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甲戏

科普小知识2022-03-06 17:12:03
...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中文名称:高甲戏

其他名称: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

类型:戏剧

源地:福建泉州

诞生时间:明末清初

1、历史沿革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

“*”开始后,高甲戏《连升三级》首先遭到冲击,被当作“大毒草”在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作者王冬青被揪斗,关进“牛棚”。接着剧团被解散,大批名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粉碎*反革命集团后,闽南各地的高甲戏剧团相继恢复并进入振兴时期。1982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香港演出,带去剧目《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以及一台丑旦小戏。1983年,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诸葛辂编剧的《凤冠梦》,参加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荣获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表演、舞美、演员等7项奖,并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数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来团观摩丑角表演。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笋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饭》、《骑驴探亲》等小喜剧。高甲戏丑角的表演,博得好评。

20世是高甲戏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已攀登峰巅。高甲戏班社剧增,特别是抗战胜利(1945年)后,新班竞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2、角色行当

高甲戏一般分为六门行当:小生、老生、北、旦、丑、杂。根据各行具体人物的身份、年龄、扮相及表演上的特点,又有不同分工。

小生

分为文小生、武小生。文小生又分为巾生、穷生、官生。武小生分为长靠(穿铠甲)、短打(捆身)。

老生

分为文老生、武老生。文老生要能演三类不同身份的人物:一是帝王、贵族、官吏;二是员外、平民;三是老仆人。武老生要能兼演红北,高甲戏的关羽、赵匡胤,都由武老生应工。

北(净)

分为大花、竖眉、二花、大花扮曹操、董卓、张士贵、潘仁美、严嵩诸类奸诈、狠鸷人物。二花又分为红北、黑北。红北扮孟良、吴汉,王英等;黑北扮张飞、李逵、牛皋、焦赞等。

分为苦旦(青衣)、花旦、武旦、大旦(闺门旦)、小旦、老旦六类。

分文丑、武丑、文丑分为公

子丑、袍带丑(服丑)、破衫丑(包括傻丑、童丑、家丁丑)、老丑;武丑分长甲、短甲两种。

扮太监、龙套、旗牌、军士及武行。


3、音乐唱腔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4、艺术特色

高甲戏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生旦戏较少。它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演员唱做较*,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5、经典剧目

《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困河东》、《斩黄袍》、《郭子仪拜寿》、《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梅思君》、《包公审黄菜叶》、《高奎假王球》、《杨国显失金印》等。

6、著名艺术家

自民初以来,到20年代末,知名的脚色有:洪金乞武旦。洪玻璃花旦,艺名“洪玉华”,1922年随吕宋班赴菲律宾演出,以《凤仪亭》貂蝉、《卢俊义》贾氏等花旦行人物,名扬南洋。

胡玉兰高甲戏坤角第一人,花旦、武旦、青衣、文武小生皆精,声色艺俱佳。17岁(1913年)即为三妹班台柱,先后到东南亚诸国演出,轰动南洋。以《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两国王》王宝钏、《征西》樊梨花等及丑旦小出戏最为拿手。

郑文语老生、红北皆擅,尤以饰关羽蜚声海内外,有“关帝爷”之称。善于博采众长,融为己有。门下高徒有:董义芳、洪金乞、陈清土、陈清河、施仔俊等。

董义芳文武老生兼红北,唱工宏亮高阔,有“铜钟声”之誉,善取京剧精华,创造优美工架,讲究发音吐字,须功、扇功称绝。以《鸳鸯扇》云安、《凤仪亭》王允、《单刀会》关羽、《伍建章草诏》伍建章、《取长沙》黄忠见称。

陈清土以黑须老生为擅,表现遭遇非常而成疯癫、痴呆、惊恐的状态,惟妙惟肖。李火船绰号“海中烟”,有“睡钉床”特技,擅演《两国王》薛平贵。

陈清河武生,又能反串旦行,擅演吕布、周瑜、洪万泳二花、红北,艺名“万钟鸣”,以关羽“倒拖刀”最具特色。

许红绿大花,声艺俱佳,人云:“有红绿声也无红绿行(科步),有红绿行也无红绿声”。

吕波擅大花,正反面人物皆精,表演工架漂亮,尤以眼神。声调运用臻于其妙,饰《瓦窑答》王允、《卖厚烟》曹虎、《薛蛟充军》张槐、《寇准摘印》潘仁美、《斩黄袍》郑恩见称。

黄琵琶人称“琵琶丑”,表演自成一格,以面部表情变化表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最为著称,他声音脆亮、口齿清晰,道白流利,而得名“黄韵清”。

其他著名脚色与师傅还有陈坪、李真亏、李水强、李水阁、洪三篇、洪维吾、卓水杯、洪加走、洪大钦、洪仔等、洪仔喜、陈仔宗、洪元章、蔡文树、洪万耀、洪金练、施仔觅等。

上一篇:芗剧

下一篇:山二黄