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平川区
平川区是白银市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岸边。全区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万人。黄河流经平川32公里。秦汉时期设立的鹯阴县是黄河上游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唐宋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磁窑是明清以来的西北陶瓷重镇。平川是甘肃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中文名称:平川区
别名:西部瓷都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甘肃省白银市
下辖地区:4个街道、3个镇、4个乡
*驻地:;兴平路街道
电话区号:0943
邮政区码;:730913
面积:2106平方千米
人口:19万(2010年)
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
火车站:长征火车站
车牌代码:甘D
1、行政区划
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2、历史沿革
白银市平川区
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265),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称麦田城。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548),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会宁镇为西会州。贞观六年(630),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太宗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即鹯阴)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清雍正以后,改卫为县,靖远县辖三滩、九塬、十五营保寨、四十八屯。水泉乡的水泉堡、陡城堡,共和乡的打拉池堡属十五营堡寨之一。种田、复兴乡界分别属马家寨、刘家寨等四寨管辖。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民国15年(1926),靖远县分东、南、西、北、中五区。宝积、共和、种田、复兴乡属南区,水泉乡属北区。
民国24年(1935),靖远全县实行保甲制,共分四区、18联保、84保、877甲。水泉乡属靖远第一区第四联保,陡城、水泉、黄湾分别为一、二、三保,共管37甲。共和乡、宝积乡为第一区第五联保,分打拉池、周家地二保共30甲。红会及磁窑为第一区第八联保之一保。种田、复兴为第二区第一联保之一保。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区境属靖远县地。
白银市平川区
*成立后,调整靖远、会宁二县的插花地,将靖远境内的会宁飞地小水村、杨稍村、小芦村划归靖远管辖;将会宁境内的靖远飞地宋家河畔,大、小羊营,红堡子划归会宁管辖。全靖远分7区69乡,复兴、种田乡合为种田乡,属第二区。水泉乡当时分陡城、水泉、黄湾三乡,属第三区。共和、宝积乡属第二区。
1958年,靖远区划再经更改,当时分4个区辖31乡,共有高级农业社372个。
1959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撤销区、乡,全县成立20个农村人民公社。区境内设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包括复兴)4个人民公社。
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种田分为种田、复兴两个公社。水泉公社直属县*管辖,打拉池区设工作委员会。12月,新增东湾区工委,水泉公社归东湾区工委管辖。
1963年撤销大队建制,同时划公社为小公社,恢复区公所*。
1965年将85个人民公社合并为24个,恢复生产大队建制和城关、宝积两个镇。区境有水泉、共和、宝积、复兴、种田5个人民公社和宝积镇。1983年,5个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5个乡划出设立平川区。
1993年7月乡镇机构调整时,撤消宝积镇建制,从水泉乡析置王家山镇,成立宝积路、电力路和红会路。
1997年4月原共和乡分设为共和与黄峤两个乡。水泉乡析置,设立陡城乡。
2002年9月撤销陡城乡成立陡城镇,红会街道办事处撤办建镇。
2004年9月合并水泉乡和陡城镇,设立水泉镇。
2005年2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会镇,恢复红会路,在共和乡的基础上组建共和镇,宝积路析置设立兴平路。形成宝积路、红会路、电力路和兴平路4个街道办事处;水泉镇、共和镇和王家山镇3个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和复兴乡4个乡的建制格局。
2009年10月宝积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长征路街道办事处。
3、人口民族
白银市平川区
平川区是一个多民族集居地,境内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2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居住在宝积、共和、红会、水泉、王家山等地。少数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分布宝积、共和、红会;满族有95人,居住在长征路下属各居委会;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红会、王家山等地;东乡族有35人,居住在红会和宝积;壮族有12人,居住在红会、旱平川和魏家地;*有2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宝积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瑶族2人,锡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4、区位优势
平川区处于兰州和银川两大省会城市之间,铁路专线、刘白高速、国道109线及省道区乡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5、经济概括
白银市平川区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0.8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7元。2012年,以中心城区、平川经济开发区、水泉工业集中区和煤炭、电力、陶瓷为主的“一城两区三产业”为着力重点,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中的工业示范区、全省能源新能源基地、全省煤炭化工基地、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西部陶都。
6、自然地理
白银市平川区
位置疆域: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黄河岸边,地处东经104°24′~105°51′,北纬36°18′~37°00′之间。全区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
地形:平川区地形的总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西长91.5公里,南北宽75公里,由西北向东南呈一狭长地带,阶梯状多台阶地形。境内最高峰屈吴山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最低处水泉乡野麻村红麻湾,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西部旱平川与东部西格拉滩为盆地式缓坡平川。由西向东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黄家洼、屈吴山构成平川区山脉的骨架,虽少林木葱郁之景,不失峻拔崎险之象。
地质:平川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山东端,秦祁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地质构造主要为向西北方向收敛、向东南方向撒开的帚状旋转构造体系,曾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最为强烈,表现为强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纪时期以来,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分带性明显,发育完整,成因类型也比较复杂。第四纪沉积物的发育属于陆相沉积,包括河流冲积相,塬梁地区风成黄土,山前洪积相及断陷带内的冲洪积相等四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的沉积物。境内地质构造自远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层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盖面积最大。已探明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淘系、志流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黄家洼山及屈吴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东中期花冈闪长岩、奥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罗系的烁岩出露。
气候:平川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腹地,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东南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因而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北近腾格里大沙漠,地域开阔,无高山阻隔,西伯利亚寒流易于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长,风沙霜冻危害频繁。境内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东南、西北两个不同的气候带。年平均温度为8.2℃,冬夏温差较大。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总的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稀少。
土地:全区总土地面积2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3%,人均耕地2.58亩。耕地中,山地14.36万亩,川地11.56万亩;其中,水地为9.03万亩。全区林业用地面积91.1万亩,其中:有林地5.1万亩,灌木林地16.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2.5万亩,宜林地57.4万亩,森林覆盖率6.7%。
7、基础资源
白银市平川区
平川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现已探明或发现的矿种达21种(含亚矿种)。能源矿产资源以煤炭、陶土为主。煤炭总储量11.37亿吨,保有储量8.5亿吨,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工业动力和民用煤。煤炭资源在甘肃省占第二位,仅次于华亭矿区,共划分为宝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
境内非金属矿产资源还有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其中紫砂土储量1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24亿立方米,石灰石1亿吨以上,在西北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水资源相对充裕,黄河流经境内32公里,地下水、地热水等资源量大质优。
8、特色产品
白银市平川区
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保有储量8.5亿吨。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其中紫砂土储量1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24亿立方米,石灰石1亿吨以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
水资源:黄河流经境内32公里,地下水、地热水等资源量大质优。煤炭资源:在甘肃省占第二位,分布在境内的有宝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其中宝积山、红会、王家山矿区含煤面积分别为22、18和10平方公里。年原煤产量达1200多万吨,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工业动力用煤。电力资源:西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国电靖远第一、第二发电有限公司,位于区境旱平川,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是连结陕、甘、宁、青电网的主力火电厂之一,年发电量130亿度。风能、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风能超过2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5万千瓦,捡财塘风电场一期工程已并网发电,有110KV、330KV、750KV等变电站。
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陶土储量达40亿吨以上,墙地砖年产量近2000万平方米,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西甜瓜、玉米制种、大枣、菊粉、生物酶、番茄酱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外,“平川蜜”西甜瓜和“乾泰”种子已远销省内外,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为主,品种繁多的小杂粮也初具产业化规模,秦芄、车前子等野生中药材和石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及天然森林、草场资源丰富。
9、荣誉称号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先进文化区、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平安县区。
10、历史名人
白银市平川区
王进宝(1626年—1685年)字显吾,平川区黄峤乡马饮水人。清顺治五年(1648)投军陕西提督孟乔芳部张勇标下,以精武功,善骑射,屡立战功。尤以平吴三桂养子陕甘右镇总兵王辅臣之功,为康熙所器重,加一等阿思哈呢哈番,授奋威将军,兼提督平凉诸军事。二十一年(1682)九月,以四川云南荡平,诏进宝陛见,康熙帝钦使郊迎,亲临赐宴,赐团龙御衣,黄鞍鞯马,及行,帝亲临海甸,缓辔顾问二十余里,复赐内大臣朝衣一袭,准以外大臣列内大臣班,驰奏觐见。二十四年病逝于固原任所,康熙帝赠其太子太保衔,并授一等子爵,世袭罔替。乾隆朝,乾隆帝顾念平定三藩*勋耆,令图王将军画像悬紫光阁,供后人凭吊缅怀。王将军为有清一代甘肃籍唯一的正一品官。二十五年长子王用予运父柩归葬西格拉滩青砂岘,春三月遴石工兴工建墓。原配孙氏病逝后合葬。座北向南,堪舆家称为“犀牛望月穴”,原立石坊三座,总长150米,宽20米,由南大门向北依次排列上马石、旗杆石座、牌坊、龟形石碑座、石犴、石马、石羊、文官、武官石像等,有谕祭碑文四道,钦赐造葬碑文一道,神道碑铭一道。立碑规模宏大,石工雕凿精巧,为全国少见之将军墓葬,惜毁于*,坟堆封土为圆形,周长33米,高7米,向南7米处为首碑座及石坊。
11、古迹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
屈吴山:为祁连山东延余脉,旧志谓“六盘山回顾西北,迤逦而来,界靖、海、会三县”,“以相传屈、吴二姓所居,故名”。主峰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为平川区最高峰。山势雄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李宪败夏兵处即在山下,甘肃省由中国*领导的最早的武装暴动靖远兵暴的第一次战斗也在屈吴山麓打响。屈吴山自然风光优美,岩壑间多清泉流水,素有百泉之称,水质甘淳甜润,可供酿酒,山间林木遍布,有天然乔木5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0多种栖息其间。屈吴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贞观十九年,三藏法师玄奘取经归来,在水坝滩驻锡建殿,清龙门派名道士刘一明曾在山中养性修真,主要著述《西游记解》即在山中开始撰写。潮云寺为陇上古刹,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万佛殿则气势恢弘,造型别致,潮云寺与万佛殿像两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屈吴山的南北两侧,为避暑、旅游胜地。《屈吴春嶂》被列为平川八景之一。
北武当:亦名迭烈寺,庙址在平川区水泉乡黄湾中村。始建于唐代,唐敬德西征青海曾于此渡河,整修庙宇。明正统二年(1437)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巡检司废除后,“傍置空心楼一座,以资观望,今废,其上建庙,名北武当,有碑记。主殿祀真武大帝,足踏龟蛇,披发仗剑,两旁侍立五大龙神”。明嘉靖年间固原游击黄时值巡边至此,特输俸金,悉力改建,匾曰“真武神庙”,史载“灵异益著,人多蒙福”。在清代还有过大规模的修建,经民国九年的大地震后,仍具规模,三月三庙会极一时之盛,例有七十二会三十六山龙轿朝真武大帝之说。惜尽毁于*。近年平川、靖远、景泰等县区群众集资修建,能复旧观。登临其上,见庙下突出两石仿佛一龟一蛇悄然对语,左下侧一山宛如驯服的大象。庙下平畴向为古河道,再向前望去,黄河奔流,波涛滚滚,河西一抹红山,晚霞辉映,气象万千,不禁使人生怀古之幽情。黄河西岸的红砂岩崖壁上,即为著名的福寿山石刻。石刻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阴刻双勾正楷“捧灯照岸”四个大字,以山喻景,形象生动。旁有行草小字,内容为道教经文,对研究清代书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迭照望月》被列为平川八景之一。
白银市平川区
红山寺:亦名开元寺,因山石呈红色,故称红山寺。始建于北魏,宋曾重修。石窟内塑三世佛三尊,护法神六尊。明万历年间,在石窟前扩建大殿一座。后续建东西两殿,法王殿、岳王楼、苏武庙等建筑。清同治二年,毁于兵火,其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新建。红山寺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为巩固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由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任司令员兼政委,于1936年9月12日下午,*率部进入平川区境内,并将司令部设在打拉池红山寺。具体执行*交给的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创造条件,为实施“海打战役”做准备的指示精神。会宁会师后,10月23日,朱德总司令同张国焘率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一军到达打拉池,25日召开会师庆祝会,*报告一方面军,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及陕北苏区状况。红军在打拉池驻扎48天,建立了打拉池农民协会。平川区成立后,在红山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亭。红山寺现为平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月河晚照:黄河进入平川水泉镇月河村一带,河似月形,舒展优美,周围红山掩映,每当夕阳西下,余晖四射,山色、水色、天色湛然如绘,至暮夜,犹光华灼灼,豁人心目。河岸有明清古城,断壁颓垣,倍添山河之胜概。有诗赞曰:天机织出赤城霞,焕彩腾光万树花;几缕纷纷明远岫,余辉晚送夕阳斜。
摩崖石刻:自迭烈逊渡黄河而抵西岸,即为著名的福寿岩刻,岩壁高约二十米,长五十多米,刻于乾隆十二(1747)。阴刻双勾正楷“捧灯照岸”四个大字,以山喻景。旁有阴刻行草小字,内容为道教经文。另有临流道人吴大德所书“福寿山”初迹,“创修福寿山说”等内容。接近河岸的地方,刻一灵龟,首望黄河,背负红山,形态生动有力。石刻书法精湛,凌波观赏,别有一番情趣。
黄河岩画:区境岩画目前共发现野马滩、白杨林及井儿川三处。野麻滩岩画位于水泉镇野麻村境内,岩体为红砂岩,面南背北,岩面约成平行四边形状,高7.5米,宽约4.4米,为自然断面,平整无裂缝,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有一岩眼,位于同一垂线,上眼口径约17-18厘米,下眼口径为10厘米。岩面呈黑褐色,岩体下方有碱蚀,画面保存完好。岩画共有图像24幅,其中人体像10幅,人头像5幅,动物像8幅,器物像1幅,另有磨迹1处。白杨林岩画与野麻滩岩画隔河相望,凿刻于距地面约10米的红岩上,面积约8平方米,长约4米,高约2米。现存山羊像1幅,人像、月亮像、太阳像各1幅,人头像5幅,鼎状像3幅。岩画下幅已风化,有略存痕迹者数幅。山羊像位于整个岩画中心部位,如真羊大小,尾巴上翘,形态矫健,颈部刻线应为缰绳,表明先民正在驯养,为发展畜牧业的雏形。井儿川岩画位于王家山镇井儿川村后圈沟,已发现四处,均刻于红砂岩上,为鹿、牛、马、羊及蛇等动物形像,均为单体,凿刻手法简洁稚拙,且个体较小,风化较野马滩、白杨林严重。岩画一侧有穴居用火痕迹,背风处有动物圈舍遗迹。
白银市平川区
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筹建于2009年,位于平川区会展中心二楼,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白银市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双基地。纪念馆拥有陈展面积800余平方米,配有展柜31个、展板45块、展台15个,展出革命历史文物近300件,图片、图表40余副。拥有完整的文字史料30余万字,影视资料290余分钟,并拍摄了《不熄的火焰》、《红军在这里的48天》和《星火耀陇原》三部宣传专题片。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主要展出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平川地区的革命历史。1930年*陕北特委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派遣中*员张东皎打入*部队王子元团,并担任了副团长。同年,*陕西省委派遣中*员李罕言等打入王子元部,成立了*地下党支部。1932年5月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谢子长、张东皎等老一批革命家在王子元团接连发动了两次起义,分别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史称靖远兵变。这两次兵变都发生在今天的平川区境内,游击队与*反动武装展开了殊死搏斗,历时3个多月,转战数千里,发生大规模战斗3次。这是在*陕西省委领导下,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建西北红军所做的艰苦探索,打响了我省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是甘肃党史和西北红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10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的会师成功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红军在打拉池驻扎期间,发动群众、打土豪、分财产、筹粮草、撒下革命种子。继续长征之后,进一步点燃了陇右斗争之火,在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陡水支部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地下党组织之一,是陇右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力量,传播了进步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做了大量迎接解放的工作。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采用实物展示,文字讲解,视频播放三种方式,为社会群众实行全日制开放,免费参观,流水式解说。纪念馆馆内平均每天接待参观群众100多人次。2012年全年馆内接待游客5.07万人次。在保证正常参观的情况下,纪念馆每年至少举行20余次巡回展览,每年至少在平川区电视台播放专题片2次。在馆外接受教育的每年超过15万人次。纪念馆现已成为平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是平川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12、地方特产
白银市平川区
黄芪: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中文名黄芪含义为"黄色的头"("yellowleader"),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是甘肃省五项大宗中药材之一,(当归、党参、大黄、甘草)产于甘肃省南部的迭部县,这里所产的黄芪根条粗壮,皮鱼红棕,品质优良、加工讲究而驰名中外。
灵台中华鳖:灵台“金鳖”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体内蛋白质中含有十八种氨基酸,九种矿物质元素和八种维生素并富含多种不馆和脂肪酸,它们能保持人体神经系。不馆和脂肪酸,它们能保持人体神经系统活力,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同时又是理想的滋补不馆和脂肪酸,它们能保持人体神经系统活力,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同时又是理想的滋补养颜佳品。
民乐“苹果梨”:形似苹果,其质为梨,故得其名。特点是味甜、汁多、核小、无石细胞、可容性物质含量高达14%、极耐储藏。古代医学认为:梨,具有润肺化痰、止咳、解毒、防暑降温之功效,常食有益健康。
大黄:系常用药材,大黄主产甘肃,其质量最优者为礼县氧。大黄植物名掌叶大黄,原系野生,近年来颇多栽培,其根茎及根供药用。性味苦寒,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淤,利胆退黄等功效。另外也可作染料,香料和酿酒工业的配料。
上一篇:永昌县
下一篇:伊戈尔·普罗特尼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