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类“第六感”被证实?

科普小知识2022-10-28 17:00:01
...

几天前,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公布了研究结果,证实人脑可以感知磁场——当实验磁场和环境磁场方向一致时,受试者的大脑会做出反应。

截至记者发稿时,标签为“人类第六感第一次被确认”的微博内容已达到3.8亿读者,讨论文章超过5.5万篇。

“第六感”和“磁力”是一回事吗?这项研究是一个突破吗?研究大脑磁性有什么用?中国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如何?有鉴于此,《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邱子龙和王政研究员。

这种方法并不新颖,设计也很创新。

事实上,磁场的感知已经在一些动物身上得到了反映。鸽子或某些种类的海豚可以通过感应地球磁场来识别方向或实现“导航”。

人类磁场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前所未有”的吗?它如何证明人脑能够感知磁场的变化?

王政解释说,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用来检测所谓的“第六感”的研究方法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检测脑电图信号来读取大脑活动的常规方法。新奇之处在于他们使用法拉第屏蔽笼,这是一种射频屏蔽三轴正交实验装置,允许科学家手动控制笼中磁场的变化,然后评估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实验表明,当磁场作用于特定方向时,人脑会产生特定的输出信号,从而证明人类有能力处理磁场信号王政认为,严格来说,加州实验是一个阳性对照实验。本质上,这是一个相关实验结果。它不直接测量人的磁场感应信号,而只是间接测量磁场变化和人脑信号变化之间的关系。

没有磁感应存在的直接证据。

在现实世界中,磁场无处不在,从地球本身到仪器设备,甚至人体都会发出微弱的磁场。研究人类对磁场的感应能力有什么用?

王政同意“大脑中有一种磁感应蛋白/分子”的理论假设,并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蛋白或分子作为传感器来处理脑电信号,很难想象有什么机制能够处理大量的脑信号,将它们转化为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并形成完整的电信号通路。

邱子龙告诉《科学日报》:“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在人脑中还没有发现这样的蛋白质/分子。”

王政所在的实验室专注于利用超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功能活动。“我个人希望将来能找到这种磁感应蛋白/分子,因为人脑磁感应的研究必须在更微观或更直接的层面上寻找证据。在这个实验中,仅仅通过宏观方法来间接推测人脑磁感应的存在仍然是无用的”。

磁性不是公众理解的第六感。

磁场感应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感觉加工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是认知、决策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与磁力完全不同。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很容易区分。”王政解释道,“但这并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也需要与磁感应能力相关。”

如果我们能够研究、理解和使用一些方法来增强磁性,也许人类可以用它来帮助决策和达到公众所认为的第六感的效果。“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人体的磁性不应该太敏感,否则在复杂的磁场环境中它会一直受到干扰。”王政笑了。

中国脑科学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去年,中国的“大脑计划”正式启动,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脑秘密和攻克脑部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以及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

王政表示,科技部计划在哈尔滨建造一个绝对零磁场空间,一个非常封闭的法拉第屏蔽笼,等级相对较高,用于研究和部署包括脑科学在内的生物现象。那时,在这个极其“干净”的环境中,包括大脑在内的人体器官中的磁场分布将会清晰可见。

(北京,3月28日,《科技日报》)

专家意见

马宁,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原创性和探索性研究需要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不应解释得太多。因为科学强调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特别是突破性发现,所以更有必要通过科学方法和操作来重复验证,以获得系统和稳定的结果。

在磁感应研究之前,主要集中在鸟类研究,这是第一次研究人体。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利用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重复性测试。原文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这项研究是在个人没有处理任何认知或行为任务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结果能否解释或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明显。只能说,从大脑功能的角度对人类磁感知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媒体有责任阐明科学进步的基本概念。公众也应该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技成果,避免以科学的名义引发舆论狂欢,误导人们对自身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