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萨满文化以及表现满族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剪纸形式,流传于医巫闾山满族地区,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上中国北方各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与形态的珍贵史料。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锦州市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源流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过唐宋明清的发展,剪纸艺术在中国各地产生了不同支派,蕴含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医巫闾山地区满族剪纸是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崇拜的萨满文化以及表现满族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剪纸形式,流传于锦州医巫闾山满族地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民间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窗花、挂笺、喜花、生命树、祭树、灵幡,是节庆、婚礼、祭祀等活动中烘托氛围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的装饰刺绣图样。
剪纸中记录满族风俗的作品,表现了近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医巫闾山山林文化的融合。
2、传承意义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的自然神、祖先神崇拜内容,记载了北方民族曾有过的万物有灵、与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状态和文化状态。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中,记录民俗文化内容的作品,为我们记录了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程,是研究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创作手法特色鲜明,文化符号完整确定,是祖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珍贵宝藏。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地。医巫闾山的满族,是北方民族的一个新的共同体,她由几千年来聚聚合合、生息繁衍于医巫闾山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以及历代迁移到医巫闾山的中原汉民族所组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正是山上的密林和山下的草原孕育的艺术奇葩。她记录着医巫闾山的先民对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无比珍爱和崇拜的信息、记录着由于老祖先的精心保护,而存留下来这一方山水家园的历程。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当地的老百姓告诉记者,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3、艺术特色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以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如“通天树”、“生命树”、“山神”等)、生殖崇拜(如“腹乳如山、养育万物”的女神“嬷嬷人”等)、植物图腾(如“柳树妈妈”)、动物图腾(如“狐神”、“牛神”)、祖先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纸艺术生成形态,不但内容神秘诡谲,还记载了大量的远古文化符号,其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4、传承人物
汪秀霞
汪秀霞是一位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剪纸艺术家。她出生在满族人聚居的北镇市汪家坟乡张岱村,从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满族剪纸,接受满族民间文化的熏陶。17岁嫁到医巫闾山深处的三道沟村。这是一个古代守护辽代陵墓的契丹人聚居过的地方,弥漫着浓郁的萨满文化气息。汪秀霞的婆婆就是当地有名的萨满。萨满,是山林民族萨满教的神职巫师。医巫闾山民间剪纸中有很多记述萨满跳神场景的作品,它们传递了作者对萨满精神世界的理解。汪秀霞的剪纸作品,最多的是诸如《山神》、《狐神》、《蛇神》,以及《柳树妈妈》、《九乳妈妈》等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个诡异、癫狂而又充满了与大自然血肉亲缘情感的萨满世界。她的剪纸艺术简直就是萨满之歌的绝唱! 然而,同样是表现植物图腾的“柳树妈妈”,出自91岁剪纸艺人张喜荣之手,与汪秀霞的剪纸风格就大不一样。张喜荣剪的“柳树妈妈”,描绘的是女神的创世情景:柳树妈妈正在分娩,她生出的是宇宙,而且是顺生。先生出飘着云彩的天,紧跟着生出奔跑着鹿的大地,最后生出的是鱼在其中游戏的水!
她用剪纸艺术讲述着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她一生多舛艰辛,直到70岁因剪纸出名,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她从不自怨自艾,平和又精明,勤俭又从容,用她的剪纸作品传递着自然平和的气息。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品还记录了医巫闾山各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其中有对民族领袖努尔哈赤英雄业绩的描述;有对满族及北方民族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娱乐等日常生活的记叙。这些或温馨、或火爆、或壮丽、或凄美的画面,倾注着作者赤诚的民族情感,传递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恋,以及对过去艰难生活的回忆。
王凤君
剪纸艺人王凤君,如今虽然过上了舒心宽裕的日子,但是,青少年时代的痛苦经历,就像一支难忘的歌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于是,她用农妇手中最常用的剪刀,让这支歌在一片片剪纸上轻轻吟唱,汩汩流淌。王凤君三岁丧母,寄住在姥姥家。四岁时,父亲接她回家。此后,贫穷和继母的虐待像无边的苦难,早早就埋葬了她的童年。在那些日子里,她趁没人时用捡来的纸片剪“媳妇人”和小猫小狗,是她唯一的乐趣。她在剪纸作品《童年》里记述父亲领她回家的记忆。画面中,荡漾在春风中的柳枝和呢喃的春燕,陪伴苦命的女孩走上人生之路。从此,希望和苦难就成为了她生命的和弦!结婚后,为了生存,为了争得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她日夜操劳。剪纸《大老王磨豆奶》,便是她又一幅生命历程的写照:边哺乳,边磨豆,血汗和希望在一起研磨。“大老王”的绰号来自她留给村民们吃苦耐劳的印象,她十分认可和珍惜,特地留在剪纸上。她灵秀、唯美的艺术风格,俗世、温情的作品题材,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中独树一帜。
过去,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创作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用这些剪纸作品美化生活中的那些工具和器皿是医巫闾剪纸人的祖传手艺,也是几千年农业社会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今,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些取之自然,还原于自然的手艺也即将消失。这些剪纸作品的作者,在刻画传统手艺的画面上,融入着深深的眷恋和淡淡的忧伤,表达着他们对即将消失的传统农业经济习俗的集体记忆。
马凤云
87岁的剪纸艺人马凤云,每天剪纸不息。她告诉6个儿女:“我每幅剪纸都剪6份,分别放在6个盒子里,那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产。”其实,聪颖过人、天赋极高的马凤云,用她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却又简约准确的构图形式,剪出了她最熟悉不过的农业社会里诸如生产劳动、娱乐、礼仪等林林总总的社会景象。连“吃火锅”、“编炕席”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场景,都被她惟妙惟肖地剪了下来。老艺人陈万增擅长皮影剪纸,他一生都在用快乐抗击贫穷,皮影剪纸除了用来演皮影戏,还可供儿童玩耍,或作墙花美化环境,其作品就是民间文化的快乐记忆。他们这些存留着农业社会民间文化记忆的作品,不仅仅是留给子女的,更是留给整个民族的宝贵馈赠。神奇的医巫闾山富含着神奇的民间文化,在绰约多姿的剪纸作品中展现着她独有的风采,留给世人无穷无尽的关于民间文化的美好享受和追忆。
上一篇: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下一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