夺邢国土地被韩宣子所杀,邢国国除后成为赵襄子的采邑。
1、简介
商代邢国
《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商王祖乙九年,迁都于邢(今邢台市),此后邢为商代的国都长达129年之久,盘庚迁殷后,邢地称作邢(井)方,为商朝重要的畿辅方国。
商王武丁时期,邢(井)伯之女妇妌嫁于武丁为后,邢地乃成为邢(井)伯世袭封地,为商朝的肘腋之国,是商国北部屏藩,也是有权参与商代先王祭祀典礼的少数方国之一,中国著名青铜器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妇妌之子为祭祀母亲妇妌所铸造。
商代末期,井伯被擢封为邢侯,为商纣王三公之一,称邢侯国,为了与西周邢国区分,一般称作古邢侯国,即今邢台市,商纣王在邢国的沙丘之地扩建沙丘宫苑为离宫,荒淫无道长期在此酒池肉林、长夜之饮,邢侯不堪纣王胡作非为,愤而进谏,被纣王杀死,《汉书·古今人表》中有“邢侯”的记载,《帝王世纪》说“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广宗县志》记载大平台村南之沙丘台即为商纣王沙丘宫遗址。
今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被专家誉为邢墟,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连同曹演庄、青介、沙丘苑等超大规模、连片的商代遗址,是商代都邢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西周邢国
西周邢国是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的封国,为商代邢国旧地,地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周初,周成王为了感谢周公旦辅政之恩,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邢国属于周公旦的封地,是严格按照周公礼制所建立的礼仪之邦,出土自邢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邢侯簋》(周公彝)及《麦尊铭》、《麦彝铭》都记载了邢侯受封的盛典。
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鲁、晋、卫,并与北方燕国遥向呼应。
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山西中部的戎狄长期征战,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抗击戎狄,邢侯搏戎载于史册,著名青铜器《臣谏簋》、就记载了成康之际邢候派驻亚旅大败戎狄的一次盛况。西周穆王时期,邢侯井利(邢穆公)兼任周朝太宰,为周穆王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军,并陪周穆王周游天下,《穆天子传》记载了这一事迹。
春秋之初,邢国仍然大破过北戎。此后狄人所建的中山国越来越强,狄人多次伐邢,导致邢国国势衰弱,难以独自抵御狄人(中山国)的进攻,齐桓公率领曹宋联军救邢,邢迁都夷仪,并与齐国结为盟国。后邢卫交恶,卫国派遣大夫礼至兄弟为间谍,潜入邢国,前635年,卫国进攻邢国都城,礼至(即师率比)兄弟劫持邢国太子,邢国君民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城破国亡,汉简《孙子兵法》记载“卫之兴也,卫师比在邢"即记载了此事,卫灭同宗,开启了春秋无义战的篇章。
今邢国君主墓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春秋邢国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1年),楚国围宋,晋文公伐卫国,楚国救卫国,四月,晋国、齐国、宋国、秦国联军与楚国、卫国展开城濮之战。六月,晋执卫候于京师,改立卫国公子瑖为候,卫国成为晋国附庸,原邢国地域归于晋国。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投奔晋国,被晋景公封于邢国,先为邢大夫,后升邢伯、邢侯,邢国成为屏藩晋国的附庸国。
巫臣建议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又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驾驶战车。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在此期间,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被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救,藏匿于晋国的属地邢国的赵孤庄(位于邢国都城鹿城岗西北)避难。
巫臣传邢侯之位于其子狐庸,后雍子争夺邢地,狐庸杀死雍子,韩宣子则以邢侯狐庸擅自杀人为名,也杀死了狐庸,至此,邢国国除。
邢地后来被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所拥有,并成为赵襄子的采邑,邢国因此后来改称襄国。
邢侯巫臣所建之邢国都城即今鹿城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今邢国君主墓中所发掘之春秋大墓,即为邢侯巫臣之墓,右图则为邢侯巫臣墓出土的错金鸟篆青铜戈。
畿内邢邑
西周时期,重要的侯国分封于畿外后,在畿内还有采邑,并担任朝内的重要职务,邢侯就是一个例子。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分封于今邢台的邢国是王畿外的诸侯国。到周穆王时期,邢侯由于辅政为三公之一,在周朝王畿地区赐封邢邑,这也就是畿内邢,主要由当时的邢侯第三子井叔代父受封于畿内的采邑邢邑内,当时辅政的还有邢侯的长子井伯、三子井叔、四子井季,他们也都居住于畿内的采邑内,当时的邢侯次子井仲则继任畿外的诸侯国邢国,此后历代邢侯子嗣中,被选中辅政的,在朝期间均居住于畿内邢邑内,例如司马井伯,邢侯井利、邢侯井彩等等,这个畿内邢邑也属邢国的一部分。
晋之邢丘
邢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温县东,邢丘之地或为邢国后裔所迁居或为西周邢侯的一处采邑,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书·地理志》“平皋”下《注》引应劭语:“邢侯自襄国徙此。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丘。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准此,则此地的“邢丘”并非是邢侯的原居,而是邢侯自襄国(今河北省邢台一带)迁此后才名之为邢的。
2、历史事件
祖乙迁邢
邢台是(《史记·殷本纪》)而载入史册的。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邢台第一次为都是祖乙都邢。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盛时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祖乙是有为君主,迁邢后迅速强大。祖乙迁邢至今3400年。
纣营沙丘
商代末期,井伯被擢封为邢侯,为商纣王三公之一,称邢侯国,为了西周邢国区分,一般称作古邢侯国,即今邢台市,商纣王时在邢侯国的沙丘之地扩建沙丘宫苑为离宫,纣王荒淫无道长期在此酒池肉林、长夜之饮,邢侯不堪纣王胡作非为,愤而进谏,被纣王杀死在沙丘宫,《汉书·古今人表》中有“邢侯”的记载,《帝王世纪》说“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广宗县志》记载大平台村南之沙丘台即为商纣王沙丘宫遗址。
邢侯封国
周灭商后,把商王畿分为邶、卫、鄘三个封区,设立三监,据考,邶包括太行山以东、漳河以北的地区,今邢台市当时为井方,是邶封区的核心地区,由武庚监管。周成王时,武庚*,周公东征,周初铜器夬方鼎铭“王来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周公东征邢地的历史记载。周公辅佐周成王“封诸侯、建藩卫”,在商代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领土制秩序。《荀子》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国为姬姓封国之一。《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邢国即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国。《汉书》、《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邢侯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称邢靖渊,邢侯的封地《汉书》说在襄国县,即今邢台市。《十三州志》也记载,邢州为“殷时邢国,周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都此。”《通典》说巨鹿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这些古籍所说的襄国、邢州,即今邢台市。
传说姬苴随父亲周公东征邢地,一日去邢地太行山上打猎,在山前平台草地上看到一头神牛坐北朝南而卧,报告给了周成王,成王乃命召公占卜,以为建国之祥兆,于是周成王封建邢侯于此。周王封建邢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王朝平定三监之乱后,为阻止戎狄向中原扩张和监控商遗民和东夷,封建卫国于商故都,封建燕国于燕山地区,但燕国距中原相当遥远,由燕国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须经过太行山东侧平原,很容易被从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国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结齐国的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称为册封。邢侯所受册命在《麦尊铭》、《麦彝铭》中被详细记载。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礼仪终了,周成王又在当天陪邢侯入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礼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内邱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邢国版图和实力得到增长,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元氏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一带。
邢侯搏戎
西周时期,周公旦第四子封建于邢国,其地北界燕国,南接卫国,东临齐国,当时西北方的戎狄多次进攻中原,骚扰周疆,邢国国势强盛严守中原之门户,抗衡戎狄五百年,不能使其进入中原,邢侯很好的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受到了周王室的高度赞誉,从而留下了邢侯搏戎的美谈,西周青铜器《臣谏簋》的铭文便记载了“邢侯搏戎”的一次重要战事。到春秋末期,邢国国势逐渐衰弱,不再能与戎狄所建之中山国抗衡,虽经齐宋郑等国援助,暂时遏制了戎狄进攻,但不得不迁都于夷仪城(邢台浆水),至战国灭国。
齐桓公救邢
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北方强狄侵犯邢国。邢国与齐国有世姻关系,历代邢侯多娶齐国公主为妻,重兵压境之际邢侯派人向齐国请援,可是远水不解近渴,齐兵未到,城池被攻破。邢侯率众突围赶到聂北,见到齐桓公长跪不起,齐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带兵奔向邢国。狄人纵火烧了都城,带上抢掠的财物,闻风逃遁,只给叔颜留下一片废墟。邢侯看着破败不堪的惨象,长叹一声:“唉,寡人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有了!”桓*慰说:“邢侯不必忧伤,寡人同宋伯、曹公帮你建城。”
狄人犯境的时候,邢人都跑到西山夷仪(今浆水附近)避难去了,那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桓公建议邢侯把国都建在那里,邢侯很高兴地答应。于是不到一个时间,桓公帮邢侯在夷仪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庙,朝堂,庐舍包括日用品在内一应俱全,牛马牲畜粮食布匹之类全部从齐国运来,邢国上自邢侯下至百姓对齐桓公无不感激称道。齐桓公“救邢存卫”,名望大增,很快成了春秋霸主。
邢国衰亡
邢国迁都夷仪之后,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迁夷仪,苟安于齐国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众多人民,实际地位接近于齐国的附庸,邢国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于齐国的保护而生存。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国的衰亡。前642年,宋襄公率领曹、卫、邾诸侯兵伐齐,因*参与了宋师伐齐之战,听命于齐的邢人又不惜联合以前的宿敌狄人伐卫,《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条记此役称:“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本来是邢、狄联合伐卫,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独力支持可想而知。
邢人的行为第二年就遭到了卫国的报复。《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条记载:“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卫国这次伐邢的具体情况不详,但从卫人的占卜以及卫国本来大旱,出兵之后下起大雨来看,*似乎颇占上风。再者,庄子以周武王克商导致由年饥而年丰来比喻卫伐邢,指斥“邢方无道”,反映出邢国的内政极其不佳。
面对卫国的反攻,邢国又谋求联合齐国和狄人共同对付卫国。前640年,“齐、狄盟邢,为邢谋卫难也。于是卫方病邢。”史籍未见有邢国出兵伐卫的记载,可见联合伐卫并未付诸实施。但邢国与卫国的积怨越来越深,卫国可能由此确定了彻底灭亡邢国的计划。公元前635年,卫国大举出兵,“卫侯毁灭邢。”邢国最终灭于卫国之手。
匿孤存赵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申公巫臣投奔晋国,晋王能得到名动天下诸侯的巫臣,大喜过望,封为邢大夫,管理邢国故土,后升为邢伯、邢侯,由于之前邢国都城被狄人所坏,邢侯巫臣修筑了邢国新都城(鹿城岗)。就在同年鲁定公十二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欲诛杀赵氏满门,公孙杵臼、程婴设计救出赵氏孤儿(赵武),逃出后藏匿于晋国邢大夫巫臣封地的邢国赵孤庄,赵氏孤儿虽然也有藏匿于山西盂县的藏山、井陉赵孤园之说,但不管怎样,藏孤的地方离不开晋国领地太行山一带,而盂县的藏山、井陉赵孤园虽属太行山,但却属于晋国仇敌戎狄领域,这是不可能的。赵孤庄位于邢国都城鹿城岗北门外西北不远,靠近黑山(后改名青山),幽深险绝,为天下逋逃之薮,据《土地十三州志》记载:“黑山之险,为逋逃之薮”,临近赵孤庄的邢台内丘县有程婴墓,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内丘程家湾、岭底塞,是程婴孙子程本(子华子)追慕先祖而隐居于此做学问。十五年后赵武恢复为晋国正卿身份。《顺德府志》记载,城西北赵孤庄,公孙杵臼、程婴藏匿赵武之处。赵简子为了感谢程婴救赵之恩,曾极力在内丘找寻程婴孙子程本(被誉孔子为天下贤士),但是程本拒绝为官,一度逃离,不过虽然程子不欲为赵简子官职,但仍教育其子程会(字子元)要中心为赵,其云“吾之宗君厥有大造于赵”,说明了程婴救赵的事迹,“吾之宗君厥有大造于赵,宗如瓜苗之有衍,我是以庇其荣而食其实。及吾之身,虽不释于简主,而赵则直吾姓之所宗氏也。今主君之为人,强毅而法,能忍诟而无慝,挺挺而不回,且受人之规言,其将光启于赵氏之业,而大其前人。吾且老矣,而不得以相其成。来尔会,而小人其谨志之,其勿有二心,以事主君。”
邢侯争田
公元前520年,晋国雍子强占了邢侯狐庸(今河北邢台地区)的部分封地,邢侯狐庸与他打了很长时间官司,但一直没有结果。晋国的司法官景伯因公去楚国时,叔鱼代理司法事务,晋相韩宣子令他审理这一案件。自知理亏的雍子为了打赢官司,把女儿嫁给了40多岁的叔鱼,叔鱼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胜诉。认为自己有理的邢侯输了官司后,勃然大怒,当场把叔鱼和雍子杀死了。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这一案件该怎样处理。叔向说:“这三个人都有罪,而且都应处死。雍子明知理亏,却用女儿去贿赂法官;叔鱼贪赃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所以三人罪责相同。对活着的邢侯应执行死刑,对已死的雍子、叔鱼戳尸。”韩宣子遂杀了邢侯,把雍子、叔鱼的尸体街头示众,表示执行了死刑。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庇护,因此,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3、邢国地理
邢国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冀南地区,远古时期在这里活动一支邢氏族,先秦时期,冀南地区大致地理区域是:西依太行山,东至大陆泽,南至漳河流域,即今天的邢台市全部及周边地区,北部以大致以滹沱河为界。在文献中,这个区域为冀州,是先秦时期的九州之一。有关冀州地理方位记载,见于《尚书》、《周礼》、《史记》及《汉书地理志》等文献中。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邢国西部最重要山脉和与晋国的地理分界线。邢国陪都夷仪即位于太行山脉的浆水盆地。
大陆泽
大陆泽历史悠久,是古代邢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湖泊,当时黄河中下游流经大陆泽,邢国即位于黄河中下游这片富庶的平原上,大禹治水时曾导黄河、滹沱河、漳河、沙河、汦河等九河入大陆泽,诸水所汇,水面辽阔,跨今河北省邢台市的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宁晋六县,为古代天下九泽之一。
古黄河
古黄河流经邢国中部,并与大陆泽相连,邢国即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禹治水时曾导黄河之水入大陆泽。
滹沱水
滹沱水发源于太行山,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邢国杨氏邑(宁晋)注入大陆泽,恰百年来,流向不变,直到清代中晚期,滹沱河改流北徙,才是今滹沱河之流向。
漳水
漳水发源自太行山,多河汇流、到邢国中部巨鹿城(当时名䜌)北部汇入大陆泽,直到清康熙47年,漳河南迁,才走今河道流向。
澧水
澧河,发源和流经邢国的一条河流,上游名渚水,中游称湡水,下游称澧水。《水经注》说:“渚水出常山中邱,东入湡,至任合澧”。渚水发源于邢国中丘,流经夷仪、入湡水,过信都,到和城(南和),称作澧水,过壬(任县)入大陆泽。沿途接纳众多支流。
宣务山
宣务山坐落在邢国境内柏人城附近,又名尧山、唐山,《山海经》载“邢国有虚无山”即此。山由东北往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海拔200米左右,主要由东麓的宣务山和西麓的尧山两座主峰组成,统称为宣务山。宣务山一带是唐侯之故土、尧帝之封地。《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西游邢国时曾居住于此,后世有祠堂纪念。
轩辕山
位于邢国中部柏人附近的小山,因轩辕黄帝曾躬耕于此而得名,《诗经》曰“出宿於干、饮栈於言”,即指此。
夷仪山
位于邢国陪都夷仪附件,东西走向,长27公里,主要山峰18座,最高峰为孤山。
井陉
井陉,井通邢,即邢陉,有邢山,又称钘山(今障石岩),邢国受封之初,西北部边界至于井陉,扼守晋、邢、狄三国交界之最重要的关口,到西周穆王时期,井陉仍属邢国,然而邢国后期,国势衰弱,井陉被戎狄所控制,失去地利的邢国已经不能与戎狄抗衡。
4、外交
邢国与燕国、中山国、鲁国、齐国、卫国的关系:
邢国与燕国
邢国和燕国是同一时期封建的姊妹之国,燕国为召公之嗣,邢国为周公之嗣,是河北省在西周时期的两大侯国和文化源流,其中邢国尤是姬姓封国。邢国与燕国的封建比燕赵文化中的赵国早建立六百多年。
邢国与鲁国
邢国与鲁国是一对兄弟之国,皆为周公的嗣国,鲁国为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封国,邢国是周公四子靖渊的封国,周公创建礼制,其嗣国鲁国、邢国是严格按周礼之制建立的国度,是礼仪之邦的典范。
邢国与齐国
邢国与齐国是世代联姻的盟国,邢国是周公的嗣国,是王室姬姓的封国,齐国是太公的嗣国,是姜姓封国,两国地域相邻,隔河而望,为世代姻国和歃盟之国,关系亲密,历史上既有齐桓公为救邢而大战中山国之事,也有邢侯为了齐国而开战卫国的记载,并且亲桓公救邢在历史上被称作“救中国”,可见当时“中国”这个词的内涵核心就包含了邢国在内。邢台也是齐国的盟国,两国曾于邢国夷仪正式结盟。
邢国与中山国
邢国与中山国是世代的敌国,中山国前称戎狄,早在邢国封建初期,周王便有以邢国为纽带,联络燕齐晋卫、屏藩戎狄之意,因而特赐邢侯王命,肇建邢侯之台,统领周边诸侯,在太行山之东有开征伐战事之权,西周至东周时期,邢侯以一己之力,数次打败戎狄,与戎狄抗衡四百年,得到诸侯的广泛赞誉,很好的屏藩了周邦,东周末期,邢国衰落,狄人在晋国暗中支持下多次伐邢,邢国*迁都夷仪。
邢国与卫国
邢国与卫国关系复杂,由于同为姬姓封国,又同为齐国的联姻之国,也都得到过齐国的救助,邢国还曾收留卫国的太子,助其登位,长期以来两国关系密切,后来因卫国与齐国反目,当时已经衰落的邢国毅然选择了站在齐国这一边,并曾在邢陪都夷仪城与齐国歃盟谋卫,使得卫国怀恨在心,并处心积虑,派去间谍入邢,最终灭掉了邢,然而邢卫反目的结果,固然使得邢国国灭,却也使得卫侯背上了灭同宗的骂名,史称“卫灭同宗,春秋无义战”,开启了一个很不好的没有正义可言的中国混乱时代。
邢国与晋国
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中部的戎狄长期征战。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国本有携手一起抗御戎狄之责任和义务,然而面对山戎的威胁,晋国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选择了自私不做战略策应,邢国以一己之力,独抗戎狄四百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戎狄更是在晋国暗中支持下大举进攻邢国,邢国告急齐国,齐桓公高居霸主之位,老谋深算,蓄而不发。鲁闵公元年(前661年),等邢国首都被攻占后,齐桓公才姗姗出兵援助,将邢国君臣迁到夷仪。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卫国灭邢。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1年),晋文公伐卫国,四月,晋国、齐国、宋国、秦国联军与楚国、卫国展开城濮之战。六月,晋执卫候于京师,改立卫国公子瑖为候,卫国成为晋国附庸,原邢国地域转归于晋国。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投奔晋国,被晋景公封于邢国,先为邢大夫,后升邢伯、邢侯,邢国成为屏藩晋国的附庸国。
邢国与吴、楚
邢侯巫臣,字子灵,后为申氏,又称屈巫,原是楚国的大夫。后辅佐晋景公,封为邢侯,建议晋国联合吴
国,夹击楚国。又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驾驶战车。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
5、邢文化
作为西周文化的正统,邢国历时400年,是西周文化全盛时期周礼之制的试验地、发祥地和样板地,公元前480年孔子以为礼制在鲁国等国已经毁坏,曾专程过黄河来邢地寻求周礼,足见邢国在西周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邢字起源
在先秦时期,在太行山东麓地区有一个氏族,因先祖以掘井盛名,被人称之“井”,而生活在这里人被称之为井族的后裔并以井为姓。商代时,井族长期就活动在邢台区域,甲骨文中有井方,那时井已经成为一个方国。西周时,周公之子封于邢地,称之为邢国,春秋时,邢国被卫国所灭,邢氏族人分成多支迁移到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生活繁衍生息。,在战国时,邢为赵国的一个城邑,1992年在发掘南小汪遗址时曾出土了一件带有陶文的陶量,上面就有一个“邢”字,这个邢字的写法,是在“井”字右加了一个“邑”字,在下面加了一个“土”字。即字。秦统一中国后,邢就写成了现在“邢”这个样子。
邢字写法
先秦以前,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邢字的规范写法为“井”,西周邢国的畿内邢邑则有时写为“丼”,此外由于各国对邢字写法不一,加上也存在借用通用现象,比较混乱,至秦代统一文字后,采用井+邑组合写成邢字,此后沿用至今。
邢姓由来
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国所灭,邢侯带着邢的大部分子孙来到晋国(山西地区),一部分出奔到燕国(保定地区),一部分来了齐国(山东地区),还有一部分留在了邢地继续生存,后卫又被晋国吞并,《春秋左传》《国语》文献中有许多邢氏的文献记载,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鸦片战争后,因戌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及东南亚一带定居下来。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现在邢台地区共有邢氏26772人,邢台市有邢氏1710人。
6、历代君主
邢朋叔
姬苴
(邢靖渊)
邢公俺
邢俺
邢文伯/邢伯䚄(lu)
邢䚄
邢公沈
邢沈
邢公鞍
邢鞍
邢公其
邢其
邢公我
邢我
邢闵公
邢戴公
邢献公
邢公廖
邢廖
邢公山
邢山
国亡于卫,晋献公复其国
邢公夯
邢夯
邢公丰共
邢丰共
邢弓公
邢井公
邢安公
邢昌公
邢元公
国亡于晋
7、邢国遗迹
邢国墓地
邢国墓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发现于1993年,现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在此范围内密集分布着两周诸侯、贵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遗址。截至1999年已发掘大型墓葬6座,其中M202、M200、M210、M150为邢侯墓,M201为邢侯夫人墓,与M200并穴合葬,M10为春秋时期大墓,据推断很可能为赵襄子墓;中小型墓葬500余座;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型墓葬有陪葬车马坑35座,有的墓有腰坑,腰坑内有殉狗。先商遗址位于墓地中南部,商中晚期遗址位于北侧,发掘面积共计4200平方米,发现房址6座,窖穴、灰坑120余座,出土青铜器、金器、漆器、玉器等各类器物1500余件。
邢侯墓地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争论多年的邢国地望问题,邢侯都城就在当今的邢台市区或附近的郊区。邢侯墓地中先商遗址的发现,为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资料。中商遗址的发掘,为佐证商祖乙迁邢之地即为今天的邢台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推动了商代历史的研究。
1997年共发掘大型墓3座、中小型墓30余座,其中西周时期20余座,春秋时期的墓葬2余座。西周时期墓葬中大型墓形制有甲字形、中字形两种,中小型幕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202为大型甲字形墓,邢侯墓墓道,全长35米,墓室长6、宽4米,早年遭严重盗掘。墓道与墓室连接处随葬6辆车,出十一批精美的车马器。该墓周围有马坑四座,葬马12匹。这批墓葬均遭严重盗掘,但仍出土一批珍贵文物,随葬品主要有铜、玉、原始青瓷、陶、石及蚌器等。铜器有戈、贝、车马器等;玉器多为各类动物形象,如鱼、蝉、猪、龙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尊、豆、器盖等;陶器有雨、篮、罐、豆、器盖等。春秋时期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墓坑,出土遗物有扁、豆、罐等。
将军墓
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国,邢国在齐国帮助下打败入侵之敌,迁都夷仪城(邢台市邢台县浆水镇)。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强,但是并未能避免外敌的侵略。当时天下大乱,十二个诸侯国互相纷争,连年征战。称雄一方的郑国为了扩充地盘,悍然派遣蔡仲统率大军进攻邢国。他挥师北渡黄河,长驱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东三关,直逼邢国陪都夷仪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邢国上下,同仇敌忾,坚守关隘,抵御强敌。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在黑龙关设置伏兵,布下天罗地网,当郑军进入伏击圈,出奇制胜,一举击败长途行军、又不熟悉地形的郑国军队。郑军统帅蔡仲身受重伤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国陪都夷仪城途中,趁混乱之际挣脱枷锁仓惶逃命。当年他脱枷逃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脱锁沟村。
蔡仲慌不择路地向南逃跑,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晕头转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时。因此,此地留下一个名叫徘徊村的古村。
蔡仲恍恍惚惚犹豫不定时,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问樵夫通往郑国的路径。樵夫看他身着郑军服装,知道他是一位郑军将领,就指东道西,将他引向西北方向。他信以为真,又仓惶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饥又渴,伤痛难忍。就解盔卸甲,在河边俯身喝水。现今此地有一村庄名叫放甲铺。
蔡仲稍事喘息后,忽见邢军追来,又慌不择路继续逃命,终因伤势过重,死在一个叫井梁店的村边。素有礼义之邦的邢国将他就地埋葬,后来井梁店村以墓为名改名为将军墓村。
据当地群众传说:路罗川还有个古老的村庄名——承继头村,据说因这里埋葬着蔡仲的头颅而得名,后来演变为城计头村。
这位侵略邢国的郑国将军,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葬身异国的可悲下场。尽管古邢台人民对其以礼安葬,但其下场实可谓悲惨。与其说这是一座将军墓,不如说是根“耻辱柱”。
时过两千余年,当年的战火烽烟早已消散,但是郑国将军蔡仲仓惶逃跑的路径依然留在邢国的土地上,脱锁沟,徘徊村、放甲铺、城计头、将军墓等村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标榜着古邢台人民的仁义和团结,也记录着郑国蔡仲的好战与耻辱。
邢侯台
邢侯台,也称檀台、古邢台,在今邢台县西部,最早为邢侯祭天之台,战国时期,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赵成侯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乃立龙冈为信都。赵武灵王时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宋代时,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将龙冈县改名为邢台县,此系今邢台名之由来。
南小汪遗址
位于邢台市桥西区,1990年12月,邢台市工商局家属楼基区发现大量陶片,经调查是一处西周文化遗址。1991年省市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发掘工作,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特别是在H75灰坑中出土一片刻辞卜骨残片。11卜骨系用牛肩胛骨制成,修制光滑,在骨背面规整的圆钻,直壁平底,底部三分之一处有一刻槽有灼。正面存有两组刻辞。一组残缺现存有一字,另一组是完整,卜辞共十字,自左向右刻制而成,内容是:“召曰:已四白□□陟其事”邢台所出刻辞卜骨,与周原等地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辞风格一致。在H101灰坑中也发现一片卜骨,虽然无字,但卜骨修制规整,亦可反映出邢国甲骨的整制方法。H75和H101灰坑均为开口于西周层下的灰坑,出土了许多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卜骨的时代应为西周是无疑的。
在遗址中发现清理墓葬100余座,西周墓葬多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排列有规律可寻,应为小型的家族墓,均有棺,个别有椁,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则一、二件,多则四、五件,组合以鬲、簋、罐、豆为主,放置在墓主的头部或骨架的一侧。葬式仰身直肢葬较多,亦有侧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的发现。
通过对遗址的调查、发掘,认为这是一个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的西周的文化遗址,从所出的有字卜骨及有铭铜器、陶器可证明,这个遗址在西周时期是一处与邢国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居聚地,应为邢国都城遗址,给研究西周邢国都城提供了实物依据。
鹿城岗
鹿城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邢台的北部,目前这个城址保存较好,有高大的古城墙,城墙现存高度有6米,城的范围也比较清楚,面积约二平方公里,国家和省市考古专家对古城址考察后认为,城墙夯土非常纯净,这说明该城之建造较早,很可能是西周邢国的都城。根据明成化《顺德府志》记载:“鹿城岗在县西北二十里,俗传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夜有鹿衔标于今城”。这一记载与今鹿城岗古城遗址地理位置十分吻合。如果真是这样,即此处可能就是邢侯受封后最初建城之所。
虚无山
虚无山,又称宣务山,坐落在邢台市隆尧县境内,又名尧山、唐山,《山海经》载“邢国有虚无山”即此。山由东北往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海拔200米左右,主要由东麓的宣务山和西麓的尧山两座主峰组成,统称为宣务山。宣务山一带是唐侯之故土、尧帝之封地。《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
8、邢国文物
指西周邢国的一系列珍贵青铜器,上面多有金文记载了邢国的一些重大事件,这些珍稀的宝物堪称邢国的瑰宝,是华夏文化的珍贵遗产,最出名的有:
臣谏簋(攸鼎)
麦尊
麦方彝
麦方鼎
麦盉
邢侯簋
邢姜簋(邢姜太宰簋)
父宝尊彝
父癸爵
叔獾父卤
邢侯编钟
邢侯编磬
邢侯戚
邢侯簋
邢侯簋为西周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该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饰象纹,足部饰,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邢侯尊
麦方尊(邢侯方尊)-西周早期
高8.4、腹深6.5、口径6.8寸,重6.9375斤(西清)。
口部和颈部呈圆形,腹部和圈足呈方形,大侈口,腹微鼓,圈足有扁圈,颈部有
四道扉棱,腹和圈足的四角和中线均有扉棱。颈饰仰叶纹和鸟纹带,仰叶内填对鸟纹,腹和圈足均饰大凤鸟。
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169字(其中重文3)
铭文释文为王令辟井□(邢侯)出坏□□井(坯侯于邢),□(雩)若二月□(侯)见于宗□(周),亡□(尤),□(会)王□□京,□祀,□(雩)若□(翌)日,才璧□(在辟雍),王乘于舟,为大豊(礼),王射大龏(鸿)禽,□(侯)乘□(于)赤旗舟,从,死咸之日,王□□内□□(以侯入于寝),□易幺□(侯锡玄琱)戈;□(雩)王才□(在斥),已夕,□易者(侯锡赭)□臣二百家,剂(赍)用王乘车马、金勒、□(冋)衣巿(韨)、舄,唯□(归),□(扬)天子休,告亡尤,用龏义(恭仪)宁□(侯),□孝于井□(邢侯),乍(作)册麦易(锡)金于辟□(侯),麦□(扬),用乍(作)宝□(尊)彝,用□□(侯)逆□(覆),朙(明)令,唯天子休于麦辟□(侯)之年□(铸),孙孙子子□(其)永亡冬(终),冬(终)用□□(造德),妥(绥)多友,亯(享)旋徒(走)令。
从麦方尊铭文中可知,周王册命邢侯出朝,到邢地去作诸侯。邢地即今之邢台.
在麦方尊中记录着周王对邢侯的两次赏赐,先是赏给邢戈,戈应为礼器之用的玉戈;以象征意义鼓励邢侯征战,后又赐与臣属二百家并使用王之车马服饰,这种礼遇可以说是空前的,在金文中所见册命赏赐也是仅有的,西周初期,礼制初备更不可越,作为周公之子的邢侯受到这样待遇,反映了周王与邢侯之间的关系。
邢侯盉
麦盉(邢侯盉)-西周早期
通高25.8,口径15厘米,重2.45公斤。
体呈椭方形,侈口有颈,溜肩,浅分裆四柱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另一侧有兽首鋬,盖呈球面形,有半环钮,一侧有小钮以链条与鋬连接。通体光素。
铭文字数,颈内壁铸铭文30字。
铭文释文为井侯(邢侯)光氒事(厥吏)麦,□(嗝、□)于麦宫,□易(侯锡)麦金,乍(作)盉,用从井□(邢侯)征事,用□徒(旋走),□(夙)夕□(嗝、□)□(御)事。
唐兰意译本文云:“邢侯光宠他的官吏麦,到麦的宗庙去祭献。侯赏给麦铜,做了盉,用来刻记跟随邢侯出征的事,用旋走朝晚献给执政们。”据铭文可知,此文事实上并未具体刻记麦跟随邢侯出征的史实经过,然却明确表达了铸盉刻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表彰麦的从征之功,以供执政们阅读。说明当时邢侯和麦都对文章记彰功烈的社会功能有着清醒的认识
青铜器麦盉为西周邢侯的幕僚麦氏所铸,其铭文提到了麦氏跟从邢侯征伐之事,根据邢侯受封的时间、地理位置及面临的敌时*,可知邢侯此次征伐的对象是东夷族,通过对东夷诸族的分布、族属及西周初对东夷进行的几次征伐的分析考证,可推断出麦盉铭文所记的"邢侯征事"应是成王亲政时期对东夷族所进行的一次征伐战事.
邢姜太宰簋
邢姜太宰巳簋(井姜大宰巳簋)
西周晚期
1974年内蒙古哲里木盟札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公社
器高14、口径19.8厘米。
失盖失三足。敛口鼓腹,兽首双耳,有垂珥,圈足下原有三个兽面小足。口沿下饰窃曲纹,器腹饰瓦沟纹,圈足饰垂鳞纹。
【铭文】井(邢)姜大(太)宰虫(巳铸)其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亯(享)。
臣谏簋
臣谏簋-西周中期前段
出土地:元氏(古邢国属地)
通高13.1、口径17.3、腹深10厘米,重2.2公斤。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四只壮实的兽首耳,下有长方形垂珥,即护着底。腹饰象纹,无底纹,圈足饰蛇纹,以云雷纹填底。
谏,人名,为邢侯之臣。臣谏簋,为邢侯之臣谏所铸之器。
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约72字,现存62字。
铭文释文为隹(唯)戎大出于軝,邢侯搏戎,□(诞)令臣谏□□亚旅处于軝,□王□□,谏曰:□(拜)手□(稽)首,臣谏□亡,母弟引□又□(庸有忘),子□余灷(朕)皇辟□(侯),余□(豨)作□(朕)皇文考宝□(尊),隹妥(唯绥)康令于皇辟□(侯),匃□□。
臣谏簋铭文的主要内容是:当戎人大举出现时,邢侯即与戎人搏战,同时邢侯命令谏率亚旅居于地,并命谏为国的执政大臣。谏则禀告邢侯,其子早亡,请邢侯允许其胞弟引之长子(即谏之长侄)入朝,继承他的官职。谏的这个请求得到了邢侯的应允,故作器以记之。
邢侯彝
麦方彝(邢侯方彝)-西周早期
通盖高7.7、腹深3.3、口横4.7、口纵3.7寸,重4.9375斤(西清)。
长方体,直口直壁,方圈足沿有边圈,盖作四坡屋顶形,下有子口,上有屋顶邢钮,通体四角和四壁中线有扉棱。盖上饰倒兽面纹,口下和圈足饰蛇纹,腹饰兽面纹,两旁填以夔纹,均以云雷纹填地。
铭文字数,盖、器同铭,各37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为才(在)八月乙亥,□井侯(辟邢侯)光氒(厥)正事(吏),□□(于)麦□(宫),易(锡)金,用乍□(作尊)彝,用□井□(邢侯)出入□令(扬命),孙孙子子□(其)永宝。
9、邢国名人
邢候靖渊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为邢侯,由召公占卜封地位置,确定在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市,姬苴于是成为西周第一代邢侯。
邢侯被允许按天子制建立城池,今邢台城即为邢侯始建,因春秋邢国的地理为之重要,邢侯被周天子特命可以代王行事,后来邢侯参加周天子的“成周大会”受到特别礼遇,当时河北境内从北往南有燕国、邢国,皆为姬姓封国,燕国为召公后裔封地,邢国为周公后裔封地。
邢侯受封后,雄心勃勃,建设了高大的城池,为了激励自己,还建立起高台一座,史称“邢侯行台”,登台可以西临太行,东眺黄河,南瞰中原,北望幽燕,为了完成屏藩周室的任务,邢侯乃西北抗狄人,东连齐鲁,南北与燕国、卫国等姬姓封国遥相联系呼应。
邢候井利
周穆王时期邢候井利(邢利)兼为三公之一,掌管六军,辅佐穆王。井利与毛班、毕公为西周时期穆王时的三公,传世文献上和西周铜器铭文中都有相应的史迹记载。《穆天子传》记载井利作为六师主帅并随穆王南征,另有三事可述:一是穆王西征途中,由井利代表天子接受邦之君进献的豹皮、良马等礼品;二是穆王在河宗举行礼河之祭,命井利、梁固率领六师参加活动;三是穆王在出狩途中举行盛姬的丧礼,由井利主办所需器物财用。
司马井伯
司马井伯,邢侯兼三公之一的井利之孙,簋铭云:惟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王在周,格大室,即位,司工(空)入右立中廷,北向。王呼作册尹册申命曰:“更(赓)乃祖服,作冢司马”……用朕文祖幽伯宝簋。⑤簋记载穆王二十四年,被册命为冢司马。这个,也就是师簋盖铭中担任册命师傧右的“司马井伯”。
邢伯巫臣
巫臣,字子灵,后为申氏,又称屈巫,原是楚国的大夫。后辅佐晋景公,被封为邢伯,管辖邢国辖域,曾
建议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又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驾驶战车。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
邢候狐庸
狐庸,巫臣之子,巫臣死后,狐庸继巫臣袭封于邢国故地,与赵、韩、魏、知、中行等六卿一样,为晋国的邢伯,后封为邢侯。春秋时期邢国之于晋国,如邢国之于周朝。
后来,晋邢侯与雍子争田,叔鱼摄理,叔鱼叔向弟理狱官之名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弊狱邢侯,弊断断罪归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被叔向治罪。
巫臣和狐庸父子两代历晋五世,70余地,为邢地伯侯。
邢侯狐庸被治罪后,晋国赵氏开始管理邢地,直到赵襄子被封于邢地。
妇妌
妇妌商王武丁的皇后,是来自井方(今邢台市)之女,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殷墟卜辞中记录了很多她在丘商种黍的内容;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她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的生母。根据花园庄东地卜辞来看,她死于妇好之前。因为她的儿子曾经被立为太子,故成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亲生子为祭祀她而铸,故名“司母戊”,“司母”即“嗣母”,是法定王位继承人也就是储君之母。她是三配中唯一葬入王陵的,墓已被盗窃一空。
10、邢国延续
巨鹿郡
秦统一六国后于邢地设巨鹿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因大陆泽(又名巨鹿泽)而得名,郡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秦末汉初,赵歇、张耳据此称赵王,汉代至北魏因袭巨鹿郡。唐代钜鹿郡即是邢州(今邢台市)。
原邢国辖域及今邢台市域郡均在巨鹿郡境内。秦始皇病逝于巨鹿沙丘。
邢州
隋代改设邢地为邢州,因州治古邢国而得名,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辖九县:青山、内丘、柏仁(今隆尧)、龙冈(今邢台)、任县、巨鹿、南和、平乡、沙河。历经隋唐五代宋金辖域不变,唐天宝年间曾更名为巨鹿郡,五代设邢州安国军,宋末一度升为信德府。
原邢国辖域大部分位于邢州境内,一部分位于赵州、冀州和贝州境内,唐高祖李渊祖籍今邢台隆尧,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籍贯邢州尧山。唐代名相魏征籍贯邢州巨鹿,名相宋璟籍贯邢州南和。
顺德府
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仍辖九县:邢台、内丘、唐山、任县、巨鹿、南和、平乡、沙河、广宗,明清沿袭元制,辖域不变。
原邢国辖域大部分位于顺德府境内,一部分位于赵州、冀州和广平府境内,元代太保刘秉忠籍贯邢州,太史郭守敬籍贯顺德府邢台。
邢台市
1945年9月邢台解放后设置邢台市,1949年设邢台专区,邢台市属之,1983年升为省辖市,1996年,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辖2区2市15县,原邢州九县均位于今邢台市内,今邢台市域均在原邢国域内。
上一篇:办公室8大恶习让白领很受伤
下一篇:白领的9种行为让胃“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