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泸州市江阳区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21:07:28
...

江阳区位于四川南部,长、沱之滨,幅员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64.12万,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是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金融中心城区。2004年荣获“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拥有“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等殊荣,素有“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之美誉。

中文名称:江阳区

外文名称:JiangyangArea

别名:江城

地理位置:长江、沱江交汇处

面积:649平方公里

人口:64.12万(2011年)

方言:四川话—泸州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行政代码:510502

著名高校:泸州医学院、四川警察学院等

电话区号:0830

邮政编码:646000

1、简介


江阳区

泸州市江阳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全区总人口:64.12万人。江阳区地貌由河谷、丘陵、山地组成。境内交通发达,水陆纵横。全区公路总长度808.6千米,长江、沱江水域123千米,有客运渡口17个,码头6个。黄金水道长江、沱江穿境而过,全区桥梁10座。长江5座,沱江5座,四川第一个直立式综合码头座落在区内。国道321线、泸一赤(水)路、泸一自(贡)路、泸一宜(宾)路、泸—合(江)路、泸一纳路以及隆纳高速公路,与区内的众多的乡村公路融汇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隆叙铁路连接成渝铁路,泸州火车站仅距江阳城区5千米。军地两用机场座落在区内蓝田镇,构成江阳“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江阳区提供便捷高速的交通运输条件。

2、历史沿革

江阳区隶属泸州市,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

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

粱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

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元35年。元属重庆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2年(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

1949年12月,泸县解放。

1950年成立泸州市,先后隶属川南行署、隆昌专区、泸州专区管辖。

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泸州市划归宜宾专区管辖。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同年5月四川省*批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泸州市市中区,划归省辖泸州市管辖。

1995年12月24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32号”文作了《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泸州市行政区划的批复》的通知。

1996年1月26日四川省人民*又以“川府函(1996)36号”文作出正式通知,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泸州市江阳区。

3、行政区划


江阳区

1996年泸州市行政区划前,经过撤区并乡,市中区调整合并为鱼塘、蓝田(含忠义、前进2乡)、邻玉、罗汉、泰安5镇,华阳、沙湾2个乡,南城、北城、小市、高坝、茜草厂区、安富、大山坪7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泸州市行政区划后,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泸州市江阳区,江阳区在原市中区的基础上划出鱼塘、罗汉两镇和小市、高坝两个街道办事处归龙马潭区,划出安富街道办事处归纳溪区。原纳溪县丹林乡、江北镇、石棚镇和泸县石寨乡、分水岭乡、黄舣乡、弥陀镇、通滩镇、况场镇划入江阳区。

经区划后,江阳区下设华阳、丹林、石寨、分水岭、黄舣、沙湾6乡,蓝田、泰安、邻玉、弥陀、通滩、况场、江北、石棚8镇和茜草、南城、北城、大山坪4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2月29日,经四川省人民*川府民政7号文批复,撤销黄舣乡新建黄舣镇。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川府民政14号)批准由茜草厂区办事处和沙湾乡合并,成立茜草镇,2002年初挂牌办公。2002年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将石棚镇更名为方山镇。2005年9月,撤销华阳、邻玉、茜草、蓝田4个乡镇,改建为4个街道办事处,2007年12月对外办公。2008年成立张坝景区办事处。2013年6月撤乡建镇,撤销丹林、石寨、分水岭3个乡,改建为3个镇。经过调整,全区共辖10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景区办事处,91个村,4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38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4、地理位置

泸州市江阳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地理坐标东经105o8ˊ52"~105o40ˊ38",北纬28o26ˊ18"~28o54ˊ57",东西长5l.3千米,南北宽25.4千米。东连合江县,南接纳溪区,西邻宜宾市江安县、自贡市富顺县,北以沱江为界与泸县、龙马潭区相邻。是中外闻名的“泸州老窖特曲”发源地,素有“川南重镇”、“酒城”等美誉,自古为云、贵、川、渝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江阳区内土壤主要是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和黄壤。水稻土、紫色土占耕地土壤面积的93%。中偏酸性土壤居多,土壤深度在40厘米~60厘米之间,沙壤适宜,肥力较高,宜种性强。全区幅员面积973604.6亩。

矿产资源

江阳区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以下六类十二种:有色金属矿产铜,贵重金属矿产金,非金属矿产膨润土、铸型砂岩、水泥粘土,水泥粘土等;能源矿产天然气、石油,建筑材料建筑石材、砖瓦原料、河砂、卵石等以及矿泉水。

水资源

江阳区水资源丰富,长江斜贯中部。年平均降水量1207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920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699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江阳区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的乡土乔木树种:青冈、香樟、桢楠、柏木、马尾松、桤木、千丈、苦楝、香椿、垂柳、黄葛树等。引进树种:湿地松、桉树、兰考泡桐、水杉、法国梧桐、意大利杨树等。经济林木树种:花椒、油桐、核桃、棕榈、桑树。果树:桂圆、荔枝、广柑、桔子、桃子、李子、杏子、梨子、枇杷、核桃、葡萄及引进的苹果、晋枣、梨枣等。灌木:马桑、黄荆、刺梨、火棘(救军粮)瓶兰花(金弹子)、胡颓子。竹类:慈竹、黄竹、斑竹、西凤竹、毛竹等。地被物:芭茅、小芭茅、蓑草、蕨类、苔藓等。药用植物:杜仲、半夏、薄荷、茴香等。

野生动物资源

江阳区野生动物物种及数量较少。野生动物以蛙类、蛇类(乌梢蛇、红黄蛇、菜花蛇等)和鸟类(乌鸦、喜鹊、猫头鹰、啄木鸟、斑鸠、竹鸡、麻雀、阳雀等)为主;随着江阳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白鹭种群和数量正在迅速增加;还有少量的野猪、野兔、野鸡、野鸭、獾和松鼠等野生动物。

6、气候条件

江阳区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春秋暖和,夏季炎热,冬无严寒,霜雪极少,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8.2℃,最高气温39.6~41.9℃,极端最低气温-3~1.1℃。年均日照1348.9小时,年均降雨量1187~1228毫米。江阳区内多西北、西南风,平均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15米∕秒。

7、民族宗教

江阳区共有37个民族,其中有36个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回、藏、*、苗、布衣、朝鲜、壮、满、侗、瑶、白、土家、哈尼、黎、畲、拉祜、纳西、仫佬、仡佬、锡伯、水、彝、东乡、傣、羌、阿昌、佤族等36个少数民族成份,2819名少数民族人口。(男性1197人,女性1622人)。人口较多的集中在回族731人、苗族463人、彝族314人、土家族227、满族258人、藏族156人。有贵州和四川北川特有的青衣族和芜族2个民族各2人。

在全区少数民族人口中,区政协委员4人,区人大代表2人。

在2819名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47人(警校、医学院占200多人)、大专学历147人、高中529人、初中712人、小学717人、文盲65人。低保人员21人、残疾人8个。机关、教育、卫生、*、法院等*47人。

全区有宗教活动场所27处,共有房屋建筑面积59872.22平方米。各教会在党和*宗教政策规定内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全区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8、经济状况


江阳区

2014年,江阳区委、区*继续关注民生,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加快发展”工作目标,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富民惠民政策,不断提高职工工资和城镇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城镇居民收入呈稳中趋缓态势。据全区110户城镇住户调查显示,2014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9元,总量居全市七个县区之首。同比增加1443元,增长11.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水平1.4个和1.3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全市七个县区中位居第6位。2014年上半年江阳区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实现生产总值(GDP)162.93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4%,增速居全市第2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4.0、2.9、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4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32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4.0:63.9:32.1调整为3.8:63.5:32.7。

9、风景旅游

江阳区区位优势突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方山、杨桥湖、甜蜜公园、张坝桂圆林四大风景区,简称“山、水、园、林”。目前,以“山、水、园、林”为重点的风景区已初具规模。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有国家AAA级风景区1处(方山风景区);国家AA级风景区1处(张坝桂圆林风景区);市级风景区3处(杨桥湖风景区、甜蜜公园、贵妃园);城区内景点10多处(滨江路、八百年宋代报恩塔、百子图广场、管驿嘴、朱德纪念馆、钟鼓楼、龙透关等);乡镇景点10余处(东岩公园,泰安镇的龙锦山庄、黄舣镇的潘家大院,弥陀镇的观音湖、通滩镇的海潮湖、三国董永墓等)。

江阳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有着较多的人文景观、祠庙、陵墓道观和佛寺道观。四百年泸州老窖池、八百年宋代报恩塔、朱德纪念馆、龙透关、钟鼓楼、黄舣雷家大院古建筑和泸州著名的古八大景点中的宝山春眺、方山雪霁、白塔朝霞、渔甘晚渡等景点都是辖区著名的人文景观,百子图文化广场、大梯步文化广场是近年来江阳区新建的城市景观。区内有祠庙27座。

方山

方山是川南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方山风景区位于城区西郊方山镇,海拔649米,面积75平方千米,历史悠久。据载唐玄宗曾于天宝元年(公元741年)下诣赦建云峰禅院(即老云峰寺)方山从此成了佛教名山。至宋代,山上又修建了新云峰寺,清初又新建了宝峰寺、普照寺等,山上佛教极盛时有寺庙48座(至今保留完好的有6座)寺院规模宏大,建造精美,号为蜀中八大十方丛林,名扬川内。汉朝时有“汉泉”的殊荣,唐朝时有“小终南山”的别称,到清朝时有“峨半堂”、“小峨嵋”的美誉。方山老云峰寺、新云峰寺建于唐、宋朝,20世纪90年代重新修建恢复了宝峰寺,现中云峰寺由21世纪初全新修建。近年来在景区新建成索道、旱地雪橇、天池山庄等游乐场所和旅游景点。

杨桥湖景区

杨桥湖景区是江阳区著名的人工湖泊景区。它位于江阳区蓝田街道办事处杨桥村,距城区8千米,规划占地面积1.2平方千米,是在杨桥水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水为主要特色的景区,湖面宽阔,湖中有一个岛、三个半岛。岛上绿树葱茏,景中有景。有享誉市内外的钓鱼村——“川南第一钓”称号,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杨桥水库修建于1959年,旅游开发始于1982年。景区内青山如岱,碧水如涟,空气清爽,鸟语花香,自然景观与农家乐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区,景区内现有游船、游马、儿童游乐场等游乐项目,有36户农家乐,其中星级农家乐6户。有公交车直达景区,交通十分便利。杨桥湖景区现年接待游人量达到60万人次,是泸州市的重点风景区。

张坝桂圆林风景区


张坝桂圆林

张坝桂圆林风景区位于城区东郊张坝景区办事处内,离市区7千米,是区内著名的城区园林,占地4500余亩,绵延十余里,生长着15000多株百年以上老桂圆树和2000余株荔枝树及桢楠树,这些老桂圆树成林于19世纪末。是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桂圆林风景区有“三宝”:古树、长江奇石、桃花水母。景区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纵深约1千米,素有十里绿色长廊、“天然氧吧”、“绿色客厅”之美誉。1998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亚太规划公司总经理、旅游发展规划专家路德维·雷德及旅游经济专家巴里·麦肯先生深入林区考察后,兴奋地向世界宣布:“张坝桂圆林风景区是中国四川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最佳园林”。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生态旅游和四川国际旅游环线的景点,在《四川省国际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张坝桂圆林是94个旅游景区、景点中唯一的农业观点旅游景点。由于林中的桂圆全是实生树,这片桂圆林是中国内陆唯一的桂圆种质基因库,是四川省唯一的农业观点基地,被四川省*列为“永久性绿色保护区”,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又被评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坝景区也蕴藏着较为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景区内留存的“张氏墓碑”阴刻碑文800余字,完整记录了张氏一族历经6代勤耕苦读,培养出两位国子监大学士的光彩历史。

甜蜜公园

甜蜜公园位于城郊邻玉街道办事处。占地1500亩,有1200亩樱桃林、荔枝、藤梨、水蜜桃等名优水果3万多株。甜蜜公园四季有花赏,季季有果品。是人们郊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每年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江阳区均在邻玉举办一次盛大的“邻玉樱花节”,吸引大量游客到景区观光旅游。

10、名品特产

泸州老窑


泸州老窖

早在1792年,四川泸州特曲就受到清代诗人张船山称赞。后来又陆续在*国际博览会上得奖。解放后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名酒。被誉为我国浓香型酒的代表产品。泸州老窑特曲的“老窑”二字,是因为它的成名与用陈年老窑发酵有关。泸州现有老窑,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窑龄。

中国名酒,窖龄已有四百余年,荣获1915年*万国博览会国际名酒金奖。具有醇香浓郁、饮后留香、清冽干爽、回味悠长的浓香型酒的特色,享有“拔塞千家醉,开瓶十里香”的美誉。

泸州糯红高粱

泸州地区种植的糯红高粱(当地人称之“红粮”),这种糯红高粱淀粉含量为62.8%,其支链淀粉比额超过90%,富含的单宁、花青素等成分,其微生物酚元化合物可赋予白酒特有的芳香,同时因糯红高粱的生命力甚强,耐旱耐涝,凡种即收,川南丘陵地带种植的糯红高粱,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纯天然绿色粮食理所当然成为酿造国窖1573的主要原料。

邓氏米花糖

邓氏米花糖是四川省泸州市著名特色小吃,“老店”位于泸州珠子街口(明珠商场旁),现有两家分店在滨江路。米花糖主要是用糯米和白糖作的。先要经过米制过程,就是将糯米蒸熟,晾干使它仍成原米粒状,然后每天5公斤糯米以200克饴糖兑成水,在锅内焙制,俟水干后,再用砂炒,这时1粒米可涨到4粒米大(用猪油或菜油炸有同样效果,为了节约油脂,一般多用砂炒),然后再用糖精、白糖和饴糖制成糖浆,将制好的米倒入糖浆内,加上少许的花生仁,在锅内拌匀后,倒于案上匣内,捏成方块,再用刀切成小块,即成产品。邓氏米花糖历史悠久,香甜可口,米花清香浓烈,是老少皆宜的泸州特色小吃。

泸州黄粑

泸州黄粑是泸州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小吃,它源于农村、城市家庭制作形成,选用红糖、白糖、糯米、大米、本地特有的天然植物黄粑叶精工制作而成,是大众喜爱的食品。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黄粑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黄粑叶内所含的芳香油。泸州黄粑是居家必备、馈赠亲友的佳品。

泸州白糕


泸州白糕

泸州白糕,是著名的汉族糕类小吃,始产于1920年代的“三义园”白糕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点闻名巴蜀,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早点佳品,有的还在筵席上作“过中”点心。白糕之名,久盛不衰。泸州白糕选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猪油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制而成,故全称桂花猪油提糖白糕。样子大小如水杯口,形状象飞碟,有的中间还会点上一个小红点。泸州白糕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等特点闻名全川。刚出笼的白糕,洁白滋润,香气袭人,诱人食欲。

泸州猪儿粑

泸州猪儿粑,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质量优良,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软而不粘牙的独特风格,成为泸州名小吃之一。泸州猪儿粑分咸馅、甜馅两种。咸馅以鲜猪肉、冬笋、香葱、味精、精盐等为原料;甜馅以白糖、化边油、桔红、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为原料。包馅的原料,则用八成上熟糯米、二成饭米磨浆吊干后的粉子。刚蒸熟的猪儿粑洁白而有光泽,仿佛是煮熟的小猪,故而得名。

泸州桂圆


泸州桂圆

泸州桂圆,有着辉煌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泸州桂圆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汉代。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所言“旁挺龙目(即龙眼),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绍朱实之离离。”即言及泸州桂圆。而张坝桂圆林,至少可追溯到清代“湖广填四川”时,也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

11、历史名人

董和,生卒年待考。蜀汉掌军中郎将。字幼宰。泸州人。东汉益州牧刘璋任命董和为成都令,时蜀俗奢侈,他躬身以俭,所辖之地移风变善。迁益州太守,清约如前。与少数民族相交,务推诚心,少数民族对其爱戴信任。蜀汉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同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交情深厚。董和对外管理特殊地区事务,对内参与机要20余年,死时家无财产。

董允,蜀汉侍中守尚书令。字休昭,董和之子。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舍人,徙洗马。刘禅继位,迁董允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北代前上疏刘禅,劝其宫中之事向董允等咨询,不久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宿卫亲兵。延熙六年(243)加辅国将军,七年任侍中守尚书令,九年去世。

高楠(1852~1903),字澄兰,泸州城厢(今泸州市中区城区)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山西副考官,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御史,历任刑部、兵部、工部边三科给事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侵占奉天3000里,高楠爱国心切,与王乃征合书《陈时势危机亟筹挽救疏》,约众御史联名上奏,众御史惧而不敢签名。高愤怒说:“失数千里,无一言,诚为大耻。”在众舆论迫使下,清庭派人谈判,收回被侵占的全部领土。因此高楠直声闻名全国。与王乃征齐名,世称“高王”。终年51岁。著有《籍禅室诗抄》、《高给谏骈文奏稿集》。

陈漱云(1882~1957),字宝镛,泸州城厢人。早年就学于川南经纬学堂,与李琴鹤等同学发起组织输新学社,宣传*革命,被官府察觉,勒令解散,陈被开除学籍。1904年赴日本,入明治大学,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被派往印尼、爪哇、三宝垄等地,以教书、办报为掩护,宣传*革命,争取华侨在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

1911年初回国,参加辛亥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返泸,与杨兆蓉、席乾生等策划泸州起义,集资筹办火柴厂,暗中制造炸药,供起义用。时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陈漱云等同盟会员策反川南永宁道炮兵队、泸州都司、驻泸盐务巡防与泸州守备官兵起义,迫使永宁道台刘朝望反正,泸州独立,成立川南军*。

同年冬,陈奉命赴北京,参加炸杀袁世凯的行动,未遂。1912年初,又参与彭家珍等刺杀清廷禁军首领良弼,彭当场牺牲,陈负轻伤,乘乱脱险。伤愈回泸。任中国*川南交通部党长。此后,他倡导实业救国,振兴中华,参与修建济和发电厂集资活动,并经营利济火柴厂。

1927年,陈任泸县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负责工务,参与市政规划,并领导修建钟鼓楼、东门口轮船码头、卸甲桥大同水道、中山纪念堂。后年高体弱多病,很少参加社会活动。1957年2月加入中国*革命委员会。3月逝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