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该书是为公众撰写的一本中国近代史简明读本。该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1840-1949年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为主导,兼顾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思想斗争、文化变迁、社会状况,描写了近代中国人追求独立的过程。
作者:张海鹏,翟金懿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ISBN:9787520310352
1、内容简介
该书是为公众撰写的一本中国近代史简明读本。该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1840-1949年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为主导,兼顾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思想斗争、文化变迁、社会状况,描写了近代中国人追求独立的过程。
2、作者简介
张海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近代人物思想研究和清末新政研究。
高士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
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研究员,研究领域清末新政、*史研究。
翟金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现就职于中国*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3、撰写出发点
大众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社会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对正在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增加一种前进的动力,增加一种正能量,是我们乐于为之的。这是我们撰写这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的出发点。
4、必要性
普及本的中国近代史书,以往已经出版很多本,特别是20世纪70-90年代,出版的同类读物数以百计。还有必要再增加一本吗?应该说还是有必要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渴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中国近代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远比过去清楚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也很大。过去的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人们回思历史,总是难免有某种新鲜感。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国家的对外开放,学者们利用历史资料,特别是利用国内外的档案史料的方便程度,与三四十年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较之过去更客观、更深刻、更全面。这就为本书引用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正确观点提供了方便。
再说,20世纪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下限都是到1919年,这是30年前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此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的眼光发展了,他们认识到,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只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部分。如果把1919-1949年的历史加上去,中国近代史就完整了。1840-1949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10月*成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了。我们是从社会性质的角度来定义中国近代史的。1949年10月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成为中国现代史了。今天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完整概念,已经与30年前不一样了。
5、不同点
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基本内容、基本形象是不大一样的。读者如果拿这本书与从前出版的同类书名的近代史书相比较,就会发现这个鲜明的特点。
“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也不能解释整个中国近代史
以往人们常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清*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这是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说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它看到了在“沉沦”、屈辱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上升”的因素。但说在“沉沦”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向上的因素”,“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也不能解释整个中国近代史。
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以往从近代中国80年的历史看,主要只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沉沦”,这是因为那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局限了自己的眼光。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近代中国110年的历史看,就豁然开朗了。帝国主义侵略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沉沦”,使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伤。但是,“沉沦”也不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唯一标志,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社会也不是永远“沉沦”下去。这就是说,即使是“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深渊”也应该有一个“底”。
这个深渊的“底”在哪里?底就在20世纪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因为是“谷底”,所以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最大的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加重了,西有英国对*的大规模武装侵略,东有日俄在东北为瓜分中国*范围进行的武装厮杀,北有俄国支持下外蒙古的独立运动,南有日本、英国、法国在中国*、九龙租借地和广州湾租借地的统治;到1915年以后,又有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日本出兵青岛和山东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至极点。看起来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极为混乱,毫无秩序、毫无前途。这正是“沉沦”到“谷底”的一些表征。
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起来,并导演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悲喜剧,这次革命失败,中国人重新考虑出路。于是,新文化运动发生了,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入并被人们接受也在这时候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从这时改弦更张,重新奋斗。中国*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我们可以看出,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比以往历次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不仅避免了继续“沉沦”,而且赢来了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了基础条件。
以上所说,就是本书所把握的两个方面。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本书正是按照这个发展规律,来安排章节,来铺陈历史的。我们希望读者阅读后,能够掌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个规律。对于这个规律的认识,我是在1998年得出的,并且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近20年来,这个规律性认识,在中国近代史学术界,似乎未见反驳。今天,我对这个规律性认识更坚定了。
6、作品目录
前言
序章1840年前的世界形势与清朝社会
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一节英国走私鸦片与林则徐禁烟
第二节战争进程《南京条约》的签订与条约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思想界的反应与对策
第四节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农民起义的酝酿
第二章内忧外患中的清朝*
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及其政治社会主张
第二节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第三节俄国掠夺中国大片土地
第四节曾国藩湘军集团崛起与太平天国后期的苦撑苦斗
第五节中外会剿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失败
第三章失去发展机遇的三十年
第一节清**和地*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节洋务自强活动——抓而不紧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中国社会变化的思想总结——早期改良主义的主张
第四节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结局
第五节教案迭出——大规模群众反洋教斗争
第六节甲午战争爆发清*错误的战争指导
第七节马关签约*割让及*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
第四章甲午战后中国形势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命运的回答
第一节三国干涉还辽及甲午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在远东的角逐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华划分*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
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早期革命活动
第五节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
第六节义和团——中国农民朴素的反帝爱国斗争
第七节八国联军侵华和清廷的对策
第八节《辛丑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第五章社会大变革的酝酿时期
第一节清*的“新政”出台与社会秩序的新变化
第二节英国侵略*目俄在东北划分*范围
第三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派和保皇派关于中国前途的论战
第四节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
第五节“预备立宪”与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
第六节革命派组织的反清武装起义
……
第六章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第七章北洋军阀统治
第八章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曲折的“上升”之路
第九章民族危机加深国内阶级关系的调整
第十章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第十一章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与抗战胜利
第十二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与*成立
第十三章*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尾语学习中国近代史应理解的三条基本线索与四点启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