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白银市白银区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09:33:45
...

白银市白银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腹地,是白银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铜城”闻名遐迩。区域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现辖强湾、武川2乡、王岘、四龙、水川3镇和人民路、公园路、工农路、四龙路、纺织路5街道,有45个行政村,31个社区,总人口27.78万人。

中文名称:白银区

别名:铜城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甘肃省白银市

下辖地区:下辖2乡、3镇、5街道、45个行政村、35个社区

*驻地:白银区天津路1号

电话区号:0943

邮政区码:730900

面积:1372平方公里

人口:29.44万(2010年)

1、历史沿革


白银市白银区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度坚城初筑于1600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汉初为匈奴族游牧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武威郡媪围县。

西晋初,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

东晋义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

南北朝时,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

隋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会宁郡,区境属之。

唐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属陇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

南宋宝庆二年(1226),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

元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

明代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

清代,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


白银市白银区

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1928)废道,直隶甘肃省*。民国22年(1933)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

*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8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1985年8月,白银市建制恢复,白银区划归白银市。

2、行政区划

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共有64个乡1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79个居民委员会和816个村民委员会。(2012年)

3、区位优势


白银市白银区

白银区交通极为便利。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西经河西走廊直达*,东连陇东。包兰铁路贯穿境内,3条*公路、2条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白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距兰州中川机场仅70公里。

4、自然地理


白银市白银区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3º33'—105º34',北纬35º33'—37º38'。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与平凉地区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地区通渭县、定西县为界,西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与武威地区天祝、古浪县接壤,北面及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连接。东西宽174.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

气候特征:白银市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上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年蒸发量达1500—1600毫米,是平均降水量的4.5倍。北部景泰县年蒸发量最高达3390毫米。全市由南向北分三个气候区,干燥度华家岭至会宁县城间在1.0—1.5之间,属半干旱区。靖远县城向北至白银、景泰间,干燥度由2.0逐渐增大为4.0,属干旱区。白银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河流水系:白银市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全市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的58%,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387.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386.19亿立方米,主要由黄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厉河水系构成;地下水0.9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水量为329亿立方米。

5、人口概况


白银市白银区

白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白银境内有39.74万人,人口密度19人/平方公里。全市2011年末常住总人口为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万人,乡村人口101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40.9%和59.1%。

6、综合实力


白银市白银区

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十四个地州市的第四位。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2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7亿元,同比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1:54.99:32.91调整为11.18:57.43:31.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2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5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12亿元,增长44.55%。其中:市级收入6.61亿元,增长47.73%;县区收入10.51亿元,增长42.62%。一般预算支出84.37亿元,增长16.97%。其中:医疗卫生支出7.53亿元,增长12.35%;社会保障与就业14.05亿元,增长40.95%;农林水事务支出10.49亿元,增长19.68%;教育支出16.91亿元,增长10.03%;节能环保支出3.73亿元,增长7.2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0%,消费品价格上涨5.5%。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八大类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分别上涨13.2%、3.7%、0.3%、8.7%;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1.4%、3.2%、1.6%、1.2%。

7、经济结构


白银市白银区

一、二、三产业在融合渗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2亿元,同比增长15.5%。

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7亿元,同比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1:54.99:32.91调整为11.18:57.43:31.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2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贸市场繁荣活跃,医药、烟草、饮食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领域已拓展到加工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开发、现代服务等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37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25.91%。其中:*、省属单位完成投资63.35亿元,下降1.9%;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158.02亿元,增长42.05%。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33亿元,同比增长26.14%;农村固定资产资4.04亿元,增长14.7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39亿元,增长2.93%;第二产业投资完成投资144.21亿元,增长31.39%;第三产业投资6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593个,其中新开工353个,当年投产项目325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180.69亿元。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22亿元,同比增长29.5%。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8.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4.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2%。商品房销售额22.46亿元,同比增长31.13%。(2009年)


白银市白银区

农业发展:力足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加快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突出建好“两个园区”,舞好“四个龙头”,形成了以日光温室蔬菜和果品为主,肉、蛋、奶和种子、花卉等多业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了水川重坪、四龙北坪两个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重坪园区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坪园区建成反季节果品基地420亩,引进的油桃、李子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重坪和北坪为龙头,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全区日光温室面积达到2.14万亩,蔬菜总面积达到2.74万亩,总产量达到1.70亿公斤。总收入1.27亿元,仅此一项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以白银雨润公司和良种繁育中心为龙头,辐射千家万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576万公斤;以双牛乳业公司为龙头,建设水川蒋家湾和王岘奶牛养殖基地,奶产量达到280万公斤;以金穗种业为龙头,建成玉米制种基地1820亩。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0亿元,年均增长7.98%。

8、社会事业


白银市白银区

教育事业:白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集中,各类专业人才济济。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高中学校21所,在校学生64682人,专任教师3824人;普通中学初中学校110所,在校学生110491人,专任教师7524人;九年制学校19所;小学785所(含教学点101个),在校学生138831人,专任教师11215人;幼儿园115所,在园幼儿26144人,专任教师617人;中职学校17所,其中:职业高中8所,职业中专3所,成人中专3所,普通中专3所,中职在校学生17587人,专任教师107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0人,专任教师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升学率86.84%。2011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达到21849人。

文化事业: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75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纪念馆7个,文化广场6个,文化站69个,村文化室400个,农家书屋740家。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064处,馆藏各类文物26715件。全市现有广播电台4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89.8%;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4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4.9%。

卫生事业:2011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91个。其中:医院28个,乡镇卫生院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18个,村卫生室7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6家,卫生监督所(中心)5个,卫生床位数6171张,卫生技术人员6576人,其中执业医师1977人,执业助理医师2331人,注册护士2466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到97%。

9、旅游景点


白银市白银区

白银人民广场:白银人民广场位于西区经六路东侧,市委、市*统办大楼以南,占地约12万平方米。整个广场布局对称,有比较明显的纵横轴线,是融现代园林绿化艺术、建筑小品、图腾柱雕、墙面浮雕,现代大型音乐喷泉、艺术照明景观、观赏展览、休闲于一体,是新世纪新白银的象征。

黄河大峡奇观旅游风景区:沿兰州四十公里黄河风情旅游线顺流而下,穿过小峡和皋兰县什川16公里后,便进入白银黄河大峡奇观旅游风景区。黄河大峡奇观旅游风景区由31.5公里奇峰异山的大峡,10公里波光粼粼的条城川,240亩四面环水的太阳岛,20公里水流湍急的乌金峡等景点组成。

剪金山:剪金山地处白银市白银区。山上现存建筑物为清代所重修,整个建筑群分三路布局,南路为中轴线,从低到高依次为三清洞、天王庙、天桥、土地庙、子孙宫、四元君殿、采花将军殿、灵官殿、雷神殿等,以420级上天梯连通。东路有刘道塔,经山梁至庙院。西路为石刻。各庙、殿山墙内侧分别绘有人物、花鸟、山水,子孙宫内有泥塑神像。

乌金峡:乌金峡是黄河小三峡电站开发项目之一,峡窄流急,峡口有大小尖山在云雾绕绕之中,形似圆锥,尖顶直插云端,十分壮观。

翠绿湖:翠绿湖紧靠渔池,湖中有天然生成芦苇约70多亩,每到夏季一片葱绿,在芦苇草中,有多种野生鸟类成群嬉水,以野鸭居多,时而在水中畅游,悠闲自在,时而遇人惊起拍水飞起,引颔长鸣。

10、历史名人


白银市白银区

岳钟琪(1686—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生于景泰县寺儿滩永泰堡(一说出生于河南新郑西八里岳庄)。岳飞第二十一代世孙,岳升龙次子。清朝康雍乾三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为打造康乾盛世建立了不朽功勋。

张济,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东南)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原为董卓部将,董卓被诛杀后,张济与李傕一同率军攻破长安,任中郎将。不久,升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出屯弘农。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会宁)人。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金宣宗时,他与兄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兴定初年,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同知平凉府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镇守会州,虾蟆随兄在军中。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虾蟆仍旧困守孤城,战到了最后一刻,*而死。

11、地方特产


白银市白银区

关家沟小口大枣:关家沟小口大枣结果早,丰产稳定,果实圆筒形,纵径4.4cm、横径3.3cm、平均单果重17.5g、最大单果重25g。底色浅绿,彩色紫红色,果点大而少,淡褐色。梗洼浅而广,正圆形。果顶微突,果皮薄,果肉绿白色,质疏松,汁少,味甜,吃后味带辣,尤以干枣更为明显,品质上等。

和尚头小麦:“和尚头”是白银区武川乡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之一,种植悠久。其特点是耐旱、抗涝、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面筋高、口感好。据传,明清时期作为贡品,供皇室家族享用,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黄河蜜瓜:产于甘肃省民勤县,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黄河蜜瓜含糖量高达18%,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并指定为国家专用瓜生产基地。

上一篇:金昌市金川区

下一篇: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