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BeijingUniversity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大学。学校分为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截至2014年4月,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米已竣工启用,图书馆纸质藏书134.8万册。该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34个本科专业;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6个工程专业学位授权领域。专任教师696名,全日制在校生8562人,其中本科生7283人,硕士研究生1212人,留学生67人。
中文名:北京建筑大学
英文名:BeijingUniversity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
简称:北建大(BUCEA)
创办时间:193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属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现任校长:朱光
知名校友:李瑞环,李昶
主管部门:北京市
硕士点:55(二级学科点)个
博士点:1个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主要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学校地址:大兴校区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102616);西城校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100044)
学校代码:10016
1、历史沿革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肇始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解放初期为北京建筑专科学校(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兼任校长),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3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被评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2014年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北京建筑大学积极适应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首都城乡建设的需要,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视野,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是北京乃至国家城乡建设的重要力量。
2、校区设置
学校主校区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为解决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学校主动采取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方式,先后建设了西城校区和大兴校区。
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位于大兴区芦城,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东距大兴新城中心仅2公里。总用地面积1000亩,相当于5个原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1.9亿元。大兴校区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按照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大兴校区建设将突出节约型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成后的新校区将成为具有开放化、社会化、国际化特点的大学校园。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米已竣工启用。
学校主校区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设有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19个,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6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60万元。学校图书馆馆藏充足,数字化资源丰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学院设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外语视听语言室和计算机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60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书近50万册,中外期刊千余种,并设有电子阅览室、视听室和图书阅览室,数字化资源丰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学院建有千兆以太网,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学院体育设施完善,建有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等标准设施田径场和足球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和健身场所。学院校园内环境优雅,花草遍布,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3、学院专业
北京建筑大学
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学校现有在校生125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500余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000余人,留学生120余人。现有34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现有"建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
4、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671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1人,其中教授105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8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4人、长城学者3人、教学名师7人、高层次人才3人、学术创新人才5人、科技新星8人、青年拔尖人才20人、青年英才20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25个。学校分为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其中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36万册)、电子图书122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5、学校荣誉
北京建筑大学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9项。2013年获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为适应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建成11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36项。
近五年来,学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9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8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共10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防腐高效低温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科技服务经费2.8亿,连续八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参与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现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等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社科基地和大学科技园项目。被确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结构抗震关键技术、地下工程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应用、热能高效利用技术、雨水污水资源化技术与应用、城市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与应用、建筑工程装备与控制技术、建筑文化与建筑伦理等20余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
6、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3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7、人才培养
北京建筑大学
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五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超过95%。学校获评教育部"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8、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学科高校。目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认真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战略,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而努力奋斗。
9、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建中
校长:朱光
党委副书记:张启鸿
纪委书记:何志洪
副校长:宋国华、汪苏、李维平、张大玉
10、校徽简介
校徽
校徽设计方案以紫色(RGB136.0.196)为设计基色,标志为正圆形,沉稳宽厚。
以校园特色建筑为主体设计元素。素材源于该校老校区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列为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实验5号楼,辅以1936年标记,构成核心图案,展现出母校的悠久历史、建筑文化和办学特色。
主体图案为简洁而不失细节的建筑立面图像,其突破内环的横展布局稳重大方,整体上疏朗而细腻,突显的门廊台阶有着登堂入室之感,体现了该校师生的精神追求。
校名采用了上英文、下中文的布局,英文采用国内外大学常用的TimesNewRoman字体,中文为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的校名。
外围辅助图案,其内环部分为抽取的中国传统建筑细部纹样,再环以校名文字和刚劲外环,颇具装饰感。
11、报考指南
录取分数
2014 | 545 | ------ | ------ | 第一批 |
2014 | ------ | ------ | ------ | 第二批 |
2014 | ------ | ------ | ------ | 提前批 |
2013 | 539 | 667 | 492 | 第一批 |
2013 | 510 | 644 | 359 | 第二批 |
2012 | 460 | 627 | 605 | 第一批 |
2012 | 426 | 551 | 444 | 第二批 |
2011 | 473 | 624 | 518 | 第一批 |
2011 | 428 | 581 | 467 | 第二批 |
2010 | 500 | 610 | 512 | 第一批 |
2010 | 460 | 530 | 477 | 第二批 |
2009 | 501 | 611 | 595 | 第一批 |
2009 | 459 | 531 | 476 | 第二批 |
2008 | 502 | 602 | 566 | 第一批 |
2008 | 455 | 556 | 587 | 第二批 |
录取规则
学校在录取考生时,全面贯彻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批次、科类进行录取,专业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原则结合考生志愿顺序,全面审核,择优录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2+2项目)与理科实验班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2+2)要求英语单科成绩在100以上。
在进行专业录取时,承认各省级规定的照顾加分。
学校各专业录取无男女生比例限制,所有专业不设美术加试。
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北京地区第一批录取时,根据平行志愿高分考生的数量情况,预留出20%左右的比例录取平行志愿考生。建议考生一志愿报考,专业选择余地较大。
重点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30个,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
收费标准
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北京市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本科:文史、管理类4200元/学年/生,理工类4600元/学年/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2+2)项目国内学费标准为30000元/学年/生,国外期间按当地收费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