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依
乃依,因其用木制成,故又称木笛,亦即横笛。流行于**自治区。历史久远,流行地域极广。因此其发展渊源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讨与研究。在*拜城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2世纪)的壁画中,已有吹奏乃依的图像。
中文名:乃依
类型:边棱气鸣乐器
材质:木
流行地区:**自治区
著名曲目:《雪海运肥忙》、《庆丰收》和《牧羊曲》等
代表人物:依明·艾则孜
1、起源
乃依
2、研究
从近些年发展来看,对于**乃依乐器学的研究成果相对颇硕。但总体来看,研究普遍不够深入,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叙述字。譬如,相关的论文有:刘桂英《*乐器》,何沿、汤江灏《*乐器史话》,韩宝强《中国改良少数民族吹奏乐器》等,相关的著作有万桐书《*乐器》,周菁保《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周吉《*木卡姆》,另外,一些重要的音乐工具书中对于**乃依也有研究,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音乐词典》,乐声《中华音乐大典》,总体来看,上述资料中对**乃依包含乐器制作、形制、演奏形式、演奏法、演奏曲目中众多形式进行了论述,成果显著。
3、构造
管身木制,通常采用当地生长的苹果木、杏木、枣木制作,将木棒掏空为管状,或挖削成两半的管体后粘合而成。规格尺寸不一,管长40厘米~50厘米不等,管径2.5厘米左右,管身左端开有一个吹孔,不设膜孔,中部开有六个按音孔,管右端开有两个出音孔。在管身左端至吹孔的一段笛腔内,距吹孔0.5左右处堵有笛塞。
哨片
哨片作为发音部件,通常用芦苇制成,其大小、厚薄、硬软都直接影响着整个乐器的音质音色,吐鲁番民间*乃依哨片制作一般较为粗糙,并且芯子的腰身较长,民间艺人多以细线缠绕哨片,由于其传统曲目风格多偏向于古朴柔和极不控哨性特点原因所致。
芯子
芯子为细铜管打制而成,其形为细圆锥管状,细的一端插入哨片哨坐,粗的一端插入主干的细端,主要与连接哨片和管身之用,此外芯子可以起到微调高音调的作用。
主杆
主杆为整个乃依最为重要部件,整体形为圆锥管状。通过口部气息吹奏双簧哨片,双簧哨片震动发声,然后声音由圆锥状芯子传递及扩张主杆,主杆也因此产生共振共鸣,使得音量不断增大,在长长的管壁上设有小的圆孔,在吹奏时通过不同指孔的开闭来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短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
气盘
气盘形状为圆形,中间开有一个小圆孔,芯子与乃依杆的接触处安装的这个主要为起到芯子与杆的连接,防止连接松动与漏气,而芯子与哨片的连接处安装的这个主要为了固定口型更好的控哨,也起到减轻口部吹奏疲劳的作用。
4、演奏
演奏时,管身横置。因管长不一而音高和音域也各不相同。以筒音C1的乃依为例,音域C1—d3,有两个八度零一个音,并可转D、G、bB等调。音色清脆、嘹亮而高亢。乃依演奏很有特点:运气较重,口风较紧,音量大小对比强烈,能较好地表现出*、乌孜别克和塔吉克等族音乐的风格。多运用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单倚音和复倚音等演奏技巧。常用于独奏、民间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在乐队中占有重要位置。独奏曲有《雪海运肥忙》、《庆丰收》和《牧羊曲》等。著名演奏家有依明·艾则孜等。
5、传承情况
从历史性来看,吐鲁番*乃依的传承方式与国家政策及吐鲁番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吐鲁番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乃依的传承方式,创造了更为优秀的传承学习条件。
传承条件不断优化,传承环境不断变化,传承人急待发展
老一辈鼓吹艺人在最初学习乃依时大多较为艰辛,当时经济交通都较为落后,鼓吹艺人的发展也较为滞后。有的艺人只能是每逢有鼓吹演出场合抓住机会与鼓吹艺人言传身教式的学习,即使可以找到专门的鼓吹艺人,由于交通不发达性使得鼓吹学习者费劲一番功夫才能有所领会。甚至有些艺人在学习初期连师傅都找不到而只能自己跟随广播模仿摸索学习。伴随当下经济快速发展,鼓吹爱好者便可以轻松边界的跟随老一辈人学习,给予鼓吹爱好者更多的便利性。
虽然学习条件更加便利,但是随着吐鲁番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吐鲁番地区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吐鲁番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乃依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在音乐艺术娱乐追求上有一部分开始倾向西方化及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崇尚手风琴等西洋乐器,从而最终使得乃依学习群体逐渐减少,传承发展也面临巨大危机。
6、传承方式
虽然传承条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传承方式还是言传身受式的方式,乃依师傅在语言讲解引导的基础上,主要还是靠切身演奏示范教学。
究其原因,这与吐鲁番*的音乐本体极其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吐鲁番有着属于自己鲜明特色的吐鲁番十二木卡姆及歌舞乐文化艺术,在继承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又因其特殊的因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特点,而乃依便广泛的服务于吐鲁番*文化,因此若要演奏出其繁杂而又独特的旋律韵味通过谱例来传达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只有这种最直接的言传身受方式才能最准确的降旋律味表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