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12-26 17:14:2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林”,始创于1934年,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1999年9月11日由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隶属*教育部。2003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并于2006年正式设立“研究生院”,是中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中文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文名称:NorthwestA&F;University

简称:“西农”或“西北农林”

创办时间:1934年

学校类型:农业

所处城市:陕西省杨凌示范区

属性:211工程,985工程副部级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首任校长:于右任

校训:诚朴勇毅

1、学校简介

学校起源于1934年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校园面积5653.5亩,设有25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教职工4500多人,两院院士3人;全日制本科生近21000人。


2、历史沿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学校为副部级建制,实行部省共建联合办学的新*,重大事项以教育部为主,日常管理以陕西省为主。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学校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西北农业大学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8年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其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水工实验所(后称*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3、校容校貌

学校地处陕西关中腹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临西安、咸阳,西接宝鸡,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3012698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良。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享有“生态式园林学府”的美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占地面积44730亩,其中校园占地面积5914亩,校舍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学校校园分为南校、北校两个主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有自己独立的校区,是各自的实验室、行政办公室所在,兼顾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训练。此外,学校还拥用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野外站台、林场、农作站、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校外研究与教学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教学楼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系1934年建校时国民*资助所建;位于北校区的原昆虫博物馆的建设亦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资助。1999年合校以后,新增和修葺的校园建筑使学校面貌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北校区8号教学楼、北校区机电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水建学院校区教学楼、南校区1号、2号和3号教学楼、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建筑群(含科研楼、图书馆和行政中心)、北校区标准体育场、南校区博览园建筑群、南校区室内体育馆、南校区游泳池以及若干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等等。校园原有建筑也得到了修葺和完善,如北校区3号教学楼和图书馆、南校区原林学院实验楼、南北校区体育场和风雨操场、北校区游泳池、食品学院教学楼等都进行了加固、翻新以促进教学和服务学生。南、北校区各有1个“绣山学生活动中心”,系*企业家朱英龙先生资助所建,“绣山”为其父朱绣山先生之名讳,现南校区“绣山学生活动中心”大厅内有朱绣山先生雕塑一尊。邵逸夫先生亦捐资建设了博览园内的昆虫馆和动物馆,已成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校园内的建筑和设施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师生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4、校图书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起源于1935年4月设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室,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图书馆;1949年5月更名为西北农学院图书馆;1999年9月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2001年7月整合了两所大学、五所科研院所的文献资源,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林、水学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北图书馆馆名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1964年所题。

图书馆馆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和全国农业科研院所情报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还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会理事单位,中国高教学会图书馆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农业图情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高校情报工作委员会理事单位。

截至2011年底,图书馆有纸本图书1604806册(其中外文图书184600册),电子图书5315375册(除电子书外,还包括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文献类型)。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该校所有的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贯通古今中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相溶合的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5、校园标识

1.校徽释义

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该校因小麦而闻名于世,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构成闻名于世的小麦,体现了该校(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的特点,表达由教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承农业文明的重任,肩负解决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

上下翻动的水波,是多向调节水资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写照。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是在校学生的形象。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

校徽由大圆环、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内圆环种子构形及内部两排上升的螺旋图案构成。


2.校训释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校训:诚朴勇毅

诚:诚实不欺,讲求信誉,以诚为本,为人为学,诚心正义,诚信待人。

朴:纯朴、朴实、朴素。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实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

勇:勇敢、无畏、敢为天下先和不怕失败、不畏强暴、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也有“勇气”、“创新”、“攀登”、“进取”之意,暗含强健体魄涵义。

毅:毅力、坚韧、坚毅,意为具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做到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不为暂时的失败所屈服,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诚朴勇毅”四字校训,以“诚”字起首并以之为核心,又结合该校“农”的特色,同时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健康向上的精神。


6、师资队伍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4509人,其中专任教师207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43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

7、现任领导

姓名 职务 分管工作、部门 联系学院
李兴旺 党委书记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农学院 吴普特 校长、党委副书记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党委校长办公室(校行政工作)、人才办(党委人才工作部)、发展改革处、计划财务处、审计处。 生命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 赵 忠 常务副书记 协助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日常工作。负责党的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图书文献,校友、基金筹资工作。分管组织部、党校、图书馆、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附属中学。 创新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植保学院林学院体育部成教学院 徐养福 党委副书记 负责宣传思想、意识形态、稳定安全工作、工会工作。分管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保卫部(武装部、保卫处)、机关党委、工会。 资环学院水保所 马建华 副校长 负责人事、国有资产。分管人事处、国资处、校医院。 动科学院园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钱永华 副校长 负责科研、科技推广示范工作、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协调。分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省农林科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办公室、场站管理中心、曹新庄试验农场、旱区节水研究院。 水建学院动医学院 吕卫东 党委副书记 负责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和就业工作、离退休工作。分管党委校长办公室(校党委工作)、学工部(学生处)、研工部(研工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离退休工作处。 理学院化学与药学院人文学院 冷畅俭 副校长 负责校园规划、基建、后勤保障工作,协助负责学科建设工作。分管基建规划处、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网络与技术教育中心、西安研究院筹建处。 食品学院葡萄酒学院 罗 军 副校长 负责教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留学生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学院。 经管学院外语系

8、历任校长

校长

于右任

1934-1935

校长

辛树帜

1936.7-1938

院长

辛树帜

1938-1939

院长

周伯敏

1939-1944

院长

邹树林

1944-1945

院长

田培林

1945.9-1945.12

院长

章文才

1945-1947

院长

唐得源

1947.3

院长

王纲

1949.5

院长

邵敬勋

1949.6

院长

李赋都

1949.8

院长

辛树帜

1950.4

革委会主任

吴景洲

1967.7

革委会主任

崔健

1970.10

革委会主任

张益增

1972.2

革委会主任

刘敬修

1975.3

院长

康迪

1979.3

院长

万建中

1982.1

院长

张岳

1985.6

校长

张岳

1985.10

校长

荆家海

1991.11

校长

张宝文

1996.1

校长

李靖

1999.1-1999.1

校长

陈宗兴(兼) 1999.9-2003.8

校长

孙武学 2003.8-2011.1

校长

孙其信

2011.1-2017.7

9、知名校友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周尧:昆虫分类学家、教授,圣马利诺*国际科学院院士。

山仑: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岐:字兴周,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天仁: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洪璋: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朱显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中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

盛彤笙:中国著名的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侯光炯:上海市金山县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曾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

涂治:字策三,湖北黄陂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农业科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

林容: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原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

王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员。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组成员。

李佩成: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并留校任教。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

虞宏正:1956年加入中国*,并当选为九三学社*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1959年当选陕西省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魏江春:院士。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博士毕业。

康绍忠: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湖南桃源人,1982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199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长期在学校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窦忠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存根:*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正部长级)。曾任西北林学院院长、*重庆市委组织部长,市人大主任。

陈宗兴: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于鹤: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贾生华:现任浙江大学社科部副主任,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企业投资研究所所长,兼任广宇集团、华庭股份、佳力科技、宁波方太等公司的独立董事或顾问。

王如珍:为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

张宝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白纪年:原陕西省委书记、原西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高宜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邓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郑小明:陕西省*副省长。

朱静芝: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石学友;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张生朝: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陈里:陕西省*厅副厅长。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楼梦麟: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

10、学术研究

科研基地

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主管部门

依托单位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水保所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水建学院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植保学院

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林学院

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

水建学院

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及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

动物医学院

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

植保学院

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

园艺学院

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林业局

林学院

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植保学院

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农学院

陕西省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林学院

陕西省林业综合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林学院

陕西省植物遗传育种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农学院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植保学院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植保学院

校内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名称

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动物遗传育种与胚胎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

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中心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研究中心

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

西北林业研究中心

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

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苹果研究中心

茶叶研究所

蚕桑丝绸研究所

农村金融研究所

数学模型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

中药材规范化研究中心

微生物研究中心

农业法与环境法研究中心

草食动物研究中心

农业科技翻译研究所

省部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名称

来源

依托单位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部

水保所

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

科技部

农学院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农学院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农业部

农学院

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教育部

水保所

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

植保学院

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植保学院

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食品学院

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葡萄酒学院

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园艺学院

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与天然产物库研究中心

陕西省

生命学院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杨凌)分中心

农业部

食品学院

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园艺学院

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机电学院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部

水保所

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农学院

农业部国家肉牛改良中心

农业部

动科学院

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

林学院

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水保所

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试验台站

基地名称

所在地

依托单位

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

陕西长武

水保所

国家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台

陕西安塞

水保所

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陕西宁陕

林学院

国家黄土肥力与肥力效益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陕西杨凌

资环学院

科学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

《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

《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

《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

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建校以来,先后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奖励104项,培育出中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十五”以来,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1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特别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到位科技经费3.88亿元,24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2012年,《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网络版数据库收录2012年发表的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论文共371篇,较2011年增加了60篇,增幅为19%,其中期刊论文(Journalarticle)310篇,会议论文(Conferencearticle)36篇,待刊论文(ArticleinPress)25篇。371篇论文中,收录量较高的前5个学院依次是水建学院82篇,机电学院41篇,食品学院31篇,资环学院30篇,理学院29篇。以第一作者发文5篇以上的是水建学院的陈帝伊和李向明,分别为9篇和8篇。371篇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刊登论文数量居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59篇、《农业机械学报》33篇、《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2篇。

成果应用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在省内外建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14个、示范基地59个、专家大院24个,科技示范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趋凸显,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2012年7月,国家试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以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与服务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出发点,探索建立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的农村科技综合服务模式,重点开展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咨询服务以及机制*改革等,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进入*大学科技园,创办各类科技企业20家,示范推广农畜良种100多个,开发新产品40多种。

11、学校地址

学校地址:陕西杨凌区西农路22号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杨凌区西农路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