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
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中国古国名,春秋晚期霸主之一,五帝之一帝喾的后代,姬姓。又名句吴、攻吴。姬姓。吴国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初居江南梅里(今江苏无锡市东南30里),后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市),筑小城为“吴子城”;周武王封其后裔周章为吴君。周敬王六年(前514)吴王阖闾令伍子胥扩建吴子城。至春秋后期,吴国力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其时疆域有今江苏、上海市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中文名称:吴国
首都: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英文名称:WuState
主要城市:吴(苏州)、梅里(无锡)、吴兴(湖州)
简称:吴
别称: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
所属洲:亚洲
政治*:君主制
主要民族:华夏族、百越
存在时间:前12世纪——前473年
国君姓氏:姬姓吴氏
开国君主:泰伯
官方语言:上古吴语
末代君主:夫差
1、简述
吴国传说为周文王伯父泰伯、仲雍奔荆蛮所创建的。泰伯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伯父。由于周太王欲传位给少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泰伯和仲雍便让位给三弟季历,并出逃至荆蛮,号勾吴。
周武王时封泰伯后裔周章为吴君,立国于长江下游一带。周简王二年(前584)春,吴国出兵伐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国,郯与吴媾和,表示服于吴。吴国军事上的逐渐强大,与晋使巫臣出使吴国并教导吴国军队操练战阵有关。周简王二年(前584),巫臣请求出使吴国。晋景公同意。他到吴国,很受吴子寿梦赏识。于是,在巫臣联络下,吴晋两国通好。巫臣去吴国时,带楚国三十辆战车到吴国做教练,并留下十五辆。还送给吴国以射手和御者,教吴国军队练习战阵使用战车。吴地盛产优质铜锡,冶炼技术精良,所造兵器驰名天下,逐步发展为军事强国。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吴国灭亡。
2、都城和疆域
泰伯、伯雍在商朝末年从周原来到江南荆蛮之地,建立勾吴。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泰伯、仲雍在江南立国的具体地点作了说明:“泰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寿梦十九世居之”。又说:“泰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梅里村,其城及家见存。”唐时梅里村属常州无锡县,其地在无锡、苏州交界处。现称梅村镇。
后来寿梦为吴王,期间吴国开始崛起,开始成为春秋政治舞台的重要参与者。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寿梦把都城从梅里迁到吴(今江苏苏州)。另有寿梦之子诸樊将都城迁到吴一说。阖闾即位为吴王后,命伍子胥重建都城。于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原有城邑的基础上,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阖闾大城。都城由外郭、大城和内城三重城垣组成。
吴国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以南的皖南东部和苏南西部,即芜铜(芜湖—铜陵)地区和宁镇(南京—镇江)地区,吴王阖闾时扩张至太湖西区,吴王夫差时扩张至太湖东区。
3、历史
建国
吴国的开国君主为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古公亶父偏爱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欲废长子姬泰伯立三子姬季历,以便传位给孙儿姬昌。为了了结父亲的心愿,姬泰伯和大弟姬仲雍以为父亲采药治病为名,翻山涉水,远走江南。
泰伯
当时,南方还没有开化,姬泰伯、姬仲庸到江南后,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受到当地士著居民的欢迎,先后归附者千家,于是共立勾吴国,古代“勾”与“句”通,故勾吴也称句吴。大家推荐姬泰伯为君,都城设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当时江南尚未完全开发,被中原人称为“荆蛮”。
江南人的习俗是将头发剪得很短,裸身,并在身上刻画许多龙蛇图案。姬泰伯开始时以周朝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教化统治当地人民,但未能奏效。姬泰伯死后,其弟姬仲雍继位,姬仲雍改弦易辙,入乡随俗,他也“断发纹身,裸以为饰”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在姬仲雍的领导下,勾吴农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较为繁荣的国家。
发展
自姬泰伯起传到第五代姬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访得姬泰伯、姬仲雍之后,得知姬周章已位吴国君主,于是封姬周章为诸侯。
由姬泰伯传到第十九世姬寿梦时,中原进入春秋大国争霸时期,吴国因长江天堑的保护,没有受到冲击,获得了稳定发展的环境,国力日益强盛,领域不断扩大。
公元前585年,姬寿梦开始称王,从此,吴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第二年,即公元前584年,晋国为打击楚国,派当时客居在晋国、原楚国的亡臣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以与吴国结盟牵制楚国。申公巫臣给吴国带去战车、射手和御者(驾驶战车之人),“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加之吴国地盛产铜、锡,冶炼技术精良,所造兵器名扬天下,尤其以铸剑精良闻名,“干将”“莫邪”剑驰名天下。这时吴国的经济和军事均得到长足发展,吴国曾先后攻打楚国的属国巢国、徐国和州来国,使楚军“一岁七奔命”,凡蛮夷属于楚国者,吴国尽取之。
寿梦
姬寿梦在位二十五年,期间三会诸侯称霸。随着国力的增强,吴国的疆域也大大地向北、向西发展。吴国盛时的疆域东达海滨(今上海);南至浙江北部;西到安徽中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北达苏北,成为与楚国相匹敌的江南大国。
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吴国的都城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它北阻于丘陵,东隔于湖沼,南挡于太湖,只有西面平坦,而且还是向楚国敞着大门,不能适应攻防的需要。于是寿梦把都城从梅里迁到吴(今江苏苏州)。
兴霸
公元前522年,中原霸主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在位的时候,楚国内部斗争加剧,楚庄王开创的霸业逐步瓦解,楚国开始走下坡路了。那时,楚平王的太子熊建到了娶亲的年龄。于是楚平王就向秦国求亲,秦哀王把自己的妹妹孟赢许给他。但楚平王见孟赢长的漂亮,便自己纳之。并让太子离开都城去镇守城父(今河南襄城),将太子的生母迁到郧(今湖北安陆)。孟赢为楚平王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熊珍,为讨孟赢的欢心,楚平王要杀掉太子而另立熊珍。随太子一同前去城父、太子的师傅武奢为太子鸣不平,被楚平王杀掉,同时被杀的还有武奢的长子武尚,武奢的次子伍子胥为此逃到吴国。
这时,正遇上吴国的公子光欲夺王位,在武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
阖闾即位后,立即封武子胥为大夫,让他帮助处理吴国政事,同时重用大军事家孙武,让他管理吴国的军事。吴王依靠武子胥和孙武,整顿兵马,兼并了临近的几个小国,成为当时南方的一个兵强马壮、相当强盛的大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武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战斗中,吴军连战连胜,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今湖北荆州)。吴王打败了楚国,成了南方的霸主。阖闾胜利回国后,把头功归予孙武,但孙武不愿作官,回乡隐居教学著书,给世人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孙子兵法》。
吴国同临近的越国一直势不两立,经常发生战争,战争中互有胜负。
公元前496年,越国君主姒允常去世后,越王姒勾践继位。阖闾趁越国办理丧事之机,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蕞李(今浙江绍兴)展开激战,姒勾践派死士冲击吴阵,被吴军杀退。姒勾践又将要判死刑的罪人在吴军阵前排成三行,令其均以剑自刎,吴军将士注目惊愕,姒勾践趁机下令全军冲击,惊愕中的吴军惨败,连阖闾也在战斗中中箭重伤。
这个结果大出吴王阖闾的意外,他又羞又怒,加上年事已高,不久便伤重不治而亡。阖闾的儿子姬夫差继位。
灭亡
姬夫差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蕞李一战并没有伤到吴国的元气,姬夫差即位以后,他又要报杀父之仇,消灭越国,又要北上称霸中原。所以,他吩咐手下人时常提醒他,每天他上朝路过宫门,下面的人就放开喉咙高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了吗”!夫差每次都泪流满面地回答:不敢忘“。另一方面,他责令大将伍子胥和大臣伯启加紧操练兵马,养精蓄锐。
过了两年,吴王姬夫差亲率大军杀向越国。越国大夫范蠡对越王姒勾践说:“吴国发奋练兵三年,这次来势凶猛,复仇的决心很大,我们最好坚守城池,不同他们正面交锋”。由于上次的胜利,姒勾践没有听从范蠡的话,亲自率兵出城同吴军交战,两国军队在太湖一带杀得天昏地暗,由于吴军兵多士众,加上楚国名将伍子胥的正确指挥,把越军杀的一败涂地,姒勾践最后只好屈膝投降,被关押在吴国作了人质。
伍子胥知道越王姒勾践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遍极力主张把他杀掉。伍子胥对吴王姬夫差说:“青云上的鸟儿,我们都想把它射下来,现在姒勾践已经来到我们的掌握之中,就象苞厨杀牲口一样方便,可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但姬夫差却认为:杀掉一个已经投降的人,上天是要谴责和降祸的,因此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告。
公元前484年,吴王决定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出来阻止,他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随时想找吴国报仇,越国才是真正的敌人和心头大患,希望大王在伐齐之前先灭掉越国,以绝后患,如不这样,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生育人口,聚集财富;再用十年的时间教育训练军队。二十年后,吴国必亡,吴国的宫室将变成池沼废墟了”。
夫差
吴王夫差还是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坚持攻打齐国,结果大获全胜。当时,文武百官都向姬夫差道贺,只有伍子胥不以为然,反而批评姬夫差说:“打败了齐国,无非是占了一个小便宜,将来越国灭掉吴国才是大灾难”。
姬夫差这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再也听不进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了,加上早就被越国收买的大臣伯嚭在一旁挑拨,一怒之下,赐给了伍子婿一把短剑,逼他自杀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姬夫差约鲁哀公、晋定公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确定了吴国在春秋晚期的霸主地位。
战败后的越王姒勾践卧薪尝胆,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逐渐强大。当吴王姬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对越国疏于防范之机,攻入吴国都城,获其太子,逼吴国求和,从此,吴国国力江河日下。
公元前473年,越军又攻破吴国都城,姬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自姬太伯建国起,至姬夫差自杀,共传二十五王,自姬周章开始纪年历五百七十二年。
4、经济
泰伯、仲雍来到梅里后,一方面,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文身断发”,与土著居民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周族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从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泰伯“穿绘读以备早涝”,大力兴修水利。相传泰伯率领当地人民开了一条长七十八里、宽十二丈的泰伯读,又名伯读河。它是一条农田灌溉总渠,又是一条往来苏锡之间的河道,人民世受其利。泰伯还提倡饲养家禽、家畜。在梅里西有鸭城,相传为泰伯牧养尧鸭之地。去鸭城不远,又有麋城,当为泰伯豢养麋鹿之所。由于泰伯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因此,据《吴越春秋·吴泰伯传》载:“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吴王阖闾和夫差当政的四十二年是吴国最强盛的时期,经济也有巨大的发展。这首先表现为铁器的发明和使用。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地下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吴国使用铁器和采用先进的冶铁技术并不晚于中原地区。
吴国的农业比较发达,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麦、粟和豆。近几年来,在吴国境内发现了数量众多、使用广泛和形式多样的青铜农具,有用于翻土的犁、铲,中耕除草的锄、耨,收割的锯镰、铚等,表明吴国已有一套完整的耕作制度。农业技术水平也有了提高,农民已用野生植物沤肥粪种,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据《吴越春秋》载,勾践十三年(前480年),吴国一次就借给越国万石粮食。近几年来,在吴国墓葬中,都发现了粮食和其他食物的残迹。除粮食作物外,吴地还种植麻、葛、桑等经济作物。利用这些经济作物为原料,制成精美的纺织品,吴地的纺织业也大大发展起来。在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中,曾出土过用来包裹铜匝的麻布。《淮南子。原道训》说:“干、越生葛烯。,高诱注:`干,吴也。”所谓“葛烯”,是用葛制成的细布,轻薄柔软,是做夏衣的好材料。《吕氏春秋`察微》、《史记•吴世家》和《楚世家)),都有关于吴、楚边邑之女争桑以致大动干戈的记载。可见吴地对栽桑养蚕事业的重视。吴地的丝织品,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有编织精细的残绢片出土,到西周春秋时期必然有更大的发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季札出访郑国的子产,曾“与之编带”。这种用白色生绢成制的丝带,一定相当精美。
畜牧业和渔猎业也是吴国经挤发展中的重要产业。《逸周书一职方解》并述:“(扬州)其畜宜鸡、狗、鸟、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的居民就豢养猪、狗、牛等家畜。江苏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土墩墓出土有兽、鱼的残骨,在第二次发搁时,盛储器内还发现有禽蛋。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吴国有专门在江河湖海里捕鱼的“渔父”,有供食用的鲍鱼和用鱼煮成的名菜“绘”。可知其畜牧和渔猎业之兴旺。
陶瓷业和制玉业在吴地也有悠久的历史。从吴国各地出土的随葬物来看,至春秋时期,吴国的几何印纹陶与原始青瓷分布的范围广,数量多,纹饰精细,可见其技术已相当熟练,产品在不断增加。武进县庙墩、昆山县绰墩和吴县的张凌山、东山的墓葬中,都出土过许多玉琮、玉璧、玉镯、玉珠,其中有不少精雕细琢之作。在《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中,记吴国的随葬品还有“玉凫”“玉杯”等物。用玉雕刻成“凫”或“杯”的样式,其制作之精巧可以想见。
东面临海的吴地,又盛产海贝。近年在丹徒县磨盘墩发现一座西周墓葬,墓中的铜薄、铜匝、陶罐和瓷豆中,贮藏着百余枚海贝。这种海贝是中原地区的早期货币,流通于商周时代。据分析,吴国也可能以海贝为货币,在当时加强了与中原国家的经济交流。
吴国的手工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青铜冶炼业发达,而尤其是铸剑技术,名闻天下。干将、莫邪炼剑的故事,不仅见之于文献,也证之于实物。建国以来,山西峙谷发现了吴王
光剑,河南辉县和湖北襄阳发现了吴王夫差剑,至今刃口锋利,光泽夺目。剑身布满花纹,铸有铭文。剑柄镶嵌饰物,已采用错金技术。吴国的造船工业也非常突出。史称吴人“习于水战,便于用舟”,能造“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的大船。吴越交战常用水军,并能从海上攻齐,开邢沟北上争霸。据《越绝书·吴地传》载:“欐城者,阖闾所置船宫也。”吴国拥有大量船只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一定会有规模较大造船作坊。
5、军事
吴兵器之精良,史载多有反映。如《荀子·性恶》云:“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智,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干将、莫邪也成了名剑的代名词。吴剑当时也为其他诸侯国所盛赞和注目。春秋晚期,吴民族精湛的铸造兵器技术主要表现在创制了几何纹饰兵器和嵌铸剑。前者指那些镶嵌几何形花纹的兵器,后者指剑体使用两种含量不同的青铜嵌铸而成的剑。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国为了牵制楚国,采纳了楚国叛臣屈巫的建议,与楚国东南的吴国结盟。巫臣为报楚国令尹子反与重臣子重,出使吴国,使吴、晋结盟。巫臣回晋国,而留下自己的儿子作为行人帮助吴国训练军队。这样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的军事力量迅速提升,成为东南一支重要力量。吴国不仅有陆军,而且建立了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吴国联合鲁国对齐国讨伐,吴鲁联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泗水进攻,另一路从淮河入海向北进攻齐国。吴国从海上进攻齐国,这次吴国水军从海上对齐国进攻,是中国发生最早的海战,后世把这件海战看作是中国海军的起源。
吴国的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影响深远,甚至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6、文化
吴国既不是从当地居民中自然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中原某一群体大规模南迁形成的,而是由吴泰伯、仲雍等少数人从中原南下,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这样,泰伯、仲雍创建吴国是缺乏原有文化传统基础的。他们要建设吴国的文化,只能靠吸收、融合其他文化。
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扬州古邗沟
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7、朝代名人
伍子胥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十四年,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句(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句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五子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孙武
孙武
孙武,字长卿,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并与伍子胥一道率军攻破楚国,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子兵法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兵书;早在汉代,《孙子兵法》即已成为兵学之冠。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三国时著名政治军事家曹操也曾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要求军事家们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唐太宗也盛赞此书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到了宋代,《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大约在七世纪的时候,《孙子兵法》传到了日本,18世纪以后,又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1972年美国出版的约翰·柯林斯的《大战略》一书,赞誉“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其实,这部著作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或兵法的范畴,而成为对于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都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的一部伟大著作,并为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制定其谋略所取法或参考。即使在经济领域,也被许多企业家或金融家所重视和运用。
8、吴国世系表
吴国先祖世系表
先祖姓名 |
世系 |
陵址 |
泰伯 |
周文王大伯 |
江苏省锡山市梅村 |
仲雍 |
周文王二伯 |
江苏省常熟市虞山 |
季简 |
仲雍之子 |
江苏锡山城郊一带 |
叔达 |
季简之子 |
江苏锡山城郊一带 |
西周
帝王姓名 |
世系 |
陵址 |
周章 |
叔达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烟墩山 |
熊遂 |
周章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母子墩 |
柯相 |
熊遂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疆鸠夷 |
柯相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余桥疑吾 |
鸠夷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柯卢 |
余桥疑吾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周徭 |
柯卢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屈羽 |
周徭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夷吾 |
屈羽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禽处 |
夷吾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姬转 |
禽处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颇高 |
姬转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句啤 |
颇高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去齐 |
句啤之子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春秋战国
帝王姓名 |
世系 |
在位年代 |
死因及陵址 |
寿梦 |
去齐之子 |
前585—前561 |
江苏苏州城西青龙山 |
诸樊 |
寿梦之子 |
前560—前548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余祭 |
诸樊之子 |
前547—前531 |
江苏苏州城西待考证 |
羽昧 |
余祭之子 |
前530—前527 |
江苏苏州城西背山 |
姬僚 |
余昧之子 |
前526—前515 |
被阖闾所杀 |
阖闾 |
诸樊之子 |
前514—前496 |
江苏苏州闾门外山塘街 |
夫差 |
阖闾之子 |
前495—前473 |
江苏苏州城西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