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渌
于渌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江苏镇江。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成果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ISI经典引文奖。
中文名:于渌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37年8月22日
职业:理论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
主要成就: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简介
理论物理学家,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同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979-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理论物理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6年,受聘于联合国(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任凝聚态理论部主任。2002年全时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2008年2月被授予美国物理协会(AIP)2007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导才能奖(TateMedalforLeadershipinInternationalPhysics)。
2、从事工作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在超导理论、相变和重正化群、非平衡统计物理方法、一维有机导体理论、低维量子系统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80篇。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推动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与郝柏林合作,用骨架图展开方法计算了连续相变临界指数,准到小参量ε(ε=4-d,d是空间维数)的3阶;与苏肇冰合作,发展黄昆的晶格弛豫理论,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
3、获得奖项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成果三等奖,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0年获ISI经典引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