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儿科

科普小知识2022-09-21 17:08:54
...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凡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范围。其医治对象处于生长发育期。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世界各国的儿科范围年龄各有不同,在中国从出生断脐到14周岁末为儿科范围。

1、发展历史

《黄帝内经》对儿科疾病已有记述,在《史记》中扁鹊在秦国医小儿病是中国最早的小儿医。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中也发现当时已有婴儿索痉、婴儿病痫等记载。唐代孙思邈着《备急千金要方》已按病症分类记述小儿疾病。唐朝开始在太医署内设少小科与内、外、五官科并列。

19世纪后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服务日益向专科化方面发展。为了同这一趋势保持同步,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也开始分化。在美国,儿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2、系统划分

儿童主要以系统划分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不能混淆或替代。

3、学科范围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它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


儿科

1、学科研究范围:

儿科学研究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有关促进生理及心理健康成长和疾病的防治。目前有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以及小儿外科等专业。每个专业学科又和基础医学某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如生理、生化、病理、遗传以及分子生物学等。

2、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电子计算机应用以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基础医学课程。

专业课:儿科学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科各专业课程。

儿科学主要相关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

4、年龄分期

胎儿期

临床上将胎儿期划分为3个阶段:①妊娠早期,此期为l2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行到宫腔着床,细胞不断分裂增长,迅速完成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成。此期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若受到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夭折。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28周(16周),此期胎儿体格生长,各器官迅速发育,功能日趋成熟。至28周时,胎儿肺泡发育基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完善,已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在此胎龄以后出生者存活希望较大。③妊娠后期,自29周至40周(12周)。此期胎儿体重迅速增加,娩出后大多能够存活。做好婚前、孕前体检,普及孕前咨询,定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滥用药物,预防感染,保持良好心情是孕妇和胎儿的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此期包含在婴儿期中。

新生儿期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此期包括了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威胁重要时期。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水平、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实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通过儿科和妇产科工作者协作,控制影响围生期死亡率的因素,提高围生期保健水平,有利于降低围生期死亡率。

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l周岁,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此期为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和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发生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腹泻等疾病。婴儿期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此期保健重点在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和及时添加辅食、实施计划免疫和预防感染。

良好生活习惯和心理卫生的培养可从此期开始。

幼儿期

自满1周岁至3周岁。体格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

开始会走,活动范围增大,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要注意预防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预防传染病,保证营养和辅食的添加,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使用餐具的能力。

学龄前期

自满3周岁至6——7岁。此时期体格发育进一步减慢,但智能发育增快、理解力逐渐加强,好奇、好模仿,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可进人幼儿园,学习简单文字、图画及歌谣。此时期可塑性很强,应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卫生、爱集体、懂礼貌等优良的品质。应开始重视眼和口腔卫生。仍应防范发生传染病、意外事故和中毒等。

学龄期

自6——7岁至青春期前,为小学学龄期。此期除生殖器官外各器官外形均已与成人接近,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此期应保证营养、体育锻炼和充足的睡眠,防治龋齿,保护视力。在学校与家庭配合下重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

5、特点

解剖学

小儿在成长过程中,其外观如身长、体重、身体各部比例等,均有很大变化。各个器官的生长与变化均有一定规律且因年龄而异。

生理生化

小儿生理生化正常值均随年龄增长而有变化。年龄越小,代谢越旺盛,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越多,各器官功能相对欠成熟。

病理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同一种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和病理过程。

免疫

小儿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以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较成人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IgG,生后6个月以内有一定免疫作用,但六个月后逐渐消失,其自主合成IgG能力一般要到6——7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婴儿期分泌型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所以新生儿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诊断

小儿疾病临床表现与成人差别大,其先天性、遗传性、感染性疾病多见,诊断应注意年龄因素。

治疗

小儿免疫力低下,调节和适应能力均差,短期内可有重大病情变化,且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预防

重在围生期保健、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胎儿期或新生儿期筛查及早期干预、传染性疾病的计划免疫、以及某些成人病的儿童期预防。

6、病症

常见疾病

小儿流行性感冒

新生儿肺炎

手足口病

小儿惊厥

小儿高热

脑性瘫痪综合征

维生素A缺乏病

疝气

弱智

小儿多动症

小儿急性喉炎

儿童抽动障碍

所有疾病

川崎病

肠梨形鞭毛虫病

出血性休克和脑

大量羊水吸入

多种抽动综合征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儿童学习能力障碍

儿童口吃

儿童睡眠障碍

儿童遗粪症

儿童遗尿症

鹅口疮

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期情绪障碍

过期产儿

何杰金病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

结节性硬化

巨大儿

朗格汉斯细胞组

母乳性黄疸

母儿血型不合溶

脑性瘫痪综合征

尼曼-匹克氏病

奶癣

尿布疹

缺血缺氧性脑病

溶血尿毒综合征

弱智

手足口病

疝气

吞气症

胎儿宫内窘迫

糖原累积病

同型胱氨酸尿症

维生素A缺乏病

维生素A中毒症

维生素B6依赖综

维生素C缺乏病

维生素D中毒症

维生素D缺乏性

小儿流行性感冒

新生儿肺炎

小儿脑瘫

小儿惊厥

小儿高热

新生儿缺氧缺血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窒息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先天性风疹

先天性巨细胞包

小儿急性胰腺炎

小儿急性胆囊炎

小儿风湿热

小儿高血压

小儿过敏性紫瘢

小儿急性阑尾炎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小儿结核病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

小儿尿感

小儿缺铁性贫血

小儿烧伤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消化性溃疡

小儿原发性肾病

小儿支原体肺炎

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

锌缺乏病

新生儿低钙血症

新生儿低血糖症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暂停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脓疱病

新生儿呕吐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肺不张

小儿厌食症

新生儿皮下坏疽

小儿感冒

小儿多动症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小儿哮喘

小儿麻痹症

新生儿泪囊炎

小儿急性喉炎

小儿肺炎

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黄疸

小儿肥胖

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肾小管性酸

新生儿湿肺

新生儿惊厥

婴儿猝死综合征

羊水与胎粪吸入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婴幼儿外阴炎

婴幼儿阴道炎

婴儿玫瑰疹

幼年型类风湿病

婴儿肠痉挛

儿童孤独症

婴儿手足搐搦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足月小样儿

组织细胞增殖症

早产儿

上一篇:肺泡

下一篇:器官重建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