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冯至

科普小知识2022-05-16 05:31:58
...

中文名:冯至

外文名:Fengzhi

别:名:冯承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直隶涿州

出生日期:1905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1993年2月22日

职:业: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德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

主要成就: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

业界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1、个物生平


冯至年轻照片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冯至作品

  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

1954年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冯至作品

  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2、个人作品

作品 出版时间 出版社 备注
《昨日之歌》 1927 北新 诗集
《北游及其他》 1929 沉钟社 新诗、译诗合集
《十四行集》 1942 桂林明日社 诗集
《山水》 1947 重庆国民出版社 散文集
《伍子胥》 1946 文生 中篇历史小说
《歌德论述》 1948 正中 论文集
《东欧杂记1950》 新华书店
《杜甫传1952》 1980 人文
《张明山与反围盘》 1954 工人 报告文学
《冯至诗文选集》 1955 人文
《西郊集》 1958 作家 诗集
《十年诗抄》 1959 人文 诗集
《诗与遗产》 1963 论文集
《冯至诗选》 1980 四川人民
《冯至选集》(1--2卷) 1985 四川文艺
《论歌德》(1--2卷) 1986 上海文艺 论文集
《冯至学术精华录》 1988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论文、论著摘编
《杜甫诗选》 1956 作家 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
《德国文学简史》 1958 人文 (上下卷)主编
《哈尔次山旅行记》 1928 北新 翻译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1938 商务
《远方的歌声》 1953 人文
《海涅诗选》 1956 人文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1958 人文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978 人文
《还涅抒情诗选》 1984 江苏人民
《审美教育书简》 1985 北大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布莱特选集》 1959 人文

3、治学方法

洋为中用


冯至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年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真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我还要讲几件冯至经常强调的事情(或原则)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真”的治学方法的认识。

4、个人荣誉


冯至作品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5年*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5、主要贡献


冯至作品

  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且成就斐然,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先生创作的《十四行集》更是在中国新诗的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除创作外,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作为教育家,冯至先生恂恂儒雅,诲人不倦,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同时,冯至先生一生为中国外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

6、个人评价


冯至作品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就读了,有一次*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上一篇:王小鹰

下一篇:于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