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陆柱国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20:08:15
...

陆柱国,1928年10月12日出生于河南宜阳县城关镇,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一级电影编剧。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他也是目前我国仅有的5名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之一。

中文名:陆柱国

籍贯:河南宜阳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28年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西南凯歌》、《道是无情胜有情》

1、人物简介


陆柱国

  陆柱国原名陆云卿,1928年10月12日出生于宜阳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曾历任新华通讯社兵团分社记者,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文艺社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副厂长,中国影协第四、第五届董事。1950年他创作了反映淮海战役的中篇小说《决斗》,那是他的处女作。50年代前期他相继发表了《风雪东线》、《上甘岭》、《踏平东海万顷浪》、《最后一个冬天》等小说。1958年陆老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他先后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了《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西南凯歌》、《道是无情胜有情》等十余部电影文学剧本。特别是他古稀之年创作的反映朱总司令战斗生活的影片《大别山上》和反映红军小战士生活的《我的长征》,分别获得了华表奖和金鸡奖。他也成为目前我国仅有的5名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之一。

2、生平事迹


陆柱国

  1928年10月12日出生。

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调到新华社任前线记者,参加过淮海、渡江等战役。

1950年创作反映淮海战役的中篇小说《决斗》,这也是他的处女作。同年调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并赴朝鲜前线深入生活,相继发表了“风雪东线”、“上甘岭”等小说。

1951年任《解放军文艺》社编辑。

1957年与人合作了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获1958年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

1959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后任文学副厂长。

1958年后,他主要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先后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了《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飞翔吧,海燕》(影片改名)、《道是无情胜有情》等十余部电影文学剧本。这些剧本多是反映部队战斗和生活的作品,文笔朴实,故事性强,追求人物和情节的传奇性故事波澜起伏,情节出人意料,平中有奇,奇不失正。如他的代表作《战火中的青春》,描写以排长雷震霖和副排长高山的思想性格冲突为中心线索,展开了一串串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刻画了雷震霖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游击习气。高山的沉稳和刚强、机智勇敢。末尾,才揭开高山女扮男装的真象。整个作品富于传奇色彩,这种传奇不是故作惊人之笔,而是从人物独特的经历和性格引发而来的。陆柱国的作品中的“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真实贴切的。他常常深入生活,凡是有原形的他都要亲自访问。他绝不采用道听途说的素材。这就使他的作品“平中有奇”“奇不失正”。陆柱国的创作还有另一特点:洗练,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大都只有三万余字,但内容充实,丰富,人物描写文字简捷。但细腻真实,性格鲜明突出。这与陆柱国长期深入生活细致观察分不开的。陆主国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西南凯歌》于1977年被授予第一届“夏衍文学奖”一等奖。

3、著作书目


上甘岭

  《决战》(中篇小说)1950,云南军区国防出版社

《风雪东线》(中篇小说)1951,人文

《上甘岭》(中篇小说)1953,人文

《最后一个冬天》(电影文学剧本,影片易名《黑山阻击战》)与毛烽合著,1957,中青

《踏平东海万顷浪》(长篇小说)1958,解放军文艺

《海鹰》(电影文学剧本)与张逸民、王军等合著,1959,电影

《战火中的青春》(电影文学剧本)与王炎合著,1960,电影

《“独立”大队》(电影文学剧本)与王炎合著,1964,电影

《雷锋》(电影文学剧本)与丁洪、程家骏等合著,1965,电影

《吐尔逊的故事》(中篇小说)1978,北京

《狗剩>(中篇小说)1979,少儿

《一代新人》(报告文学)1980,解放军文艺

《道是无情却有情》(电影小说)1985,电影

研究资料书目

陆柱国研究专集(刘金镛、陆思厚编)1984,解放军文艺

4、成就荣誉

2007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我的长征、太行山上(获奖)

2007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奖)

2005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太行山上(提名)

1998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获奖)

5、创作生涯


闪闪的红星

  许多人都是看着《战火中的青春》《雷锋》《闪闪的红星》等电影长大的,高山、雷锋、潘冬子等银幕形象至今仍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但鲜有人知道这些电影作品的编剧陆柱国。

10月16日,在中国影协主办的“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精品——编剧陆柱国作品恳谈会”上,我见到了这位87岁的电影老人。参加恳谈会的有陆柱国的老领导、老同事、老邻居和从香港、广西等地赶来的、跟陆老有过工作接触的电影人,81岁的表演艺术家王晓棠甚至亲自主持了这个恳谈会。他们的回忆和讲述,让我们见识了一代老电影艺术家的风采。

时光回到1948年3月16日。在陆柱国的记忆中,那是个很难抹去的日子——刚刚解放的洛阳又遭到了敌人的反攻,解放军开始撤退。炮火声中,陆柱国在洛阳老城十字街头看到了陈谢大军宣传部的曾部长,他曾在陆柱国所在的学校洛阳师范为学生讲过话。尽管只有一面之交,但陆柱国却打心眼儿里佩服他。当听说部队缺人尤其是文化人时,陆柱国当即和另外三位同学报了名,干起了战地记者。从此,他便跟部队结下不解之缘。采访中,他听说有一位叫鄢永昌的班长,牺牲时仍保持着立射的姿势,便马上来到八班驻地了解鄢永昌的事迹,写出了《悼八班班长鄢永昌》的第一篇通讯。没过几天,纵队政治部出版的油印报发下来,这篇通讯竟然占了整整一个版,虽无署名,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纵队下来的“记者”写成的。这为陆柱国走上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柱国常说:“搞剧本创作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创作生涯,在写作《战火中的青春》《雷锋》《闪闪的红星》等电影剧本的过程中,他不断进行着知识积累,平时一有空闲就会翻阅史料,并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一些历经战火的老同志。因此,他对我国近现代史上各个战役的细枝末节,各个将帅的家庭出身、性情习惯,包括各个国家军队的编制等都十分了解,这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道是无情胜有情

  1950年11月,陆柱国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最令他难忘的是,他有幸参加并用笔记录了上甘岭战役。陆柱国当时目睹了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景象,被他们顽强的战斗精神所震撼,跑到距离阵地200米远的一座废弃碉堡里奋笔疾书。他每写完一个章节,就拿给战友先看一看,然后进行修改。最后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上甘岭》小说的原稿,受到了广大官兵的夸赞。

现在,很多文艺作品不鲜活,老百姓不喜欢,原因在于脱离了生活。而陆柱国的作品,从《决斗》到《海鹰》,从《上甘岭》到《南海风云》等都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火热斗争,因而总能受到人们的喜爱。

1974年西沙海战刚打完,陆柱国就接到任务去西沙采访,准备将那场扬眉吐气的海战搬上大银幕。当年的交通十分不方便,他先是坐火车到达湛江,然后乘坐南海舰队的舰艇到达三亚海军基地,又乘坐给西沙岛上军民送水的给养船,才最终抵达西沙永兴岛,在那里进行了实地采访。

“在西沙永兴岛上待了一个多星期,采访了大量参与过西沙海战的民兵、渔民和海军官兵,收获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陆柱国的脑海中。回到三亚后,陆柱国头脑里全是活生生的战争和人物画面,他仅用了10余天时间,便完成了电影《南海风云》剧本的创作。“如果不是实地采访,电影里的情节和细节永远都不可能真实感人。”陆柱国说。

陆柱国不仅具有创作的才情,也具备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智慧。20世纪80年代,身为八一厂副厂长的他,作出了把已经刊登在八一厂刊物上的剧本《血战台儿庄》让给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决定,从而成就了一部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影片,*方面从此启动*老兵可赴大陆探亲的政策,化坚冰为温泉,奠定了日后两岸通邮通航的基石。

陆柱国曾说:“我当了一辈子兵,对部队生活熟悉,特别是对革命战争题材熟悉,我要再写一些战争篇,而且还要只争朝夕。”68岁时,他临危受命,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鸿篇巨制《大进军》系列中的《席卷大西南》;77岁时,他又创作了《太行山上》,开创了主旋律电影作品新的叙事视角。在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陆柱国获奖连连,这证实了他永无穷尽的澎湃激情和丰厚的生活底蕴。

在恳谈会即将结束时,陆柱国感慨地说:“是部队养育了我,是战争教育了我,是战友成就了我!有人说我描绘出人民战争的雄奇画卷,但这雄奇画卷是描绘不完的,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将会继续描绘下去!”

上一篇:兰晓龙

下一篇:李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