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彝族三胡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22:34:19
...

彝族三胡,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宜良、弥勒和泸西等地的一种流行着一种民间拉弦乐器,琴体较大、音色柔和浑厚。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勒胡,均为拉奏之意。声音柔和、圆润、浑厚,优美动听,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中文名:彝族三胡

别名:勒胡、嘿胡

应用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弦鸣乐器

经典曲目:《阿细跳月》、《迎春调》、《勒胡调》、《欢乐调》等

1、介绍


彝族三胡

三胡是彝族支系撒尼人和阿细人特有的弓弦乐器,撒尼人称“勒胡”,阿细人称“嘿胡”,因有三根弦线而称“三胡”。三胡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琴筒一般木制或竹制,普遍蒙羊皮或牛皮,部分专业定制的亦蒙蛇皮。琴杆通常选用紫竹,杆端有三个森轸。琴弓为竹制弓形、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三胡因马尾分开两股,不论拉奏内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因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灵巧的分弓,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旋律多变,音响丰富、甘润。

2、历史

彝族三胡源于奚琴,出现于清代晚期的咸丰、同治年间,是在汉族竹筒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3、演奏特点


彝族三胡演奏

彝族三胡在演奏时,左手于千斤处扶持琴杆,大拇指勾住细绳套,将琴筒置于左侧腰间,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执弓夹于三弦间拉奏,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不同大小的三胡有不同的音色和音区,普遍使用的三胡音色柔和浑厚,优美动听,为中音乐器。由于其音色丰富独特,柔和圆润,经常用来表达内心情绪和思想感情,可以独奏、合奏,多为彝族跳月等歌舞作伴奏。三胡的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轻巧的分弓,左手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和泛音等技法。每逢婚丧嫁娶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都会拉起三胡,随同大小三弦、月琴、竹笛偏偏起舞。

4、外形结构

三胡的制作多就地取材,自制自用,琴长80厘米至105厘米。琴筒呈圆筒形,多用毛竹、凤尾竹或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掏空或旋制而成,筒长18厘米至25厘米,直径14厘米左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敞口,不设音窗。琴头琴杆呈圆柱形,多用紫竹、凤尾竹或红椿木、核桃木等制作,以核桃木为佳。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横设三轴,弦轴用黄杨木或羊角制成,木制者轴柄呈方锥形或尖锥形。第三弦轴处拴有一个细绳套,并下垂至千斤处。琴马竹制,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琴弓短小,弓杆弯度较大,弓毛分别置于三条弦之间。

5、演奏场景

独奏

三胡音量较大,且富有细腻而深刻的表现力,是阿细人和撒尼人喜爱的乐器。两鬓斑白的老人经常在夜晚拉奏三胡自娱,闭目冥思,回首往事,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年轻的小伙子对三胡则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当他们晚上去和姑娘相会时,总要带上心爱的三胡,用美妙的琴声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慕之情。

合奏

三胡常和彝族其它乐器一起合奏。三胡与四弦的合奏曲有《跳舞调》。在石林县,撒尼人的乐队则由三胡、唢呐、无膜笛和大、中、小三弦以及小鼓、钹、金钱棍等乐器组成,多在表演跳月时演奏,常边奏边舞。乐曲有《迎春调》、《勒胡调》、《欢乐调》等。

民间歌舞伴奏


阿细跳月

三胡是著名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跳月》的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彝族,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的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穿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夜晚,阿细和撒尼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松林边或院坝上,小伙子欢快地拉起三胡、弹响大小三弦,同姑娘对舞,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跳月》(又称《跳乐》)。舞步刚健,踏脚击手,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着青春、欢乐的气氛。

上一篇: 彝族小三弦

下一篇: 彝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