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聚焦“高教改革”三个难题
高校学费上涨过快,自主招生存在诸多问题,优秀人才是“困难劳动”——代表们聚焦“高等教育改革”三大难题
*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协调教育的权利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行,这一改革是人们在学费、招生和培训方面最为关注和质疑的地方。一些代表围绕报告中的改革措施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脉冲分析。
问题1:“学费飙升”会阻碍“贫困家庭的孩子”吗?
2013年7月,山东七所高校将每个学年的固定费用改为灵活的每次学分费用,引发了对“变相涨价”的质疑。从那以后,新一轮高校学费上涨已经开始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地区。福建、山东、湖北、贵州、天津、广西等地相继上调高校学费,将“涨价潮”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根据*工作报告,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院校的人数将增加10%以上,这样更多的农村儿童将有机会继续深造。然而,高校学费的急剧上涨迫使人们担心高学费的门槛会阻碍贫困学生的学习。
“大学学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弱势群体的向上流动。高校学费调整不能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即使价格上涨,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公平性。”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说。
许多人大代表指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的学费不得超过年平均教育和培训费用的25%。然而,许多较高的学费已经超出了这一政策的“红线”。
今年2月,宁夏甚至在学费上涨听证会方案中提出了学费平均上涨62.2%和最高上涨86.7%的调整标准,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学费“报复性上涨”的关注。
据了解,当前高校学费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费多年没有调整,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学生培养成本近年来大幅上涨,办学资金不足制约了高校发展,部分高校负债累累,发展不可持续。
这位代表成员说,高等院校的学费是否应该增加以及增加多少应该在一个科学的评估机制形成之后决定。目前,我国高校没有详细具体的培训费用清单。学生培训费用的分担机制尚不明确,地方财政投资不足也没有受到指责。一些高校热衷于负债累累的基本建设,学费监管机制缺失,导致学费成为“乱账”。
困境二:自己招生,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出现了?
在一些高校暴露出自主招生丑闻后,自主招生考试一直处于舆论的前沿。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实施至今已有11年。这一政策原本旨在打破高考“一考终身”的政策,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其透明度的怀疑。对该体系的怀疑也很猖獗。在今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也有许多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建议。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在两会期间公开批评“自主招生”。
邓秀新说,大学在招生方面越是谨慎,腐败的空间就越大。在缺乏透明的运行机制的情况下,高等院校招生中过多的*裁量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腐败。缺乏固定数量标准的艺术专业已经成为腐败的温床。“只要你事先买通考官,当场随机抽取一笔,你就可以被称为大师级的作品,这是外行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他说。
“自主招生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但目前的情况是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如不公平的教育已经出现。只要进行统计,通过“独立入学”在各级学校注册的学生就表明,来自弱势群体的儿童要少得多。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差距高达100分,这给了拥有社会资本的家庭很大的操作空间。”罗和安说。
许多代表说,自主招生已经演变成一种“小高考”,在这种考试中,高校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考生很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将很快出台“十公开”文件来规范自主招生,使所有自主招生都公开透明。他强调,独立招生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只根据成绩录取学生的缺点,并给学生以特殊的专业机会,但目前的操作程序和招生委员会的组织并不完善。
代表委员们建议,要解决自主招生的诚信问题,高校和中学需要共同努力。高校应尽快建立透明科学的自主招生评价标准和违规处罚措施。中学应尽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诚信监督措施。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独立招生才能在阳光下运行。
困境3:优秀人才太难输送,是源于教育还是社会?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问题”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它每年都很弱。如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成为代表们的热门话题。
目前,中国大学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俄罗斯和印度,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大学在拔尖人才培养和原创科研成果发表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这个问题不是关于大学,而是关于社会。不管教育有多好,我们仍然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说:“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他们觉得素质教育不可行。谈了这么多年减轻负担,连教育部也发表文章,但负担减轻了吗?”
根据罗和安的分析,强化人的思维的应试教育当然是应试教育。然而,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贫困大学与好大学的巨大差异,人们自然而然地涌向好学校,于是好学校的人才评价标准成为学生培养的方向,形成了应试教育。
有代表指出,高校“千校一面”的局面离不开高校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高校必须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甚至不同的专业也必须有不同的目标来指导高校合理定位。
他们强调,为了培养“大师”,应充分发挥教授和科学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主导作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分配,特别是科研经费的分配,应由专家和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