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08:58:4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高校,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科技大学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该校有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之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称赞其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简称:中国科大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属性:211工程、985工程、C9联盟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所属地区:安徽省合肥市

主要院系:少年班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工程学院、信息学院

现任校长:包信和

硕士点:133个

博士点:98个

专职院士:19人

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校歌:《永恒的东风》

发展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1、学校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现有20个学院(含5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4个*科研机构和50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

2、学科实力

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大气科学、光学工程。

专业学位

学校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分别是: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教育部发布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2009-2011),中国科技大学共有20个学科参评,14个学科排在前10位,18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均排在第1位。

3、科研实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致力于科学前沿探索和高新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发展特色管理和人文领域。学校一贯坚持科教结合,推动学科交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拓展知识与前沿科技领域,为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同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学校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9人。


2003年-2012年间,学校共发表SCI论文14898篇、被引150241次,授权发明专利770件、实用新型273件,获*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2项。

学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和社会企业资助。

目前,学校在研科研项目3100余项,在研经费逾30亿元,其中2013年新增科研项目909项,经费额逾9亿元。“十一五”以来先后牵头承担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75项。

4、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572人,其中教授55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4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2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38人,“青年千人计划”8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4人,*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3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有成、朱清时、王水、钱逸泰、施蕴渝、伍小平、周又元、郭光灿、侯建国、陈国良、吴奇、李曙光、张家铝、张裕恒、俞昌旋、郑永飞、潘建伟、杨学明、李亚栋、万卫星、陈颙、童秉纲、杨国桢、石耀霖、洪茂椿、吴一戎、李灿、欧阳钟灿、包信和、马志明、沈保根、赵政国、谢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多慧、范维澄、李国杰、万元熙、许祖彦、杜善义、魏复盛、刘文清、吴以成。

5、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周光召

党委书记:舒歌群

校 长:包信和

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向东

副校长:陈初升

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晓剑

党委常委、副校长:朱长飞

党委副书记:蒋 一

副校长(兼):江海河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晓平

副校长:杨金龙

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

总会计师:黄素芳

6、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学校有15个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37个本科专业招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计算与应用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天文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系统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医药生物技术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信息安全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技术系、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系、统计与金融系、MBA中心、MPA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人文素质教学研究部、科技哲学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现代艺术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教学与管理部

7、文化传统

校徽

中国科大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启用。

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梅花:梅花是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火箭:腾空飞跃的火箭,表达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

打开的书:书本是知识的象征,知识就是力量。书本经过修饰之后,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飞翔的海燕,象征着中国科大这所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大学展翅翱翔。

正圆形外围轮廓:加工后的校徽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外围轮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称,使校徽与国际化接轨。圆形轮廓将传统的梅花校徽包蕴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元素,而显得更为突出。

校训

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

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中国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1988年9月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

2003年9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中指出:“我们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邃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有方法论。”

“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校歌

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之前,郭沫若题写了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

1958年9月17日,*总理将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为“事业”。

经总理审定后,郭校长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为之谱曲。

永恒的东风

郭沫若/词吕骥/曲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

上一篇:厦门大学

下一篇: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