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谈基础研究:要加大投入 更要精准管理
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不能盲目自信,尤其是在科技实力方面在江苏代表团的座谈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坦率地讲了话。
除了对“中国的科学仪器落后于发达国家至少10年”的担忧之外,王还在两会上就中国的基础研究和科研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谈论大型对撞机:2035年左右谁是对的
在谈到之前引起激烈争论的环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时,王说:“我们正在按照国际合作体系组织小组推进此事。我们现在正处于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阶段。我们正在设计加速器。总体目标是通过优化的技术方案获得最佳的科学结果,主要是生产更多的希格斯粒子,技术细节仍在调整之中。”
"该项目有望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获得批准。"他说,科学仪器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从酿造到建造,然后发挥效益。“为了实现2050年基础科研发展目标,确保科学仪器的可持续产出,国家今后必须重视科学仪器的规划布局。”
王坦言,面对不同的声音说没有压力是错误的,“你必须组织球队去争取对手的支持”。但回到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方向上,王坚信“这件事是对的。你可以写下我的话,看看2035年左右谁是对的。”
他还透露,今年,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将开始,并有望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建成后,将为国家在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端科技平台支撑。与此同时,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将完成散裂中子源的升级、空间x光观测台的建造和空间站大型空间辐射探测装置的建造。
基础研究:加大投入,精确管理
和许多研究人员一样,王呼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多年来,我们在R&D的基础研究投资比例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美国为15%。如果你看看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R&D总量,你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国家在基础研究投资上的差异至少是三四倍。”他说,他希望基础研究的投资将增加到每年约2000亿元。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去年在基础研究上花费了920亿元。
不过,他也强调,增加投资后更重要的是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与此同时,科学家应该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并获得更稳定的支持,以便科学研究基金能够真正产生成果。"扶贫要精准,科研管理要精准."
“各种国家文件一直强调需要给予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自主权,但事实上我们仍然没有自主权。”王对说,“当然,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财务制度进行。自主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经费可以随便使用,而是科学研究机构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并开展研究。”
“现在所有项目都要向科技管理部门申请,并由大同行进行评审。例如,我们的高能物理项目经常由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专家进行评审。不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人真正了解高能物理。我自己经常被要求回顾一些我不理解的项目。”王对说道。
他认为项目和基金应该由小同行的科学家管理,“例如,美国有一个高能物理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所有高能物理领域分配资金。”
虽然之前国家科技项目已经整合了一系列次,但王认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仍然要到处申请项目和换钱。我们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编辑项目书籍和预算。”
(北京,3月12日,《科技日报》)
下一篇:中国创新50人论坛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