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分封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汉承秦制,沿袭了秦国的郡县制,但汉朝也实行分封制,因此又称为郡国制。汉朝因为分封制导致了“七国之乱”,但是分封制的弊端早已显现,刘邦为什么还要分封呢?在和项羽对抗时期,刘邦为了笼络其它将领和军队,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这是刘邦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无奈之举,后面我们也看到,刘邦相继铲除了这些异姓王。但是刘邦做的不够彻底,他铲除异姓王之后,又大封同姓王,应该说没有吸取周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才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刘邦还和大臣们达成了一个“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但这个“白马之盟”在死去不久便被吕雉亲手摧毁,吕后专权时大封吕氏诸王。
这里其实派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周朝可以凭借分封制维持八百年之久,而汉朝几十年以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
分封制的弊端、诸侯并立的混乱局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思想的诞生。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即所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除了儒家,还有道墨法家都曾经阐述过大一统思想(受制于篇幅,在此不阐述大一统思想的由来),可以说大一统思想有力推动了更加有利于*集权的郡县制的出现。
也让分封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大一统思想成为历代王朝寻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大一统思想的出现有力避免了中国在周朝灭亡后,没有像欧洲一样在罗马帝国瓦解后从此再也没有完成过统一。
因此这就有了“七国之乱”中由于**试图削藩,加强*集权的动作。
可见这是由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矛盾造成,分封制赋予了诸侯高度独立的自治权,尽管汉代对诸侯的权力做出了极大的限制,但依然无法避免诸侯们*过大的现象。
郡县制是为了加强*集权,两者之间也就有了矛盾冲突,诸侯们要求分权,但*朝廷需要集权,“七国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最终的结果以*朝廷取胜,汉代诸侯国从此一蹶不振,到了汉武帝时,又实施“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诸侯们的实力。所以自“七国之乱”后可以说汉朝已经摆脱了分封制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这以后,一个词汇“削藩”从此始终活跃在中国历史中。
下一篇:6个月米粉一天吃几勺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