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湄中学
蓼湄中学(现洞口三中)创办于1905年。由当时的有识之士李钟奇、袁朴、肖心华、曾梦吉等捐资筹建,名为高沙民立学堂。1910年,曾任东三省总督衙门秘书长的李钟起、水南桥贤达刘湘浦(留日)呈请省府谭延闿,批准筹办蓼湄中学.1917年,旧制中学首届学生毕业,90%以上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学校声名大振,誉满三湘。解放后,改名为湖南省洞口县第三中学(蓼湄中学)。
1、学校简介
蓼湄中学现为洞口县第三中学
1910年,曾任东三省总督衙门秘书长的李钟起、水南桥贤达刘湘浦(留日)呈请省府谭延闿,批准筹办蓼湄中学。经县、省同意,拆武冈州高沙分处分州衙门建校,由校长曾梦吉主持修建工程。
因学校处蓼水之滨,1911年4月呈教育部立案后,定名为蓼湄中学。
1913年,学校从吴家院子迁新校址。廪生曾绍裘题写了蓼湄中学校名。
1917年,旧制中学首届学生毕业,90%以上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学校声名大振,誉满三湘。
1918年,校友曾以鲁(留法)、李大连(留日)、刘百昭(留美,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等向学校建议:增加办学基金,改变学制。
1923年实行了3年制新学制。1925年春呈省府批准,改名为“湖南私立蓼湄中学”,撰《校歌》:“云峰挺秀巴水清,泱乎我蓼湄,文化渊薮,济济英俊,中国之光荣……”。老校长袁朴也撰一首:“可爱的蓼湄,背巴塘,面柳林,塔矗桥横风景新;可爱的蓼湄,高楼房,宽操坪,父老建筑费经营,我们到此读书学艺,发愤成材,将为母校争光荣。”校长刘荩卿率师生辟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开艰苦办学之新风。
1926年春,实行新学制后的首届学生毕业,高中升学率达90%,为全省之冠,生源遍及大半个湖南省,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赞誉。学校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存亡,激起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学额迭增。
1941年呈教育部长陈立夫批准,将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同时停办小学,正式招收高中两个班。
1945年4月,侵华日军溃退时,火烧高沙,繁华的“小南京”化为灰烬,惨状目不忍睹。日寇焚烧学校,把煤油浇在草堆上点燃,即仓惶逃去,幸被躲藏在学校仓底下、檐板下的工友、学生发现,及时灭火,才使学校免去了一场大灾难。
1948年,地下党员杨访荪、进步青年王永康受聘来校任教,写下了学校的革命篇章。1949年冬,高沙解放。武冈县人民*派向实、谢重生接管学校,任正、副校长。
1952年开始,学校在株木山建新校舍。
1953年,学校更名为“洞口县第三中学”。
1954年春,夏大明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先后发展了老师陈贻照、谭文栋、王建勋、杨英伟、袁光祥,学生叶发宗、任诗民、蒋兴雅等为党员。学校师资更加雄厚,出了如赵家善、李月潭、杨联珍、刘襄灼等一大批堪为师表的教师。
1958年,邓镇中任校长。
从1952年开始,学校师生陆续迁往株木山新校址,1963年秋,全部迁完。原校舍移交高沙完小。学校最盛时,办到二十四个班,学生1300多人,教工70余人。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个新格局。
1965年邓集简任班主任的高27班,高考上线达45人,升学率达90%,赞誉之声广播县内外。
1969年9月,高中部更名为“高沙区中学”重新开学。十年动乱,学校遭到了巨大的创伤。打倒“*”后,恢复了高考制度。
1976年春,复名为“洞口县第三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了冤、假、错案,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学校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1986年秋,张才云任校长,艰苦创业,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除上级拨款外,筹资200多万元,为师生办了34件实事;新修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后勤综合楼、地下过道、校园道路、校标等。科学管理学校,先后八次被评为县、市先进单位。刘奇源、曾智清、袁沙雁、李慎涛等老师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工作者。教学教研蔚成风气,教师在市、省、*刊物上发表论文101篇,参与编辑出版专著7部。
21位学生在省、市、奥赛中获奖。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91届学生徐洪辉考上北京大学无线电专业;94届学生徐建军高考物理150分,为全省之冠。95年高考上线(公费)69人,其中重点大学、本科多达43人。
1994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复名为“蓼湄中学”。
2、学校现状
蓼湄中学
1998年修建了科教馆,建筑面积有5111平方米;2000年修建了四层的餐饮大楼,建筑面积有4385平方米;2001年修建了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743平方米;2003年征地70余亩,修建了标准的田径运动场;2004年修建了教学大楼,这栋楼总投资达800多万元,可以容纳54个教学班,建筑面积为12433平方米,2005年又开始修建体艺馆,2006年修建了有1500多个床位的男生公寓,2008年又修建一栋五层女生公寓,配有320个床位。
三中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各成一体,随着硬件建设的完善,洞口三中的教育质量一年一个台阶:2002年被评为市重点中学,2005年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2008年省级示范中学评估又顺利通过。
2011年8月,苏竹林任校长。学校大力发展校园文化,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大行教研之风。校行政集思广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行政领导跟班主任同进同出,特别是苏校长除开出差外出,每天都坚守在办公室,从早到晚就在教学楼巡视督导师生。2012年的高考、学考,洞口三中大放异彩,高考本二上线突破三百大关,学考一次性合格率达92%。
3、学校荣誉
蓼湄中学
近几年,学校获得一系列荣誉,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项目实验校”、“洞口县教育先进单位”、“邵阳市花园式学校”、“邵阳市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法制学校”等称号。
迄今为止,洞口三中基本上保持50个教学班的规模,在校学生有三千多人,教职工有185人。
4、著名校友
刘百昭(1893—?)字可亭,湖南武冈县高沙市(今洞口县高沙镇)人,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生。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于1925年4月任北京*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1926年1月去职后,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东北大学文德学院院长等职。
刘寿祺(1901年-1990年),教育家。湖南省武冈县高沙市(今洞口县高沙镇)人。
民国3年(1914)启蒙于私塾。民国7年(1918)入族祠高等小学。
民国8年(1919)以优异成绩考入蓼湄中学。
民国9年(1920)7月,刘毅然离家,出走长沙,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刘寿祺受*、李达、熊瑾玎、李维汉等大批进步青年的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3年,刘寿祺与几名老师和同学发起成立“文学研究社”,创办《文学周刊》,定期发行。长沙《*》社赞称此刊是“湖南新文学的先锋旗帜”。
1925年,刘寿祺从第一师范毕业后立志献身教育事业,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变革旧制度的斗争。在长沙私立晨光大学任教时,刘寿祺教育学生深入社会,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在醴陵乡村师范工作时,写出长达一万三千余字的《教育与政治》一文,抨击当时政治的腐败,揭露旧教育的弊端。
1931年,刘寿祺在长沙私立民范女子职业中学任教导主任。竭力宣传妇女解放,帮助毕业学生办起5个缝纫社。
1935年,刘寿祺任湖南省教育厅直辖乡村短期义务教育实验区主任,创建30多所短期学校。
1938年春,刘寿祺任教育厅民众训练指导处干事。
1942年秋,刘寿祺离开省教育厅。
1944年11月,刘寿祺调*教育部,任专员督学,继续保持和*大学进步青年的联系。
1946年1月25日,刘寿祺组织和指挥了以中大为主的重庆大专院校师生万余人举行的欢迎政协、反对*的大规模游行集会。1946年5月6日,刘寿祺随教育部迁回南京,兼任湖南省工委与南京**办事处和上海南方局的联络工作。1949年7月,南京地下党组织撤离,刘寿祺回到长沙,投入湖南和平解放的斗争。
1949年5月,刘寿祺到邵阳进行“策反”工作,成立新*主义研究会。新中国建立后,刘寿祺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具体主持了全省教育事业的接管工作。
1950年初,刘寿祺在《湖南教育》上,连续发表《要深刻认识教育是国家一切建设的重要条件》、《必须尊重与爱护人民的小掌教师》等文章;创办“湖南教育社”与“科学通讯社”;出版《湖南教育》等多种杂志1955年,刘寿祺担任湖南师范学院的主要领导工作。
1980年7月,刘寿祺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部《教育学》正式面世。
1985年,刘寿祺离休,定为副省级*。
1990年12月15日因病逝世。
谢璞(1932—),湖南洞口高沙人,字发庭,号后锭,笔名春晖;高中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56年入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后回洞口县工作;
1960年调湖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历任省文联主席团专职成员,省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省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小溪流》杂志主编,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执行主席;中国作协会员,政协湖南省第七届常委;
著有长篇小说《海哥和“狐狸精”》,散文集《珍珠赋·谢璞散文选》,中短篇小说集《姊妹情》、《二月兰》、《无边的眷恋》等,长篇童话《小狗狗要当大市长》及《谢璞自选集》。
江单(1980—),男,汉族,湖南邵阳洞口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双学士,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新湘报》、《新今报》创始人,在湖南、广西、福建、北京、广东等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深度调查记者、部门主任、执行总编等职。
2004年3月创办《新湘报》,2008年6月创办《新今报》。
现任《新湘报》总编辑、《新今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