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1月24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会宣布“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如“人类Piwi基因突变引起的雄性不育”,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如“m6A甲基化修饰调节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的命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植物生理学与生态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 中国科学院,如“水稻广谱持久抗病性和产量平衡的遗传和表观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
其余六项包括:“水稻新的广谱抗病遗传基础的发现及机理分析”、“化疗药物通过caspase-3诱导细胞死亡的毒副作用”、“细胞感知葡萄糖水平和调节代谢的分子机制”、“基于单细胞测序的肝癌免疫图谱”、“超高时空分辨率小型化双光子体内显微成像系统”和“中国学者首次建立的瑞特综合征猴模型”。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协会22个会员协会推荐,生命科学领域的同行专家评审和评选。其宗旨是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展示和宣传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介绍;
人类Piwi基因突变引起的男性不育
男性不育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Piwi基因在男性睾丸组织中特异表达,但其在人类精子发生和男性不育中的作用鲜为人知。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的刘默芳研究小组和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的石慧娟研究小组合作,从男性不育患者中筛选并发现了一种Piwi基因突变。小鼠模型证明了这种突变导致雄性不育,并揭示了这种突变导致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基于这种干预策略的设计,突变小鼠的精子活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本研究首次证明了Piwi基因突变导致男性不育,为该类男性不育的准确医学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结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m6A的甲基化修饰调节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的命运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祖细胞,不仅维持血液系统的长期稳定,而且是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核心成分。然而,资源缺乏是制约临床疾病治疗的瓶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枫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云贵课题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m6A甲基化调节内皮-造血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平衡,促进造血干细胞发育。这项工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拓展了人们对m6A生理功能的认识,同时为探索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水稻广谱持久抗病性和产量平衡的遗传和表观调控机制
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也是水稻生产的“癌症”。它被列为十大真菌疾病。水稻育种的瓶颈是发现广谱、持久的抗稻瘟病新基因,平衡抗病与产量的关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植物生态研究所何祖华课题组系统地鉴定和分析了一个新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发现该基因位点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表观遗传学方法,巧妙地调控一对免疫受体蛋白PigmR和PigmS,协调广谱水稻抗病和产量平衡的新机制,为作物高抗与高产的矛盾提供了新的理论,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该成果已应用于抗病分子育种40余个单位,一批抗病谱广的新品种获得批准并广泛推广,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瘙痒信息传递的神经回路机制
瘙痒感是人类和动物感知外界威胁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维持机体的生存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瘙痒会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抑郁、睡眠障碍等。瘙痒感的神经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大谜团。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神经研究所孙延刚的研究团队从脊髓水平的瘙痒感觉特异性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阳性神经元入手,证明了瘙痒感觉信息传递的核心神经环路,进一步证实脑干臂旁核的脑区在慢性瘙痒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阐明了瘙痒感觉信息传递的神经回路机制,为寻找慢性瘙痒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方向。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阅读更多
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下一篇:击剑运动员简笔画如何画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