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民歌
马山民歌是流传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一带的汉族民歌形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在整个湖北民歌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8年6月7日,马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马山民歌历史源远流长,远古时在这块土地繁衍的马山各族人民,都以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全县可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东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犷,歌调有蛮欢、三顿欢、卜列欢、呼吁欢、了麻竹、大环欢、加方欢、杨圩欢、白山欢等;西部山歌旋律平衡流畅,高亢奋进,主要歌调有雪欢、嘹欢、高调欢、排欢、思国罗欢等。
2、音乐特点
马山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由于它的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个旋律,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歌词一般是五字句和三三五句式。严格要求腰脚韵。
3、发展历程
马山民歌有“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美誉,1982年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发现并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西方音乐界认为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断言。三声部民歌多次在广西国际民歌比赛中获得金奖,并多次应邀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2004年5月自治区文化厅将其列为广西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另外,三声部民歌还多次进京演出,并曾到埃及、芬兰、阿曼等十几个国家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名闻中外,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13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又再次代表广西进京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这是代表广西参加此次展演活动的唯一节目。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京的精彩演出获得了首都各界领导、群众的好评。
4、文化保护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马山民歌,荆州区文化部门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民歌进校园组建了马山民歌抢救保护机构,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马山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将搜集到的马山民歌原唱录音制成光盘,对曲谱及相关资料集中建档保存,并编辑出版了马山民歌专集(江陵民歌分册)。
除收集整理外,荆州区还对传统的马山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开秧门》、《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更具时代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马山镇也以马山小学为试点,发动学生搜集了32首马山民歌歌词,将马山民歌编辑成《家乡民歌》乡土音乐教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在全镇各学校推广使用,让学生们“口唱家乡歌、心想家乡事”。并请市、区民歌专家为学生上课,还要求学生寒假期间每人必须学会唱5首以上马山民歌,反响良好。
在此基础上,2005年6月,荆州区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启动了申报马山民歌为湖北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工作。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马山民歌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网上予以公示。2008年度马山民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