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长篇小说奖,是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奖之一。首届茅盾文学奖于1982年颁发。
1、茅盾简介
茅盾文学奖,是以中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中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2、设立原因
1981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启动茅盾文学奖。设立此奖为中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遗愿,主要为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先生也为此捐款25万元人民币。
3、评选条例
根据评选条例,由中国籍作家创作的、在*公开发表与出版的13万字以上的作品,均有资格参评。
茅盾文学奖
此后,中国作家协会筹组评委会进行两轮无记名投票选举,获奖作品必须获得2/3以上选票才可当选,因秉持宁缺毋滥原则,每届获奖作品数额在3至5部不等。
设立初期每三年评选一届,后改为每四年评选一届。尽管茅盾文学奖为专家奖,但考虑到读者感受,按照《评奖条例》的规定,办公室将进入终评的作品予以公示,以便广泛听取读者意见。读者可采用书信或电子邮件方式发表看法。评奖办公室将汇总反馈的意见,向评奖委员会报告,作为评选参考。
4、历届获奖
第一届,1982年(评选时段:1977-1981)
获奖作品
魏巍《东方》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1985年(评选时段:1982-1984)
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刘心武《钟鼓楼》
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1991年(评选时段: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的葬礼》
本届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
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1997年12月7日揭晓、1998年4月20日颁发(评选时段:1989-1994)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王火《战争和人》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2000年(评选时段:1995-1998)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张平《抉择》
莫言获奖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2005年4月11日揭晓(评选时段: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2008年10月27日揭晓(评选时段: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麦家《暗算》
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届,2011年8月20日揭晓(评选时段: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毕飞宇《推拿》
莫言《蛙》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2015年8月16日揭晓(评选时段:2011-2014)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这边风景》
李佩甫《生命册》
金宇澄《繁花》
苏童《黄雀记》
(以得票多少为序)
5、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评价
茅盾文学奖价值取向因势渐变
朱向前(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作协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座谈会上代表评委的发言整理)
我是第六届以来茅盾文学奖评委,感觉比较而言,第九届茅奖评选结果揭晓后,业内和社会反响都比较平和,认可度较高。甚至有意见认为,前10部都评得比较准,哪一部获奖都不担虚名。用我的话说是:“有遗珠之憾,无混珠之嫌”。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五部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体现了作家对宏大叙事的精致化与诗意化的追求;《这边风景》“老树新花,一朵奇葩”;《生命册》用深刻凝重的笔触描写了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乡下人从乡下到城里的挣扎与撕裂;《繁花》承传了从“海上花列传”到张爱玲、王安忆等海上“浮世绘”的叙事传统,但更地域化,更平民化,也更接地气;《黄雀记》显示了一种寓言式的现代性写作在中国本土的成长与成熟。
连续担当几届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中国作协主办的几个文学大奖评奖不以码洋论英雄,不以榜单为参照,我深受感动,并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充满信心。
茅奖价值取向因势渐变,即从单纯的评价作品向兼顾考量作家的总体成就转变。这一变化始于第八届,因为当时遭遇了莫言、张炜、刘震云、刘醒龙等重量级作家,而且他们此前多次冲击茅奖,又因种种原因铩羽而归。如再不评给他们,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这就是一个新的情况了。茅奖年过而立,未能获奖的名家越来越多,这时候作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就不能不成为评委考量的因素,也许人们可能还更加怀念莫言《檀香刑》、张炜《古船》、刘醒龙《圣天门口》,但最终还是平和地接受了评奖结果。这是因为评奖对象发生了变化,从评委会到评委到文坛到社会,几乎是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共识,潜在地认同了茅奖价值取向的渐变。
第九届茅奖评选显然也沿袭了这一取向,除了金宇澄的《繁花》是长篇处女作,其余均为长篇斫轮老手。尤其是王蒙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的《青春万岁》到这次的《这边风景》,贯穿了60年,而且在文学领域覆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古典文学乃至国学研究,激情如此充沛,创造力如此旺盛,在当代中国文学界也无出其右者。
至于《这边风景》,我个人的态度前后有一个较大转变。我最初拿到《这边风景》,知道这是一部“*”旧作后就产生了排斥感,因为我就是在“*”期间学习创作,写了10年“假大空”的诗歌,深知在那样的政治高压下是很难写出什么好作品的,后来认真阅读,最终我的判断是:作家在严峻的写作生态中,最终听从了生活的召唤、内心的召唤、人性的召唤,冲破了观念的桎梏,写出了一幅特殊年代里边疆多民族人民团结战斗的生活长卷。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作者在写“打草”这一节后面的“小说人语”中,将其勾连《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打草情景,足见作家的艺术自信与雄心。作者还借用林斤澜先生的比喻,称“右派”一代作家有如“清蒸鱼”,有头有尾却无中段,即从1957年到新时期之初,20余年创作中断,湮没无闻。现在王蒙贡献了一个鲜活饱满的文学“中段”,它不仅仅属于王蒙个人,也不仅仅属于这一代作家,还可能成为60多年新中国文学史中一个堪称孤本之“中段”。《这边风景》最终顺理成章脱颖而出。
当然,如此一来,年轻作家想一鸣惊人就比较困难了。比如此次80后作家笛安的《南方有令秧》,就是一本被我推重为“月华如水一般的诗意氤氲、意境朦胧、语言华美的诗性小说”。但因作家才30多岁,也只能是热热身了,来日方长,继续努力吧。
此次评奖美中不足的是长篇小说的可读性问题。几个月来200多部长篇给我带来阅读快感的确实不多。这里面折射出来的首先是当前的文学生态问题,是读图、刷屏对读书的严重挤压。但这也是对中国作家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如何把小说写得更加好看?艺术性和可读性不一定要成反比。刘慈欣的《三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家应躬身自问,我的作品是否写得足够好看?当年*倡导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喜闻乐见”值得深思,今天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得百姓喜闻乐见,仍然是作家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